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常隨衆

  214、佛陀的常隨衆

  “站立一旁”:(天人恭恭敬敬的禮拜後)站立在一旁。

  慈悲偉大的佛陀,惠施恩典一切衆生,普灑甘露法雨,滋潤無明衆生枯幹的心田。佛陀的諄諄教示,又是苦海中的法船,接引衆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中,教化的衆生無量無數。從社會地位最高的婆羅門階級、國王、貴族,到工商巨富,乃至販夫走卒,奴隸賤民,佛陀都一視同仁,應機說教。

  一、初轉*輪和最初叁寶:

  佛陀最初想要度化的對象,是阿羅邏迦藍與郁陀迦羅摩子兩位,他們是教導悉達多太子禅定的仙人。不幸,兩位早已仙逝。

  于是,佛陀到波羅奈的鹿野苑,度化還在苦行中的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诃男五個人。佛陀爲他們宣說四聖谛與八正道,這是佛陀的最初說法,佛教史上稱爲初轉*輪。乍聞佛陀的教誨,憍陳如等五人衷心感佩,慚愧先前的猜疑背離,從此隨侍佛陀,成爲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當此之際,護持佛教久住世間的“叁寶”都已具足:佛寶即佛陀,法寶即四聖谛等教說,僧寶就是五位比丘。

  二、千二百五十常隨衆:

  接著,佛陀度化鹿野苑長者之子耶舍出家,耶舍的父母也皈依佛陀座下,成爲最早的在家信徒。耶舍出家後,還引介五十位好友,相繼接受佛陀的教化而出家,一同修行和證果。

  從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出禅定以教化世人,到鹿野苑說法爲止,弟子衆組成的教團已初具規模。于是,佛陀和弟子們開始展開教化活動。

  佛陀到優樓頻羅村,度化出身拜火教的迦葉叁兄弟。迦葉叁兄弟及其門下千人同時舍棄外道,皈依在佛陀座下。佛陀又到王舍城爲頻婆娑羅王說法,接引王公大臣,國王因此奉獻出郊外的竹林精舍,成爲教團最初的道場。

  後來在竹林精舍,佛陀度化了舍利弗與目犍連等二百五十位婆羅門青年。舍利弗與目犍連日後成爲佛陀座下十大弟子之一。至此,教團已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這就是經典序文中經常提到的佛陀的常隨衆。

  叁、大乘佛教中的菩薩:

  菩薩,音譯全稱菩提薩埵。舊譯爲大道心衆生,道衆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佛道之大心人。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義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總名求佛果之大乘衆。《法華文句》曰:“菩提此言道,薩埵此言心。”《淨名疏》曰:“菩提爲無上道。薩埵名大心。謂無上道大心。此人發大心爲衆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

  脅侍菩薩是大乘佛教中修行層次最高的菩薩,其修行覺悟僅次于佛陀或等同于佛陀。在沒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邊,協助佛陀弘揚佛法,教化衆生。虛空法界之中有無數佛國,一方佛土,有一佛教化衆生,而每一佛都有兩位或幾位脅侍菩薩。漢地造像中經常出現的是“八大菩薩”。即釋迦佛的左右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觀音菩薩、勢至菩薩;藥師佛的左右脅侍: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還有彌勒菩薩和地藏菩薩。這些都是佛經上經常出現的菩薩,稱爲脅侍菩薩。

  脅侍菩薩造像和佛陀造像一樣,有一定的法相和手印。如觀音菩薩手持淨瓶和楊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勢至菩薩手持蓮花,天冠中有寶瓶。文殊菩薩手持寶劍,身乘青色雄獅。普賢菩薩手持如意或經卷,身乘六牙白象。地藏菩薩手持如意寶珠和錫杖,身披袈裟,頭戴毗盧冠,爲僧人像。

✿ 继续阅读 ▪ 叁藏十二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