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渴望得利益

  217、渴望得利益

  “渴望得利益”:許多天衆與人們,渴望得到現世生活的種種利益。

  《雜阿含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對師徒,靠表演維生:一人在下面以肩膀托著木杆,另一人爬到木杆頂上。師父對徒弟說:“你在上面守護我,我亦在下面守護你,互相扶持,到處表演,便能多賺財利。”徒弟卻說:“應該是我倆分別在上面和下面守護自己,才能多獲財利。”師父回應道:“你所說的和我所說的沒有分別。我們只有緊密合作,才能有安全而成功的演出,你守護自己就是守護我,我守護自己就是守護你。”

  這個故事表現出來的是大乘佛教的自利利他的共贏思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約翰•納什就“博弈論”提出類似如上的“納什均衡”觀點,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電影《美麗心靈》就是描述了納什教授發現理論和獲獎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生存的這個世間,就如佛法所說的因緣一樣,是一重又一重的關系網,一切衆生都在這關系網內緊密聯系,共榮共存。這個網絡的運作法則就是因果定律,我們傷害他人,最終都會自食其果;我們利益他人,自己也會得到利益。

  就佛子家庭的經濟利益來說,佛陀也曾做過明確的指導:

  (1)賺錢的方法:應該用正當的方法,用自己的體力、技能、智能、資本、智慧來謀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盡量避免與五戒相違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從事殺生、偷盜、賭博、邪淫、妄語,乃至買酒賣酒等行業。

  (2)用錢的方向:經濟的收入應該要量入爲出,不做守財奴,只知賺錢而不用錢。而用錢當分成四個方向:1.家庭的生活;2.營利的資本;3.留作資産;4.儲蓄生息。

  (3)財産的分配:除了家庭儲蓄的經營所需之外,財産應該分叁種用途:1.要孝養父母;2.要救濟幫助親戚朋友;3.要布施貧窮、供養叁寶,做慈善事業。

  《普賢行願品》雲:“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唐朝湛然法師《法華文句記》卷六之二:“功德利益者,只功德一而無異。若分別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

  可見,佛教的利益不僅僅是利生益世,更重要的是成辦解脫。

  我們很多同修進入佛門,可能更多是爲了獲得“健康、發財、升職、和睦”的現實利益而來,這也都是正常的需求,通過正確的修學,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佛說:“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很多同修就是因爲通過學佛“調伏煩惱,改善狀況,化解危機”而趣入正修的。

  然而,我們冷靜觀察,甚深思維,就會發現我們所祈求的,其實只是我們“真正所需”的副産品。之所以要健康,是因爲我們恐懼生病了行動不便;想發財,是因爲我們擔心沒錢就不能隨心所欲地買東西;升職,是因爲不想受人管轄和製約;和睦,是爲了保持良好環境和心情。

  可見,我們真正想要的是“自由”,佛教稱爲“解脫”。

  獲得“健康、發財、升職、和睦”就能自由嗎?再健康百年後也是死人一個;發財也買不到生命和自由;官越升職越不自由,當了總統連隱私也沒有了,到哪都要被警察和保镖圍困監控;和睦的人際關系終將離散。

  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至黃梅初禮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六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于是很快悟道,證得金剛那羅延身,至今肉身不壞,供奉在廣東南華寺。文革中被紅衛小將略加破壞,讓世人見證到六祖的真身骨骼呈黃金色。按照藏傳佛教的觀點,六祖實際上如龍樹菩薩、蓮花生大士、密勒日巴尊者等大師一樣,是即身成佛,示現祖師身弘法利世。

  所以,如果我們能把“求名、求利、求愛情”的那份努力和付出用在“求成佛”上,現證聖果也是完全能辦到的。

✿ 继续阅读 ▪ 思慮求幸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