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恕道

  192、佛陀的恕道

  佛教的叁藏十二部有無量的法門、教義,皆以慈悲和智慧爲根本,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薩道,不外是慈悲和智慧的實踐與完成。慈悲的內涵主要是“四無量心”,包括“慈、悲、喜、舍”,也就是:善、慈悲、隨喜和無分別心。智慧則包含空性見和般若慧。因此,佛教的恕道也就是慈悲和智慧。

  在《金剛經》中有一個本生故事:釋迦牟尼佛往昔修菩薩道,在山洞裏面修忍辱波羅蜜,作忍辱仙人。暴君歌利王遇到了他,把他淩遲處死。當時忍辱仙人對國王的暴行不但不嗔恨,反而對他生起大悲心,並發願:“願我將來成佛時先來度化你。”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果然先度化了往昔的歌利王,即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阿若憍陳如尊者。

  富樓那尊者的恕道故事:

  佛陀時代,富樓那尊者想到民風野蠻、好勇鬥狠的輸盧那國弘揚佛法。佛陀問尊者:“假使你去了,那個國家的人們對你又罵、又毀謗,你該怎麼辦?”尊者回答:“世尊!如果他們罵我、毀謗我,我會心生感謝,因爲他們沒有打我,還算對我很客氣。”世尊再問:“假如他們進一步打你,你又該如何?”“世尊!他們打我是幫我消除業障,他們雖然打我,但沒有將我打死,所以我還是很感謝!”尊者平靜地回答。世尊最後再問他:“如果被打死了,你又該如何?”尊者說道:“世尊!這個身體本是業報之身,前世造了無數惡業,今生又有老、病、死苦。若因此爲法捐軀,也了無遺憾!”

  由于富樓那尊者這種忍辱、寬恕和慈悲的精神,最後終于感化了輸盧那國的人民,從此虔信佛法。

  在佛經中,如同“舍身飼虎”、“舍身喂鷹”等佛陀的本生故事,以及“阿阇世王弑父”、“提婆達多害佛”等事件,都是以“自、他、事件”叁輪體空的“忍辱、寬恕、獻身、慈悲、空性”精神爲主題的恕道故事。

  佛陀的恕道精神,集中體現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 继续阅读 ▪ 甘地的恕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