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世尊如是答言
“世尊如是答言”:佛陀是這麼回答的。
偉大的佛陀所說的話語都是真理,一切教言都是真實不虛。《金剛經》雲:“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經典記載,佛陀具有叁十二大人相,其中之一是廣長舌相。除諸佛之外,轉輪聖王亦具有此相。此相具有兩種表征:一是語必真實;二是辯說無窮。
佛陀“廣長舌相”的故事:
一天,佛陀遊化到婆羅門城,婆羅門王知道佛陀具有大威力,能教化大衆,害怕民衆改信佛教。于是下一道命令,作爲限製:如果有人布施佛陀飯食,聽佛陀說法,罰金五兩。
佛陀進入城內,向各家乞食,爲衆培植福田。民衆因爲法令森嚴,見佛陀到來,紛紛關門閉戶,不敢供養佛陀食物。佛陀環城一周,無人理睬,于是就想空缽出城而去。
有一個很窮的仆人,她拿著一碗臭米汁,正要出門倒掉,看見佛陀的缽裏空無一物,生起清淨的信心,想供養佛陀,但她不敢直接送給佛陀,就說道:“這是不要的東西,如果有哪一位需要,可以給他。”
佛陀明白她的意思,接受她的布施,贊歎說:“貧女的清淨心所布施的東西,于十五劫的時間,能在天上享受最大的快樂,天福享盡,不墮惡道,出家學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說這話的時候,旁邊正好站著一個婆羅門,以爲用臭米汁布施,就能得到那樣大的福報,一定是佛陀妄語,故意騙人,就質問佛陀。佛陀爲了解除他的懷疑,當場顯現妙相,伸出舌頭,將臉覆蓋,直至發際,對婆羅門說:“你見過經書上的記載嗎?像我這樣的長舌,會說謊話嗎?”
“像這樣的長舌,必定不會打妄語的,我實在不知道如此小小的布施,能獲得這樣大的福報。”
“你曾經見過尼拘律樹的樹影蔭覆著五百商人車輛嗎?一棵樹的樹影蔭覆五百人車並不覺得過小。”
“看見過,的確是這樣。”
“這樹的種子你知道多大嗎?”
“有芥子的叁分之一大小。”
“誰相信這事實?”
“我們親眼所看到的。”
“我也是這樣,這位老婦人能夠得到大果報,是因爲如來的福田良美所致。”佛陀慈悲地爲婆羅門講說。
婆羅門明白過來,很感謝佛陀的解說,五體投地向佛陀悔過。佛陀爲他說法,婆羅門生起信心,改宗學佛。
婆羅門改宗後,引來了許多婆羅門布施金錢,或迎請佛陀回家供養。後來,婆羅門王也被教化,同他的人民都皈命叁寶,發清淨道心。
佛陀“無所不知”的故事:
曾經有一位外道,他指著一棵樹問佛陀:“樹上有多少葉子?”佛陀說出樹葉的數目。那個外道很聰明,他摘下一枝小樹枝再問:“現在樹上還有多少葉子?”佛陀馬上講出葉子有多少。外道把佛陀所說的數目前後相減,減完後,他再點算摘下的那枝小樹枝上的葉子,結果一點也沒錯。
提婆達多爲了試驗佛陀,從不同的地方收集碳灰,作好標記,然後問佛這是什麼地方的碳灰,佛陀一一回答,沒有一點差錯。
還有一個叫“釋迦大名”的人,特意從劫毗羅城,花了很大功夫挨家挨戶索要大米,而且每一次都記下處所、姓名,裝在口袋裏,讓象馱到佛的面前,逐一考問佛:這是哪一家的?佛陀一一回答,無有絲毫差錯。
由此可知,佛的智慧徹見一切萬法,遠離一切無明,所以叫作“慧無能勝”。
《佛說放牛經》的故事:
摩伽陀國王頻婆娑羅,請佛陀和五百常隨弟子到國內供養。在每天供養佛陀和比丘僧們的飲食中,會獻上新鮮的牛奶和酪、酥等乳品。于是,國王告敕那些放牛人說:“帶領你們的牛群來附近放牧,每天提供新鮮的牛奶、酪和酥。”。叁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國王憐憫這些放牛人的辛苦,于是告敕他們說:“你們也利用這個機會去觐見一下佛陀吧。”
于是,這些放牛人就來到佛陀住處。他們私下談論:“聽說佛是一切智人,怎能判斷這位“一切智人”是否名符其實呢?”一位說:“各位,聽人說佛陀出家以前身爲淨飯王子時,就精通醫學兵法、天文曆算、祭祀歌舞、邏輯辯論等六十四類學問技藝,要是問這些,肯定難不住他。不過,他從小生長在帝王家,從來沒有放過牛,我們不如就問問他懂不懂放牛的訣竅吧!他要是真知道,那才真算一切智人呢!”于是商定了要和佛陀聊的話題。
他們找到佛陀,看到佛陀身上散發著紫金光色,個個生大歡喜,一起頂禮。于是,放牛人問佛:“哪些事情做好,就可以讓牛群繁盛壯大?有哪些事情沒做好,會導致牛群不繁衍壯大,不健康、不馴順?”
佛回答道:“有十一個方面,放牛人做好就能使牛群繁盛壯大。即: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瘡、知作煙、知好道、知牛所宜處、知好度濟、知安穩處、知留乳、知養牛主。”且爲他們一一詳細講解,並結合這十一個方面說比丘們的調心也如同牧牛。
放牛人們想:“我們以放牛爲職業的人,所知道的訣竅不過才叁四條;放牛高手老師傅們再多知道不過五六條;今天聽這麼一說,真是前所未聞!若連這種事情都通曉,佛是真正的一切智人!”
《大智度論》卷八:“是時佛出廣長舌,覆面上至發際,語婆羅門言:汝見經書,頗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不?”
《法華經•神力品》:“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
《佛說阿彌陀經》:“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