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恭敬禮拜
“恭敬禮拜”:恭恭敬敬地向佛禮拜。
印光大師說:“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亵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
禮佛具有忏悔罪過、修持禅定與感恩禮敬的意義。借禮佛以“身、語、意”叁密表達對“佛法僧”叁寶的恭敬與感恩,並檢討自我、忏悔過去所造的業障,不但有助于品徳的提升,也能讓人身心安定。所以,禮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學習的功課。
禮佛的心態有七種:
一、我慢禮:謂依位次,無恭敬心,五體不具,如搗碓然。
二、唱和禮:謂心無靜想,見人則身輕急禮,人去則身惰心疲,蓋心散而口和也。
叁、身心恭敬禮:謂聞唱佛名,便念佛想,身心恭敬,精無厭怠。
四、發智清淨禮:謂達佛境界,隨心現量。禮一佛,則禮一切佛。禮一拜,則禮法界,蓋諸佛法身融通故。
五、遍入法界禮:謂自觀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佛我平等,今禮一佛,即禮法界諸佛。
六、正觀禮:謂禮自性佛,不緣想他佛,以一切衆生,各有平等佛性故。
七、實相平等禮:謂上六種,有禮有觀,自他兩異,惟此一禮,無自他分別,凡聖一如,體用不二。
此中前叁爲事禮,後四爲理禮。學佛者應依後五,莫依前二。
禮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的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敬禮,故又稱爲頂禮。
標准禮佛動作如下: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掌向下按于拜墊中央,隨即跪下。
3、左掌向下按于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4、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于地面。
5、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頭面接足禮”。
6、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7、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與左掌合,同時兩膝起立。合掌依然。
8、叁禮畢,合掌彎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兩大指相並,兩食指相合豎直,伸直腰舉至齊眉再放掌,此爲問訊。
《六祖法寶壇經》僧法達見六祖: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诃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叁千部。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爲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