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思慮求幸福
“思慮求幸福”:思惟如何才能獲得吉祥幸福。
佛教幸福觀的究竟內涵是:不要試圖摒棄或改換相對的存在狀態,而應了解它的真實本質,體悟它本具的完美,享用它自然的奉獻,感受它圓滿的幸福。
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認爲,佛教是大衆趨向幸福最快捷、最值得親近的法門。在佛教的經典中,對“幸福”有兩種不同的描述:
一、相對的幸福:來自世間善法,稱作因緣果報:
(1)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2)樂觀豁達的精神狀態;
(3)文明高尚的社會行爲;
(4)積極負責的人生理想。
幸福並不是一件人生的奢侈品,追求幸福也不是一種昂貴的行動,而是一件普通而又真誠的善行。佛教強調:幸福、和平與完善的社會,來自製度保障、經濟發展和證悟空性。佛教中的戒律和倫理規範,如:慈悲、友愛、仁孝、守善、誠實、節儉、自製、忍耐、守法、公平、非暴力、心懷大衆、敬重生命、追求真理、崇尚智慧等,都是人類文明中的普世價值。
二、究竟幸福:遠離了執著和欲望,稱作涅槃解脫:
在大乘佛教中,智慧和慈悲是菩薩兩大主要特征。智慧的直覺來自空性的內觀,與真如合一。無執作爲空的智慧,而慈悲是無執的最高表達。空性是抽象的普遍真理,任何意志都無法預見它,它超越了是非、好壞、善惡等二元性。慈悲是空性在現象世界的直接、具體的表達形式,是善良、愛、純潔的行爲。菩薩會在任何時候、爲任何衆生作出犧牲,從而幫助所有的衆生解脫,引導他們獲得真正的幸福。
從慈悲思想來說,個體的幸福是基于群體的幸福。任何人都喜歡幸福,我們的生命目標是一致的。如果離開衆生的幸福只追求個人的幸福,幸福便沒有了根本,容易被外在力量所破壞。《華嚴經》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慈悲的生起與修行,是一種心性的實踐:是以開放的心態,包容一切人、事、物。慈悲的最後完成,是理解“一即一切”和“一切即一”,破除二元性而自然顯現的。對錯、是非、好壞、善惡等二元分別,是煩惱和憤怒的根源,是偏離幸福的內在因素。在遵循社會現有製度的同時,在內心予以徹底包容和超越,本有的平靜、天然、和諧、慈悲和愛就顯現了。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正等正覺者,都是在自心根本覺的境界中圓滿。完整的心靈解脫,只能在本覺自性中實現,圓滿的覺悟之道,從來也不能向外尋覓和希求。
真正的幸福是涅槃,非原因而産生。如果幸福能夠被産生,它就是現象的,而且是無常的,當然不是究竟的幸福。幸福,作爲佛教的終極目標,不是道德、智慧和慈悲的結果。佛說“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佛陀的意思是:你本人此時此刻的當下,具足如來圓滿的智慧德相。幸福就是幸福,本自具足,本來清淨,本具圓滿。
紐舒龍德證悟大圓滿的故事:
紐舒龍德是藏傳佛教近代最偉大的禅師之一,曾經親近他的老師貝珠仁波切達十八年之久。那段期間,他們兩人幾乎形影不離。紐舒龍德研究和修行極爲努力,業障淨除,功德累積,功夫成就。他已經准備認證心性了,卻還沒有得到最後的法。有一個特別的晚上,貝珠仁波切終于傳法給他。當時他們住在佐欽寺上方高山的閉關房。夜色很美,蔚藍色的天空萬裏無雲,繁星點點交相輝映。萬籁俱寂,偶爾從山腳下的佛寺傳來狗吠聲,劃破天際。
貝珠仁波切仰臥在地上正在修一種特殊的大圓滿法。他把紐舒龍德叫來:“你說過你不懂心要嗎?”
紐舒龍德從聲音中猜測這是一個特別的時刻,期望的點點頭。
貝珠仁波切淡淡地說:“實際上沒有什麼好知道的!我的孩子,過來躺在這裏。”
紐舒龍德挨著他躺了下來。于是,貝珠仁波切問他:“你看到天上的星星嗎?”
“看到!”
“你聽到佐欽寺的狗叫聲嗎?”
“聽到!”
“你聽到我正在對你講什麼嗎?”
“聽到!”
“好極了,大圓滿就是這樣,如此而已。”
紐舒龍德告訴我們當時發生的事:“就在那一刹那,我心裏笃定地開悟了。我已經從它是和它不是的枷鎖解脫出來。我體悟到本初的智慧,空性和本有覺察力的純然統一。我被他的加持引到這個體悟來,正如偉大的印度上師撒惹哈所說:上師的話已經進入他的心裏,他看到真理如觀手掌中的寶珠。”
在那個當下,一切都各得其所。紐舒龍德多年來的學習、淨化和修行終于瓜熟蒂落,證得了心性。貝珠仁波切所說的話並沒有什麼特殊、神秘或不可思議。事實上,這些話再平常不過了。但話語之外,傳達了別的東西。他所透露的正是萬事萬物的圓滿本性,也是大圓滿法的真義。當下他就透過自己證悟的力量和加持,引領紐舒龍德直接進入實相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