222、應與智者交
“應與智者交”:親近有智慧的聖賢,依止善知識。
所謂“智者”,就是了知因果輪回和般若空性的人。
《華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當遠離惡知識,當親近供養善知識。何等是善知識?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爲善知識。”
我們學習佛法,不論出家在家,都要看佛經。面對浩如煙海的經典,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從哪裏開始?怎麼學呢?怎樣才能進行有次第的學修呢?善知識猶如一條路、是我們和法之間的橋梁,順著他的指引,才能真正體悟佛法,到達涅槃的彼岸。善知識能夠善巧地、深入淺出地、契理契機地引導我們,理解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論體系與浩瀚無涯的佛典,讓我們知道學習佛法的下手處,以及怎樣用功,明白人生的真相。《宗鏡錄》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善知識有什麼標准呢?根據《瑜伽師地論》裏講的,善知識有八種德相:“何等爲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具德善知識,我們如果按以上標准尋找,能否找到呢?很難。在末法時代,因爲衆生共業的關系,具量的善知識不是沒有,但是示現的相卻不一定圓滿。那我們如何去尋找善知識呢?正確的方法:
一、大家都公認的善知識。比如太虛大師、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等。
二、由大家都公認的善知識介紹的老師,可以說是善知識。
叁、是由你依止且深受教益的善知識介紹的另外一位老師。
尋找善知識錯誤的心態和做法:
第一:找明星。《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隨逐法師,但爲愛法恭敬法故,隨逐說法菩薩。”
第二:盲目拜師。跑很多地方,到處品頭論足、談論是非,造下惡業。
第叁:觀善知識的過失。觀過是我們親近善知識的時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對自己傷害極大,也最危險。如佛陀身邊的善星比丘。
大善知識示現在世間,就看你有沒有善根發現,有沒有條件隨學。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在善知識面前,弟子夠不夠虔誠。衆弟子求密勒日巴:“上師呀,請加持我們。”密勒日巴說:“弟子呀,我需要你們的虔誠。”
佛法講業感緣起,既然一切都是自己業感的,當你看到善知識示現過失的時候,有沒有反省這是因爲自己的業不清淨而導致?如果不培養自己反觀內省的習慣,看到別人過失的時候,你的矛頭永遠是對外的,會一直被煩惱牽著鼻子走,自己卻不知道。以這樣的等流習性尋找善知識,永遠都找不到。
要知道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內心的顯現,一切見聞都是唯識所變。正因爲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內心的顯現,所以外境是無自性的,它本身沒有好、壞,你安立它是好就是好的,安立他是壞就是壞的,就看你的心是與煩惱相應還是與善法相應。當你看到善知識有過失的時候,其實正是自己有過失,這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地反省忏悔!如同偈頌所說:“己過如山己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忏悔常憶念。”
我們今生如果能夠如理如法親近依止善知識,學修佛法,是非常幸運的。在未來的生命中,這種善業得到相續增長,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識的攝受,跟隨善知識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名醫扁鵲的故事: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叁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爲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爲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于本鄉裏。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在皮膚上開刀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爲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文王說:“你說得好極了。”
未雨綢缪的善知識: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裏作客,看見主人家的竈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訴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無動于衷。
不久主人家裏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後火被撲滅了,于是主人大擺筵席,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准備宴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應該請那位客人!”
