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居士入寺禮儀
學習入寺規矩禮儀,目的是爲了讓初學的居士或雖久學而尚未熟悉寺院規矩禮儀的在家衆能做個得體的學佛人。
威儀源于戒律,爲叁業大用,是每一位學佛人的行爲規範,善用則能調攝修道者的心理,使身心都能精進而不放逸,從而安住于佛法中。若能依之修持,不但得以不惱亂賢聖,不惱亂六道四生,不造惡業,而且可以廣修善業,廣結善緣,修改習氣。由此體會佛法的甚深微妙,慢慢減少過失無明,漸漸的積累功德,增長福慧,最後必能達到究竟清淨安樂。
一、拜佛、誦經
(一)拜佛
⒈進寺門前要端正衣冠收攝身心。進入寺院後,先禮佛。再去拜見出家師父。在佛殿、經堂看到佛像,不論是木雕、銅鑄、紙繪、綢、絹畫,皆需衣著整齊,向佛菩薩像恭敬頂禮。若有急務亦須問訊,以示尊敬。
⒉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墊上拜佛。因爲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禮佛專用的,可在大殿東西兩單禮拜。佛具叁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衆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懷誠敬,無需執著拜佛方所。
⒊拜佛時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敬,外現恭謹。不可看似恭敬,內懷我慢,或爲求修行之名,詐現威儀。合掌手勢爲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以能見無名指尖爲度,掌心要空,不可貼緊。
⒋拜佛時要五體投地,不可翹臀。雙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觀想接佛足,雙腳、額頭都要著地。拜佛時心中念偈頌贊歎佛的功德: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偈頌念一遍或叁遍皆可,接著念咒語“縛日臘,斛”叁遍。禮拜後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贊佛偈:法王無上尊,叁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叁祇業,稱揚若贊歎,億劫莫能盡。
若不會念偈頌和咒語,那麼禮佛時心裏觀想“我現在禮拜十方叁世無量諸佛”,這樣也是可以的。
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禮佛叁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衆已集合時,合掌問訊後隨衆站立即可,不必禮拜。
若出家衆正在禮佛,居士不得在法師前面禮,亦不得與法師並排禮,應當在法師後面禮佛。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直穿而過。
問訊不是點一下頭,一定要彎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過低。
鮮花、水果、時蔬供佛一定要潔淨,對如何擺供不知情的,可以請殿堂的香燈師父代勞。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幹淨。
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進寺院就燒一大把香到處去插,好像有任何一個香爐沒插到就不安心,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時在大殿前的大香爐中點一炷或叁炷香就行了。
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余叁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若上叁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在香爐中間,默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默念“供養法”;第叁支香插左邊,默念“供養僧”。上完香後合掌,默念“供養一切衆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點香時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應用手掌煽熄。將香插好後問訊即可,不必一再點頭作揖。
不可評論佛像是否莊嚴。看見佛像置于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淨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一聲“南無佛”種下的善根:
在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來僧團出家。佛陀正好外出了,在場的阿羅漢弟子用神通查看他的前因後果之後,就跟他說:“你不能出家的,因爲你八萬大劫以內沒有種過善根,不能收你,你還是走吧!”
老年人一聽,只好哭著離開。走了一想,自己這個命運也不好,這麼大年紀想要出家,佛的弟子也不收。就想:“我自殺去好了,不要活著了!”他一念的誠心,佛陀覺察到就趕回來了,對他說:“你不要哭了,我許可你出家。”這位老年人跟著佛陀回來,佛陀就許可他出家了。
