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擔水砍柴
禅是很難表達的一種內心世界,主觀的經驗,只有體驗的人才會明白,對于沒有體驗的人要想通過語言、文字、思考,加以說明解釋,還是如盲人摸象、鴨子聽雷,正如一般人說“如人欽水,冷暖自知”。我們介紹禅的內容,只能夠用烘雲托月的方式,以說明雲霧來介紹月亮,無法直接指出月亮是什麼。今天用八個子題向諸位介紹禅的內容和現象。
禅是普遍的存在
禅既然是無法形容說明的內在體驗,它就不是一樣實質或有形的現象,但也可能就是所有一切所能被你接觸、發現或感受到的現象,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體驗到禅,說什麼也不是,如果已經體驗到禅,那就是處處都在,俯拾皆是。
所謂普遍的存在,它是宇宙萬象每個獨立的、個別的事實的存在。比如說,你不是我,人不是牛、水不是火、東不是西、上不下。而且你對每一個個體,如果深入細微的分析,也有更多更多獨立存在的個體現象,這在佛法的名詞叫做萬法或諸法,每一法都有它的界限、定義、特性。對于一個已經有了禅悟經驗的人,面對著諸法現象,他會清清楚楚、明察秋毫、一目了然、次第整齊,那些也就是如實的反映。這可從祖師們的語錄中得到證明:
一、圭峰宗密(西元七八O——八四一)禅師雲:“鏡明而影像千差,心淨而神通萬應。影像類莊嚴佛國,神通則教化衆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悟後的人,心裏非常平靜。如毫無一絲漣漪的水面,像毫無一點纖維塵的鏡面,他可以映現一切的景物而且毫厘不差,所謂如實的應酬。也就是因爲心中無事也無物、坦蕩、空曠、明朗、絕對的客觀,所以能夠對于一切的事物都能恰到好處的應對處理。顯現在他心中的千萬種現象,不論美醜、善惡、陰晴、圓缺,無非是佛國的依正莊嚴。隨緣教化無量衆生,而仍能心無罣礙,因爲自在所以稱作神通的妙用。
二、李翺問藥山惟俨(七四五——八二八):“如何是道。”師曰:“雲在天,水在瓶。”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天有一位韓愈的學生李翺,也是一位大學問家,去參訪惟俨禅師,問起:“什麼是道?”因爲道在中國儒家、道家、諸子百家,各有各的定義,大致上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氣。”老子則說:“道可道非常道。”都是說明道非具體的事物而是抽象的觀念,甚至是不可捉摸的一種存在。李翺當然也知道,佛教所說的道指的是菩提,既是修行的理念和方法,也是修行所證的經驗,看看這位悟道的高僧,怎麼解答“道”的涵意。而禅師的回答很簡單:在天上是雲,裝在瓶裏是水,同樣的東西,有不同的現象,清清楚楚,毫無不混亂。水可以變成雲,雲也可以變成水,可是在瓶中的是水,在天上的是雲。這好像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身分,應該非常明白,這就是“道”,不須要把道的含意想得那麼高深莫測,玄而又玄。這就是禅的立場所見到的世界。
宏智正覺(一O九——一一五七)雲:“曆曆不昧,處處現成。”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悟後的心境,對任何差別的事物、一切的現象,看得清清楚楚,一不是二,叁不是一,但是也不會由于現象的錯綜複雜而使自己的方寸失去了方向。所以說處處都是現成的,叫它道也可以,叫它佛也可以,叫它什麼都可以,那就是禅的悟境。
禅是內外的統一
此所謂內外的統一,就是全體的和諧。這可以有叁個步驟:第一、當你由于打坐或者是按摩,道家所謂導引,印度瑜伽術的體位運動,都可以使得人體的氣脈通暢,而感到身心合一的輕松和平安。第二、用打坐或冥想、祈禱等的方式,可以使我們經驗到外在的環境跟內的心靈,合而爲一,此即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現前。第叁、用禅定的功夫,專注于修行方法的焦點,漸漸使得前念與原形念連續不變,沒有任何雜念出現,那就是定境,是定于一境或一念,那就變成了內在的統一。
如果一位禅師在日常生活中和外界接觸之時,他所表現的層次,應該是屬于內外的統一。這也是讓許多的宗教家及哲學家,認爲對“道”的體驗,不論西方或東方,雖有解釋的不同,而體驗的內容,應該是相同的原因。其實從禅的立場來看,它的層次是有深淺的,那就是因爲心念的統一,以及連“統一”都要超越的層次,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爭論也沒有必要,現在舉叁個例子如下:
一、有人問石頭希遷(七OO——七九O):“如何是西來意?”石頭答:“問取露柱。”
