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請示最吉祥
“請示最吉祥”:懇請世尊慈悲開示,什麼是最美好吉祥的事。
天人代衆生向佛請法,使正法流布于世間,功德無量無邊。佛陀出世極其難值難遇,佛所開示的究竟妙法更是如此。《無量壽經》雲:“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如果不是往昔廣修慧福,則不可能有聞受正法的因緣,哪怕僅聽聞一句佛法,都非常難得。而以信心與恭敬聞受正法,更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佛在《涅槃經》中所講“舍身求法”的故事:
過去我作婆羅門時,于雪山修菩薩行,時世間無佛出現,也無教法。帝釋天見山中有人修苦行,欲試其道心。帝釋天現爲羅刹恐怖形象,于菩薩前,宣說半偈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聞後起座觀看,未見他人唯見一羅刹,便上前詢問:“大菩薩,汝自何處得此半偈,此半偈之義爲叁世諸佛之正道。”羅刹道:“莫問,我已多日覓食不得,方才乃餓極亂言,非我心中所知。”菩薩又懇求道:“若您說完此偈,我願終生爲您弟子。”羅刹怒道:“你甚是過份,唯顧及自身,根本不慮我爲饑餓逼迫,無力說話。”菩薩又言:“您欲食何物?”羅刹道:“我食溫熱鮮肉,喝人熱血。”菩薩聞言而語羅刹:“若說完此偈,我定以身供養。”羅刹說:“何人能信僅爲八字,而舍所愛之身?”菩薩回道:“梵天、帝釋、四王、諸佛、菩薩可爲我作證。”如是羅刹答應說法。菩薩心中歡喜異常,遂將衣脫下,恭敬敷設法座後,對羅刹言:“和上,請上法座,爲我說法。”羅刹宣說道:“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菩薩聞已,深深思惟,爲把教法留在世間,于石壁、樹木上,處處書寫:“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最後履行諾言,攀上高樹,縱身而下。還未到地面時,虛空中發出各種響聲,帝釋天恢複身相,接住菩薩,對其忏悔、頂禮後返回天上。以此爲半偈法舍身之因緣,釋迦佛較彌勒菩薩提前成就無上菩提。
清淨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感覺很荒唐:“爲了聽聞“半偈”而自殺獻身,尚未成佛,已失人身。如果羅刹不是帝釋天所變,得到了也來不及用,以生命來換取“半偈”,這筆交易太虧本了。”
直到學佛多年後,有了重新的認識:“生命輪回無量劫,若無佛法,生生死死,全是空過。沒有佛法的生命,苦海無邊,生是苦,死也是苦。真誠感恩佛陀以生命換取這“半偈”留存人間。佛陀因這“半偈”而成佛,廣利有情。我們也是因這“半偈”而獲救,看到了解脫的希望。以一期生命來換取這“半偈”的交易,卻能令自己及無量衆生同得解脫,太值了!”
然而,如果換做是我們,舍得交換嗎?
回想我們初學佛時,熱衷場面,交際應酬,參觀旅遊,圖個熱鬧。對法師講經則是隨意聽聞,可有可無,甚至認爲聽經是給師父面子。如果真正認識到佛法的珍貴利益,視佛法爲無上妙寶,則聽經聞法的態度會完全不同。我們會對佛法的每字每句都細心關注,每一經法都會萬分珍惜。
譬如:如果見到滿地瓦礫,則不會留意,也無欲求之心;相反,如果見到遍地金銀珠寶,自然就想獲得。愚昧的人都會將遊覽交際視作美事,把最珍貴的佛法視作瓦礫。隨著學佛的深入,我們將重新定位價值。金銀珠寶在生命輪回中與糞土沒有兩樣,而佛法卻是黑暗中的明燈,業海中的慈航,它將引領我們成就生命的最高價值,回歸涅槃。這就是認識高度的不同。
《華嚴經》雲:“若聞一句未曾聞法,勝得叁千大千世界珍寶,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上財想,勝得轉輪聖王位。”
《金剛經》雲:“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