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念佛法門的原理方法肇起于佛地果覺,其奧義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
就衆生接受層面,淨土法門的內涵可概述爲“信、願、行”叁門。信願行叁者具有內在鈎鎖、相輔相成的關系。非信不足啓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信願行成,必得往生淨土,證不退轉,直至無上菩提。從性質上分,信願屬般若智慧之行,稱念佛名爲行持之門。信願慧行如眼目,導引行持直趨寶所;稱名行持如踐履,精進不懈感生淨土。證知信願行乃淨業修持之宗要,如鼎之叁足,缺一不可。
在這個科技與經濟高速增長的現代社會,強競爭、快節奏,在激發人的創造力的同時,也令我們的貪瞋煩惱展露無遺。瞬息萬變、稍縱即逝的社會生活,仿佛現代人心行共業的外現。現代人舔嘗高科技、高消費的些許甜頭,卻開始步入環境汙染、生態失衡、內心迷亂、道德滑坡等無盡的苦難曆程。當我們在這個濁染的世間,試圖尋覓一方潔淨的精神家園時,我們最終將會走近佛教,盡管險阻重重。因爲諸佛如來以同體大慈悲心,恒常關顧著我們這些漂泊異鄉的伶仃浪子,如母憶子;只要我們一念回光,憶念慈母,諸佛如來的悲智願力便會攝持吾人歸投極樂故鄉。淨宗念佛法門,直接傳達阿彌陀佛攝受我等凡夫的大慈大悲,“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即是阿彌陀佛悲願的載體,能予衆生多層面需要的滿足,爲現代人的心靈提供究竟圓滿的安頓。
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第二代祖師,公認爲阿彌陀佛的化身。大師對淨土信心的闡釋,滲透著淨業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懷。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機之深信)
無始劫來,我們在六道之中隨業流轉,久而久之,習非成是,長醉不醒,被地獄、餓鬼、畜生之苦所煎熬,如佛所說“受苦無窮,無有出期”。
今世幸得人身,可謂千載難逢。但品嘗著生活的甜蜜,我們竟忘記了輪回的存在,大好光陰在身邊白白流走。
更糟的是,我們始終抱持著一個錯覺:我是好人,沒做過什麼壞事。
事實上,我們由惡業所感而來此濁惡的世間,執著著自我的利益,抱持著自我的見解,無時無刻不在造作罪業。縱能值遇戒定慧正法,也因智慧暗鈍、意志不堅,而一再退轉墮落。
業因果報,毫厘不爽。佛在《無量壽經》中說:今世爲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歸到哪裏?我們無不是以地獄爲故鄉啊!
在此,大師對自己及衆生的身心予以深刻的觀照:雖然具足佛性,但無明厚重,舉心動念無非罪惡,縱發清心,猶如畫水,障深慧淺,自力怯弱,故而沈淪生死苦海,無緣出離。(善導大師嚴峻地把自己定位爲罪惡生死凡夫,這對于我們這些驕慢的人來說,不啻當頭一棒。)
萬幸的是,大悲的佛陀沒有舍棄我們。
我們耽戀世間五欲,世尊則極言娑婆世界之苦,折伏我們,令我們生起厭離心;我們茫然不知淨土,世尊則詳陳極樂世界之樂,吸引我們,令我們生起欣慕心。
阿彌陀佛唯恐我們難以激揚“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遂將使我們“厭離穢土、欣求極樂”的功能滲入名號光明中,投入我們無明癡暗的心中。
當我們這顆剛強的心在名號光明中漸漸融化的時候,它一下子被開啓了:哦,原來極樂淨土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
世尊在此土發遣,彌陀在彼土召喚,共成普度衆生的佛事。
然而,既已願生淨土,又口稱佛名,我們還是如此冥頑:我業障這麼重,心又散亂不清淨,又持不好戒,又沒有智慧,這樣念佛能往生嗎?
對此,善導大師闡示了第二個“決定深信”: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法之深信)
相信阿彌陀佛的偉大誓願已經實現,相信“稱念我的名號,你若不往生,我誓不成佛!”的第十八願專爲我等而發;放心大膽,正念直來,“無疑無慮,乘彼願力”, 即使罪業再大,即使煩惱再多,彌陀的救度永不改變,念佛一定能夠往生成佛。
善導大師以“念佛決定往生”啓發衆生信心,並在著作中勉勵行者“作得生想”,可謂深契彌陀願心。印光大師承善導大師法脈,也有“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的開示。
應知,法藏菩薩五劫思惟所發大願,正是以我等業障深重、散亂不淨、道心膚淺、卑劣無智之人爲標准。《觀無量壽經》之中,五逆十惡之人念佛尚得往生,我們哪有念佛而不能往生之理?
淨宗大德開示說:不是將我們的心修清淨了以後再念佛往生,常能念佛,則罪業自然消滅。生爲凡夫,怎麼可能心無散亂呢?所謂“將心修清淨之後才能往生”,絕沒有這樣的道理。雖無戒定慧,雖不能清淨此心,但能念佛,皆得往生,這正體現阿彌陀佛本願的可貴。
“往生”的真正含義是“接引”,無論我們是哪種根性的人,如何往生無需計度,只管念佛!所謂“念佛是我的事,往生是佛的事”,就是現在這個樣子,念佛即得往生。
譬如,父母有很多兒女,哪個孩子病了,父母也會同樣關心。佛的大悲亦然:佛平等對待一切衆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對于罪業深重者、放逸懈怠者、無知而煩惱者,也不可能遺棄,經言:“彌陀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沒衆生。”
阿彌陀佛深知我心之卑劣,一肩挑起我等衆生所有的罪業(荷負群生,爲之重擔),將所有功德以名號爲載體無條件、無保留地惠賜給我們,以名號引導我們,以光明妙德遍照、調熟我們,念念不舍,甚于父母思念丟失的幼子,主動而來,不講條件,不因祈求拜托。我們生在阿彌陀佛的光明願海中,只要突破小我的情見,一念回光,如實接納第十八願的真實義,著眼阿彌陀佛同體大悲和威神願力的層面,不因我心之惡、罪業之重,而喪失往生信心;單只一向口稱佛名,發起“無疑無慮,乘彼願力,稱佛名號,必定往生”之心,即與阿彌陀佛絕對的普救願力感應道交,即可就路還家、業事成辦,父子相逢,悲喜交集,多劫窮子驟然富貴,現前當來獲大安樂。
印光大師一生專修淨業,力贊念佛法門的殊勝超絕,曾雲:“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這樣的開示很多,其義理與善導二種深信完全符合。
應信知西方極樂世界是法界中最大的佛學院,不是天國而勝過一切天國,求生極樂世界無需證果、不斷煩惑、帶業往生,而往生後自獲果位、悟證無生、達到至善。在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積功累德所建立的這個佛學院中,師資力量最好,物質條件優越,教學設備先進,居住環境優雅,開放式、高效率運作,無條件、無門檻招生,凡發願就讀此處的,無論什麼根基、因緣、出身,阿彌陀佛都會與諸聖衆上門迎接。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願願攝受衆生。極樂世界種種不可思議,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佐證,本師釋迦牟尼苦口婆心推介,慈父阿彌陀佛望眼欲穿盼歸。
如此,我們便時時刻刻生活在阿彌陀佛的大悲關愛之中,時時刻刻浸潤在阿彌陀佛的無礙光明之中。歡喜時,是“南無阿彌陀佛”;悲傷于自己,無歡喜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慚愧時,是“南無阿彌陀佛”;深恥于自己,無慚無愧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心淨時,是“南無阿彌陀佛”;心亂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