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居士入寺礼仪

  200、居士入寺礼仪

  学习入寺规矩礼仪,目的是为了让初学的居士或虽久学而尚未熟悉寺院规矩礼仪的在家众能做个得体的学佛人。

  威仪源于戒律,为三业大用,是每一位学佛人的行为规范,善用则能调摄修道者的心理,使身心都能精进而不放逸,从而安住于佛法中。若能依之修持,不但得以不恼乱贤圣,不恼乱六道四生,不造恶业,而且可以广修善业,广结善缘,修改习气。由此体会佛法的甚深微妙,慢慢减少过失无明,渐渐的积累功德,增长福慧,最后必能达到究竟清净安乐。

  一、拜佛、诵经

  (一)拜佛

  ⒈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

  ⒉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因为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怀诚敬,无需执著拜佛方所。

  ⒊拜佛时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敬,外现恭谨。不可看似恭敬,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之名,诈现威仪。合掌手势为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以能见无名指尖为度,掌心要空,不可贴紧。

  ⒋拜佛时要五体投地,不可翘臀。双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观想接佛足,双脚、额头都要着地。拜佛时心中念偈颂赞叹佛的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偈颂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着念咒语“缚日腊,斛”三遍。礼拜后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赞佛偈: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祇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若不会念偈颂和咒语,那么礼佛时心里观想“我现在礼拜十方三世无量诸佛”,这样也是可以的。

  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合掌问讯后随众站立即可,不必礼拜。

  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问讯不是点一下头,一定要弯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过低。

  鲜花、水果、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进寺院就烧一大把香到处去插,好像有任何一个香炉没插到就不安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点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

  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在香炉中间,默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默念“供养法”;第三支香插左边,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点香时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应用手掌煽熄。将香插好后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不可评论佛像是否庄严。看见佛像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一声“南无佛”种下的善根:

  在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来僧团出家。佛陀正好外出了,在场的阿罗汉弟子用神通查看他的前因后果之后,就跟他说:“你不能出家的,因为你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不能收你,你还是走吧!”

  老年人一听,只好哭着离开。走了一想,自己这个命运也不好,这么大年纪想要出家,佛的弟子也不收。就想:“我自杀去好了,不要活着了!”他一念的诚心,佛陀觉察到就赶回来了,对他说:“你不要哭了,我许可你出家。”这位老年人跟着佛陀回来,佛陀就许可他出家了。

  众多的弟子就生了怀疑,说:“这很奇怪,佛收弟子都要有善根的。这位老年人,根本就没有善根,佛怎么收他呢?”就请问佛为什么收他出家。

  释迦牟尼佛告诉这些弟子说:“你们这些阿罗汉,只能看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八万大劫以外,你们就不知道了。这位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外,是一个砍柴人。有一天,他遇到一只老虎,看见老虎,他就爬到树上去了。老虎就咬这棵树,要把树咬断好吃他。正在这棵树要断的时候,他着急了,念了一声:南无佛。老虎也就走了,不咬树了。等老虎走远了,他就下来回家去,没有被这虎吃了。因此,他现在出家的因缘,就是在八万大劫以外,他念一声“南无佛”的善根种子,现在发芽结果了,所以他就来出家修道了。”弟子们解除了疑惑。

  (二)诵经

  佛法从恭敬中求,对法的尊重是开启智慧的根本。诵经学法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求解脱,故应该对佛经等佛所说法心存恭敬,如法供养,不可轻慢草率。

  经书放置需轻拿轻放,排列整齐有序,不能与世俗典籍或杂物混杂,敬法当如敬佛。

  团体诵读应随众,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参加法会或早晚课诵,经本一定要用双手捧起。无论何时诵读佛经,切不可卷执经本,或将佛经拿来随意折角、对折。

  若是独处诵读,在诵佛经前,先要清洁案几,燃香端坐,不可交足前伸,亦不可边诵读边吃东西。须严肃恭谨,如同佛在眼前为我们说法。读诵前要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前或诵经中途,若有杂念妄想,最好先将经本合起来,静坐或起来拜佛,等心静下来再读诵。读经要字字理会义解,与身心相应,不可有口无心。