主人頓時醒悟,趕緊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客人來赴宴。
附錄:師徒緣(網文)
有句話說:年複一年的禅修,不及憶念師父的一刹那。很深奧的道理。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遲早會遇到自己的師父。當多生的那份緣成熟,師徒相遇,弟子的內心總是有莫名的觸動。或悲怆,或欣喜,或釋然,或感傷……難以言表。多數是師父找弟子,有時也看似是弟子找上門來,但師父心中自然明了。當師父一眼認出了弟子時,而你卻全然不知。
師父會以特殊的方式來點化你,使你自己來到師父的面前。接下來是艱難的磨合,總要兩叁年的時間。如果是你真正的師父 ,他也許會責罵你,擺布你,冷落你,擡舉你,寵愛你,放任你,經過不斷地熱炒冷拌,讓你雲裏霧裏,高山谷底,天上人間,摸不著底。因爲不打你不醒,不棄你不安,不傷你不懂,不折你不乖,不痛你不歇,不壓你不伏……真是愛恨交加,受盡折磨。然後你也不斷地試著逃開,而又無可奈何的乖乖溜回去,因爲你發現你根本無法離開你的師父,你必須依止他。你還會急于知道接下來他又會給你一點什麼顔色瞧瞧。師父像烈焰,太近會被燒灼得遍體鱗傷,太遠又感覺到寒冷,要保持恰當的距離太難了。此是師父強化有爲,而令弟子進入無爲中道。
弟子總在不斷地表白自己,然而你卻總是一敗塗地,師父根本對你的表白置之不理。你只能乖乖地降伏自心。依師如覓愛的感覺,但又有別于男女之間的那種。你會發現你十分渴望見到你的師父,乃至于提及師父時心中的那份喜悅,難以言喻。但如果你真流于世俗的感情,那麼你已經自動地取消了自己依止修行的資格。有時見到師父你又會緊張異常,恩師就像一面明鏡,從內在散發的那種清淨,覺性,智慧,讓弟子照出了自己業障深重。在師父面前,弟子慚愧萬分無地自容,滿腹話語,又難以啓齒。這樣來來回回的磨練,等弟子身上粗重的習氣磨掉後,你才能建立內心對師父完全的“信”“任”,這時師徒間才會有傳承性特質的溝通。這時你才有能力感受和領悟到師父語笑言談中無盡的悲心與方便,你才能體會師父爲弘法利生一路走來的苦難與辛酸,你才能看懂師父的缽中飯,杯中茶,笑中淚……做弟子難,爲師更難。
具德的上師是延續我們的慧命,引領我們出離生死走向解脫到達光明彼岸的大恩人。師尊之恩恩深似海,縱粉身碎骨難以爲報。如不是恩師的慈悲,弟子尚不知要在人生的歧路上流浪到何時,弟子必會生生世世報答師恩。
在恩師的調伏下,你發現你的眼神越來越來柔和,總是善于發現他人的優點與善良。你的言語越來越溫煦,生怕傷害別人的心。你的心越來越慈軟,甚至于對傷你最深的人,你也會生起無盡的慈悲,爲他找到合適的理由。當你靜靜地憶念師父的時候,師父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音容笑貌總是在眼前浮現。那清淨的本心和雀躍的姿態,時而如孩童般的純真,時而如佛菩薩般的慈悲,時而如長者般的莊肅,時而如春風般的和煦,師父時時處處散發著自然的魅力。
師父就像一塊吸鐵石,而弟子就是一塊未經淬煉的生鐵,牢牢地被師父吸引,無法逃離。你完完全全被他攝受,甘願降伏自己于你的師父。以你清淨的身語意供養你的恩師。那些良善的特質像光芒一樣映透你的心扉:敞開,接納,寬容,慈悲,清淨,明覺,智慧,安祥,淡定……甚至那猶如親人般的溫柔,勇士般的憤怒,都像一場場清涼的甘露法雨,長久滌蕩著你的心靈。你內在同樣的特質也被激發出來,你多麼願意像你的師父那樣。你深知證悟者的一切所爲,都是隨緣恒順利益衆生的方便示現,其本身已無任何過患,是光明心性的自然流露。漸漸地,你發現你的心胸越來越敞開,心量越來越大,身心越來越柔軟,能承擔的越來越多,你在回歸自性。而這些都源自于師徒間心心相應的傳授,無需言語。弟子視恩師如佛,師徒間相應法的修持,有著無量的傳承功德與加持利益。你得到了最親近的法脈傳承,得到了活生生的所謂的“法”。這也必須具德具緣。世上有多少缺陷就有多少種修行的方法。
在師父面前不要隱瞞你自己,把自己毫無保留的展現給你的師父,無論你有怎樣的缺陷,請相信你的師父,他會以最大的悲心來救度你。你越是執著什麼,上天越會給你出什麼考卷,非要你放下,這是佛菩薩的慈悲,上天對你的恩賜。就看你明不明白,挺不挺得過。在最薄弱處修,在哪兒跌倒了就在哪兒站起來,立穩腳跟。
找到能激發你慚愧心,出離心,讓你對佛法生起大信心的師父,全身心的依止他。用心悟,用心修,用心行,直到把心放下,直到你對這個生滅無常的世界再沒有任何意見,任何牽挂。證悟之前,不要離開善知識,若相應,就恭恭敬敬的依止你的師父吧,他將幫助你得以證悟,引領你走向解脫。在師承裏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聽話。
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你的師父到底是誰。大解脫自在的師父可遇不可求。若你憶念他,那麼請相信,他一定也在憶念你。或許在某個路口,某一天,某一刻,你努力的機緣成熟了,宿世的因緣,不懈的努力,總會相遇!
珍惜!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