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一時佛在”
“一時佛在”又作“一時佛住”,宣明“時間、人物、地點”。
學術界看“一時”,認爲印度文化的特點是沒有時間觀念。佛經不記載佛是在哪一年哪一天說的,只用一個籠統的名詞“一時”代表盡了。如果拿形而上觀點來看,這“一時”的文字記載是最高明的,不管過去千年萬代、未來千年萬代,就是“一時”,沒有過去,亦無未來,只有當下。也就是“時間取當下”。因爲時間是相對的,沒有固定的。地球的時間不是月球的時間,月球的時間不是太陽系統的時間。過去已去皆空,未來沒來是空,現在當下空。因此“一時”即是“一切時”,《金剛經》之“無壽者相”即是“輪回涅槃不二,過去現在一如”的時間無分別之義。
“佛”者覺悟也,“住”者常也,一切衆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爲佛性。性者不改之義也,通因果而不改自體是雲性,如麥之因,麥之果,麥之性不改。《華嚴經》雲:“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坐。”《涅槃經》雲:“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在《華嚴經》中,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以以神通把時間和空間任運整合,把刹那化作一大劫,把未來搬運至當下,一芥子可納叁千大千世界,世界不小,芥子不增。《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時,忽然入定,在定中到達靈鹫山,佛在靈鹫山講《法華經》,出定後告訴門人“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這一會還沒有散”。近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令好萊塢導演們拍出大量關于“時空隧道”、“時間飛船”的電影,使主人翁得以自由穿梭于過去現在未來。由此可知,衆生念阿彌陀佛可以求生于極樂世界;如若稱念釋迦牟尼佛聖號,發願求生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以期在佛前聽法,也完全可以如願往生。
佛法的解釋分爲俗谛解經和真谛解經,俗谛爲以文解字,真谛爲以理證義。“一時佛在”俗谛解釋爲“那個時間佛住在……”;真谛即爲“時間空間皆幻化,常樂我淨無生滅”之義。
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雲:“是以千途異說,隨順機宜,無不指歸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說一乘,《思益》平等如如,《華嚴》純真法界,《圓覺》建立一切,《楞嚴》含裹十方,《大集》染淨融通,《寶積》根塵泯合,《涅槃》鹹安秘藏,《淨名》無非道場,統攝包含事無不盡,籠羅該括理無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