  诵读时若有条件,最好用经架,上面加一条经帕。阅读时打开,读诵完毕经本要用经帕盖上。诵读佛经时,切不可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也不可靠着墙壁、坐在摇椅上面晃荡,这都是轻慢放逸的表现。桌上除了要读诵的经本、供佛的香炉,以及照明的灯具之外,不应该放水、水果、饼干或其他零食。

  诵经中途若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应将经典合起,然后合掌答礼或起身迎客。经典未合,就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嬉笑怒骂,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当然也不必因为经未诵毕有人打扰而心生烦恼。中间停歇,应该用经书上所附的书签线作记号;若没有书签线,宜用书笺或干净的厚纸做记号。最好不要用香枝或点过的线香“香脚”作记号,香或香脚的颜色可能会污染经书。

  经书上面有灰尘,要用干净的纸张或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不要在经书上涂写、做记号。不得用经本作垫子写字。

  读经时或在诵经之处,不能大笑,不可以随地吐痰或擤鼻涕。打喷嚏时,要用手帕、衣袖或手遮住嘴巴,以避免吐沫污染经典。

  经典破损,要想办法修补,使经本常保如新。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在大香炉或洁净处焚化,将余灰置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经书不要从页角翻,这会使书页折角,翻页时要轻巧,以免损坏。

  早晚课诵拜佛时,经卷不能放在地上或蒲团上。执经行走时,应整本捧起,一般以食指前伸,中指、无名指、小指微曲,中指托起经书下缘,食指贴在经本两侧,拇指压住经本正面,两手向上举齐胸,不可单手拿着经本前后甩动。手捧经书不可向人礼拜,也不可以让出一只手向人问讯或打招呼。持经本时,将经本端高齐眉,以示崇敬。

  龙裤国师的故事:

  万历年间,皇帝的母亲皇太后死了,想在京中请高僧做佛事。因此时京中无大德高僧,皇太后乃托梦于万历皇帝,谓福建漳州有高僧。皇帝遂派人至福建漳州,迎请许多僧人进京做佛事。

  皇帝知道他们要到了,教人将《金刚经》一部,埋于门槛下。这些僧人都不知道,一一的都进宫去了。惟有一位默默无闻的破衣和尚行到那里,双膝跪下,合掌不入。看门的叫的叫,扯的扯,要他进去,他也不入,乃告知皇帝。此时皇帝心中有数,知是圣僧到了。遂亲来问曰:“何以不入?”曰:“地下有金刚,故不敢进来!”曰:“何不倒身而入!”其僧闻之,便两手扑地,两脚朝天,打一个筋斗而入。皇帝深敬之,延于内庭款待。

  次早,请升座说法。登台打一问讯,持幢至灵前曰:“我本不来,你偏要爱,一念无生,超升天界。”法事毕,对帝曰:“恭喜太后解脱矣!”帝甚疑惑,忽闻太后在空中曰:“请皇上礼谢众僧,我已得超升矣!”帝惊喜再拜而谢,于内庭设斋供养。此时,其僧见帝穿著花裤,目不转瞬。帝曰:“大德欢喜这裤否?”遂即脱下赠之。僧曰:“谢恩。”帝便封为龙裤国师。

  二、谒师、称呼、请益

  初入客堂,先拜佛,然后顶礼知客师。顶礼法师时,不要面对法师施礼,而应该面向佛像顶礼。顶礼时说:“弟子某某顶礼知客师三拜!”法师说“问讯”则问讯,说“一拜”则一拜,不可违逆师教执意三拜。

  拜访师父时,到房间门口先弹指或敲门,得到师父的许可才可以进去。若有门帘,出入时应该轻轻掀起,然后轻轻放下。在师父面前要整肃威仪,不可轻慢唐突,亦不可嬉闹喧哗。

  有疑惑向师长请教,必须起立。路遇师长,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与师父距离不可太近。不可在师父面前谈无益之事,或说别人的是非过失。在师父面前不得抓痒,若打哈欠或喷嚏应当以袖遮口。要常请教师父经义,以求慧解。师父的教诲训示应该随顺,不可违逆。每次听完师父的开示,要顶礼谢恩。如果被师父指责,不能起嗔恨心,应该好好反省,向师父软语忏悔。不得踩踏师父的影子。

  不可直呼法师名讳。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

  ”“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了缘”,那么就是“上了下缘”。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出家人皆以“释”(即释迦)为…

《居士入寺礼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