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形態的科學劃分

  216、生命形態的科學劃分

  “衆天神與人”:衆多的天神和人。天道衆生和人道衆生是“六道”中的兩道。

  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輪回,是衆生輪回之道途。六道可分爲叁善道和叁惡道。叁善道爲天、人、阿修羅;叁惡道爲畜生、餓鬼、地獄。但阿修羅雖爲善道,因德不及天,故曰非天;以其苦道,尚甚于人,故有時被列入叁惡道中,合稱爲四惡道。佛教相信,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佛說恒水經》:持五戒者,還生世間作人;持十善者得生天;持二百五十戒者,現世可得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泥洹大道。

  輪回理論是古印度文化的基本理論之一,其本源來自婆羅門教。佛教繼承和升華了古印度文化的六道輪回和因果的理念,將衆生世間的生滅流轉變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爲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種,統稱爲叁界。欲界又稱爲苦界,或苦海。居住在欲界的衆生,從上往下,又可分爲“六道”。

  佛教的因果輪回理念是對生命形態的科學劃分,指出了一心所現不同業力的同時互存和異時互存關系。衆生依據作善、作惡的心力品位,可招感六道的苦樂果報,輪回自然産生。一切沈淪于分段生死的衆生,其輪回的途徑,不出六道。“輪回”是描述其情狀,去來往複,有如車輪的回旋,在這六道中周而複始,無有不遍,故名六道輪回。世間衆生無不在輪回之中,只有佛、菩薩、羅漢才能夠跳出叁界,不入輪回。

  六道分述如下:

  ⑴ 天道:生活快樂,壽命綿長,衣食、宮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隨心所欲,逍遙自在,天上一日,人間百年。

  轉生天道之因:勤行十善,孝養父母,廣行布施,作大福田;歸依正法,信佛因果,齋僧供佛,修塔造庵,轉誦大乘,莊嚴佛像等。

  ⑵ 人道:苦多樂少,煩惱熾盛;有複雜的思維活動,善于發明創造;有較強的意志力,有能力造作善惡業因,有尋求解脫的內心需要。

  轉生人道之因:孝養二親,心行公道,恭敬叁寶(佛、法、僧),嚴持五戒(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

  ⑶ 阿修羅道:雖有天福,卻多懷詐僞,驕慢瞋嫉,常好鬥爭,面目可憎,受勞不息。

  轉生阿修羅道之因:以不淨心修十善業,不能忍辱,爭強好勝,生性易怒。

  ⑷ 畜生道:生性愚鈍,常懷驚畏,或被驅使,或相吞啖。

  轉生畜生道之因:貪食酒肉,尋歡作樂;借債不還,偷騙他人;惱害衆生,毀辱他人;生性邪僻,愚癡難化。

  ⑸ 餓鬼道:依他爲食,饑渴逼迫,形容鄙惡,虛怯多畏,孤寒淒苦,終日迷亂。

  轉生餓鬼道之因:悭貪嫉妒,邪佞谄曲,背公取私,不濟乞化,只圖自己飽暖,不惜他人餓凍。

  ⑹ 地獄道:身受極刑,心受劇苦。或猛火燒炙,或嚴寒相逼,或刀斫鋸解,或鐵床灼身,或镬湯煎煮,或衆相殘殺……死而複生,欲出無期。

  轉生地獄道之因:不信因果,殺害衆生;尊命邪教,蠱惑人心;五逆十惡,誹謗正法。(五逆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達摩大師開示叁界六道:

  問:六趣叁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窮之苦?

  答:叁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于叁界中,即出叁界。其叁界者,即叁毒也;貪爲欲界,嗔爲色界,癡爲無色界,故名叁界。由此叁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問:雲何輕重分之爲六?

  答曰:衆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叁界,生叁輕趣。雲何叁輕趣?所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執有爲,信邪求福,未免癡界,生阿修羅趣。如是叁類,名叁輕趣。雲何叁重?所謂縱叁毒心,唯造惡業,墮叁重趣。若貪業重者,墮惡鬼趣;嗔業重者,墮地獄趣;癡業重者,墮畜生趣。如是叁重,通前叁輕,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叁界六趣輪回之苦,自然消滅離苦,即得解脫。

✿ 继续阅读 ▪ 渴望得利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