衆多的弟子就生了懷疑,說:“這很奇怪,佛收弟子都要有善根的。這位老年人,根本就沒有善根,佛怎麼收他呢?”就請問佛爲什麼收他出家。
釋迦牟尼佛告訴這些弟子說:“你們這些阿羅漢,只能看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八萬大劫以外,你們就不知道了。這位老年人在八萬大劫以外,是一個砍柴人。有一天,他遇到一只老虎,看見老虎,他就爬到樹上去了。老虎就咬這棵樹,要把樹咬斷好吃他。正在這棵樹要斷的時候,他著急了,念了一聲:南無佛。老虎也就走了,不咬樹了。等老虎走遠了,他就下來回家去,沒有被這虎吃了。因此,他現在出家的因緣,就是在八萬大劫以外,他念一聲“南無佛”的善根種子,現在發芽結果了,所以他就來出家修道了。”弟子們解除了疑惑。
(二)誦經
佛法從恭敬中求,對法的尊重是開啓智慧的根本。誦經學法的目的,是爲了開智慧、求解脫,故應該對佛經等佛所說法心存恭敬,如法供養,不可輕慢草率。
經書放置需輕拿輕放,排列整齊有序,不能與世俗典籍或雜物混雜,敬法當如敬佛。
團體誦讀應隨衆,個人誦經以不妨礙他人爲宜。參加法會或早晚課誦,經本一定要用雙手捧起。無論何時誦讀佛經,切不可卷執經本,或將佛經拿來隨意折角、對折。
若是獨處誦讀,在誦佛經前,先要清潔案幾,燃香端坐,不可交足前伸,亦不可邊誦讀邊吃東西。須嚴肅恭謹,如同佛在眼前爲我們說法。讀誦前要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誦經前或誦經中途,若有雜念妄想,最好先將經本合起來,靜坐或起來拜佛,等心靜下來再讀誦。讀經要字字理會義解,與身心相應,不可有口無心。
誦讀時若有條件,最好用經架,上面加一條經帕。閱讀時打開,讀誦完畢經本要用經帕蓋上。誦讀佛經時,切不可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也不可靠著牆壁、坐在搖椅上面晃蕩,這都是輕慢放逸的表現。桌上除了要讀誦的經本、供佛的香爐,以及照明的燈具之外,不應該放水、水果、餅幹或其他零食。
誦經中途若有人造訪或問話時,應將經典合起,然後合掌答禮或起身迎客。經典未合,就對著經典談論世俗話,或嬉笑怒罵,這是亵渎法寶的行爲。當然也不必因爲經未誦畢有人打擾而心生煩惱。中間停歇,應該用經書上所附的書簽線作記號;若沒有書簽線,宜用書箋或幹淨的厚紙做記號。最好不要用香枝或點過的線香“香腳”作記號,香或香腳的顔色可能會汙染經書。
經書上面有灰塵,要用幹淨的紙張或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不要在經書上塗寫、做記號。不得用經本作墊子寫字。
讀經時或在誦經之處,不能大笑,不可以隨地吐痰或擤鼻涕。打噴嚏時,要用手帕、衣袖或手遮住嘴巴,以避免吐沫汙染經典。
經典破損,要想辦法修補,使經本常保如新。如實在無法修補時,可在大香爐或潔淨處焚化,將余灰置于清淨之處,勿使人踐踏到。經書不要從頁角翻,這會使書頁折角,翻頁時要輕巧,以免損壞。
早晚課誦拜佛時,經卷不能放在地上或蒲團上。執經行走時,應整本捧起,一般以食指前伸,中指、無名指、小指微曲,中指托起經書下緣,食指貼在經本兩側,拇指壓住經本正面,兩手向上舉齊胸,不可單手拿著經本前後甩動。手捧經書不可向人禮拜,也不可以讓出一只手向人問訊或打招呼。持經本時,將經本端高齊眉,以示崇敬。
龍褲國師的故事:
萬曆年間,皇帝的母親皇太後死了,想在京中請高僧做佛事。因此時京中無大德高僧,皇太後乃托夢于萬曆皇帝,謂福建漳州有高僧。皇帝遂派人至福建漳州,迎請許多僧人進京做佛事。
皇帝知道他們要到了,教人將《金剛經》一部,埋于門檻下。這些僧人都不知道,一一的都進宮去了。惟有一位默默無聞的破衣和尚行到那裏,雙膝跪下,合掌不入。看門的叫的叫,扯的扯,要他進去,他也不入,乃告知皇帝。此時皇帝心中有數,知是聖僧到了。遂親來問曰:“何以不入?”曰:“地下有金剛,故不敢進來!”曰:“何不倒身而入!”其僧聞之,便兩手撲地,兩腳朝天,打一個筋鬥而入。皇帝深敬之,延于內庭款待。
次早,請升座說法。登臺打一問訊,持幢至靈前曰:“我本不來,你偏要愛,一念無生,超升天界。”法事畢,對帝曰:“恭喜太後解脫矣!”帝甚疑惑,忽聞太後在空中曰:“請皇上禮謝衆僧,我已得超升矣!”帝驚喜再拜而謝,于內庭設齋供養。此時,其僧見帝穿著花褲,目不轉瞬。帝曰:“大德歡喜這褲否?”遂即脫下贈之。僧曰:“謝恩。”帝便封爲龍褲國師。
二、谒師、稱呼、請益
初入客堂,先拜佛,然後頂禮知客師。頂禮法師時,不要面對法師施禮,而應該面向佛像頂禮。頂禮時說:“弟子某某頂禮知客師叁拜!”法師說“問訊”則問訊,說“一拜”則一拜,不可違逆師教執意叁拜。
拜訪師父時,到房間門口先彈指或敲門,得到師父的許可才可以進去。若有門簾,出入時應該輕輕掀起,然後輕輕放下。在師父面前要整肅威儀,不可輕慢唐突,亦不可嬉鬧喧嘩。
有疑惑向師長請教,必須起立。路遇師長,要肅立道旁合掌致敬。與師父距離不可太近。不可在師父面前談無益之事,或說別人的是非過失。在師父面前不得抓癢,若打哈欠或噴嚏應當以袖遮口。要常請教師父經義,以求慧解。師父的教誨訓示應該隨順,不可違逆。每次聽完師父的開示,要頂禮謝恩。如果被師父指責,不能起嗔恨心,應該好好反省,向師父軟語忏悔。不得踩踏師父的影子。
不可直呼法師名諱。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一般可以這樣問:“請問師父的德號上下
”“上下”是指法號中的兩個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號叫“了緣”,那麼就是“上了下緣”。不可問師父“您貴姓”,因爲出家人皆以“釋”(即釋迦)爲…
《居士入寺禮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