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叁藏十二部
“以偈白佛言”:(天人)以偈頌的方式向佛請教。
偈:梵文音譯“偈陀”,也有譯“伽陀”、“伽他”的,簡稱“偈”。意爲“頌”、“諷頌”,是一種表示恭敬高雅的文字體裁。“偈頌”是我們經常說起的“叁藏十二部”中的一部。
叁藏十二部:是佛教經典的總彙,一般稱之爲“大藏經”或“一切經”。“叁藏”是指經藏、律藏、論藏;“十二部”是將佛陀的教法,依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種類(體裁),不是“十二本經書”。
“叁藏”分別爲:
(一)經藏:音譯素怛纜藏、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皆屬于經部類。
(二)律藏:音譯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譯調伏藏。佛所製定之律儀,能治衆生之惡,調伏衆生之心性;有關佛所製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于律部類。
(叁)論藏:音譯阿毗達磨藏、阿毗昙藏,意譯作對法藏。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爲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爲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展,而後人以殊勝之智慧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
“十二部”分別爲:
1、長行:又作契經,是以散文形式直接記載佛陀的教法,不限定字句長短。例如:《阿彌陀經》、《心經》。
2、重頌:或譯偈頌、應頌,與契經相應,即以偈頌重宣契經所說之教法。例如:《法華經.普門品》的偈頌。
3、孤起:又作諷頌,即全部以偈頌的形式來記載佛陀的教法。例如:《法句經》、《佛所行贊》。
4、譬喻:以譬喻故事來說明法義。例如:《百喻經》、《法華經》的窮子喻、叁車喻、化城喻等。
5、因緣:敘述佛陀說法教化的因緣。例如:諸經的序品。
6、無問自說:不待他人請問而佛陀自行開示的教說。例如:《阿彌陀經》。
7、本生:記載佛陀前生種種大悲心的修行,也通于弟子過去生的事迹。例如:《本生經》、《六度集經》、《雜寶藏經》。
8、本事:記載本生以外,佛陀與弟子過去生的行誼。例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本事品》。
9、未曾有:記載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的經文。例如:《未曾有因緣經》。
10、方廣:指說方正廣大真理的經文。例如:《華嚴經》。
11、論議: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例如:《維摩經》。
12、授記:佛陀對菩薩或聲聞弟子授記成佛的經文,有自記說、爲他記說兩種。例如:《法華經》中《五百弟子授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