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機說法
朝拜普賢菩薩,從車站轉乘出租車前往峨眉山。
居士和出租車司機討論到達峨眉山金頂的價格。一位說:“你要價便宜點,我們從老遠來拜菩薩,坐你的車你也有一份功德。再說了,我們還有師父一起來的,師父是叁寶,人天師,坐你的車是你的福報。”司機說:“師父怎麼了,就是我親爹坐我的車,也是這個價。”另一位居士說:“我們明天還要參觀一天,只要你價格便宜,我們明天包你的車,你也可以跟著我們拜拜菩薩,保佑平安。”司機立刻同意降價。大家都笑了。
清淨講了一個“兔子釣魚的故事”:
一只兔子去釣魚,第一天空手而回。第二天又去釣魚,依舊空手而歸。第叁天直到天黑了,也還是什麼也沒釣到。沒辦法,兔子只好收竿准備回家,這時,一條大鯉魚跳出水面,大聲對兔子吼道:“兔子,明天你再用胡蘿蔔來釣魚,我非扁你不可”。
應機說法,契理契機,曆來被強調爲弘揚佛法的基本原則。契理,謂符合法界本來的真實、真理,亦即符合佛法萬古不易之理;契機,謂適應時機與衆生的根機。《楞伽經》偈雲:“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如來爲衆生,隨心應量說。”謂佛針對衆生不同的疾病,開出不同的處方。藥無貴賤,對症則良。法無高下,應機爲妙。即便是高深的佛法,若不當機,也成“非法”,導致聽法者難以接受你的說法甚而反感和對抗。
《無量義經》中,佛陀說他四十余年來觀察衆生諸根性欲而說法,“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以諸衆生性欲不同,種種說法”,應機所說雖有不同,然皆契一理,皆能洗除衆生煩惱塵垢。有如江、河、溪、渠、井、池水,皆能洗除汙垢。
《法華經》“方便品”佛曰:“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著。”
太虛大師雲:“非契真理,則失佛學之體;非協時機,則失佛學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