所謂“西來意”是指禅宗初祖菩提達摩,從印度東來,傳授禅法,那麼究意傳的是什麼?什麼叫做禅法?能夠說明嗎?能夠讓我們看到嗎?在一般的常識,知道禅法就是心法,需要以心印心,用語言及任何現象都無法表達說明,可是石頭禅師叫他去問露天的木樁或者露天的石柱,不論木樁或石柱都無生物,不可能給你任何答案。但是在一位悟後的禅師看來,內心的體驗就是外在環境。而無情的木樁和石柱,和內在的心、自性的佛、印度來的達摩、現在你面前的石頭禅師,都是平等不二,一體無異,所以你要問我石頭,不如去問木樁、石柱就好。
二、有一僧人問牛頭慧忠(六八二——七六九):“阿那個是佛心?”師曰:“牆壁瓦礫是。”僧又問:“無情既有心性,還解說法否?”師曰:“他熾然常說,無有間歇。”
這段話的意思。是認爲佛心一定是在有情的衆生才有,而且那是無雜、無亂、清淨的自心,那就是大智慧心及大慈悲心。可是從禅悟者的立場,認識佛心,不從理論解釋,而從內心與外境統一的觀點來說明。所以立法就是牆壁、就是破磚、就是碎瓦。那位僧人還是不解;接著再問:“像這些無生物也都有佛的真心或清淨的自性,豈不就是跟佛一樣,那麼它們也懂得說法度衆生嗎?”禅師的回答是肯定的:“這些無生物,不但說法,而且非常活躍、熱烈、積極的說法。經常說法,從無間斷。”這比起常識中的佛教觀點,更加灑脫,更加自在。因爲當佛成道之時,發現所有一切衆生,無不具備佛的智慧和福德,可是從禅師來看,不只有情衆生如此,乃至于動、植、礦物,一切現象,無不與佛同體。這就是內外統一的體驗。只要心中有佛,心外諸法,無不是佛。
叁、有僧問洞山良價(八O七——八六九):“如何是佛?”師曰:“麻叁斤。”問:“如何是佛?”師曰:“乾屎橛。”
這兩個公案在禅宗史上非常有名,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解釋。政黨的佛教徒不會把無情的植物當成佛,更不可能用乾大便來形容佛,可是通過內外統一、凡聖平等、法法皆如的觀點,來看世間的萬象,就可以理解洞山禅師所見的佛才是真的。也就是說,法法是佛,處處是佛。至于那樣的佛究竟是一個身體,還是無量身體?其實既有無量身也等于處處是佛,處處不是佛,統一就沒有差別,就沒有佛與非佛的問題。
禅是內心的自在
前面已經說過,禅悟的體驗是屬于主觀的,解脫的感受是屬于內心的。如果心有所囿、心有所著、心有所系,便會被境所轉,反之便得解脫。所以禅宗特別重視心的曆煉,煉心又稱爲煉魔。煉魔的目的稱爲選佛,禅修的功夫叫做安心,只要心有牽挂,便不能安。必須無心可用才能無心可安,便是真的解脫。解脫原人縱然身在囹圄,乃至繩捆索綁,斧钺加頸,還能夠談笑風生。這就是內心的自在,屬于精神的層次,非局外人所能分享及體味的事。
現在舉幾個禅宗的例子來說明:
一、叁祖僧璨(?——六O六)的《信心銘》雲:“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一般的人遇順緣則受,遇逆緣則瞋,順者謂之善,逆者謂之惡。粗人或小人喜怒形于色,瞋受現于外,有教養的君子雖然能夠瞋愛不形之于色,卻無法不動于心,所以心不自在。《六祖壇經》便告訴我們若能“不思善、不思惡”,便能見到我們與諸佛同根的本來面目。那也就是轉煩惱而成智慧,所以叁祖稱之爲“洞然明白”,也就是如《心經》所說的“心無罣礙”。明白什麼?就是發現只要心得解脫,就是萬事如意。
二、牛頭法融(五九四——六五七)的《心銘》雲:“一切莫作,明寂自現。”
小乘的羅漢聖者,因爲已經斷盡煩惱,所以稱爲“所作已辦”,自己心中沒有要做的事,也沒有不要做的事。就會體驗到心底的光明,是從不動中産生,既能明而常寂,便會見到自性的佛,就在方寸之間。
叁、清涼澄觀(七叁八——八叁九)的《答皇太子問心要》雲:“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成道,無一塵而非佛國。”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的每一個念心,無非佛心,以佛心看世間的每一個極微細的空間,無非佛國的淨土,也就是如果心得自在,此心即是佛。以自在心看世界,此世界即是佛國,不論外在的環境好壞、順逆,對他來講,都是一樣,這是純粹主觀的解脫境界。可是不要誤會,主觀的解脫並不等于自我催眠,也不等于自我欺騙。因爲那是真實的體驗,就好像口渴的人喝到了水,肚饑的人吃到了飯,一樣的真實。
四、大慧宗杲(一O八九——一一六叁)的《語錄》雲:“欲空萬法,先淨自心,自心清淨,諸緣息矣。”
如果心系一法,便是不空,便有煩惱。如何做到心不系法,不隨境轉?宗杲禅師告訴我們“先淨自心”就好。淨心的方法很多,在他的語錄中,常常教人參無字話頭,當話頭參破之際,便是明心見性之時,便會發現自性本來清淨;到那時節,心外諸法,不論染淨、好壞、善惡,對他已是無可奈何。所謂八風吹不動便是對于這種心得自在的形容。
禅是無我的智慧
禅宗所說的無我、無相、無心,都是指的智慧而言。無並不是等于沒有,而是指的心無所住的自我解脫。沒有自我執著,卻有智慧的功能,它的功能,從主觀的表現是解脫,從客觀的表現是慈悲。如果僅僅離開自我的執著,而不能産生慈悲的功能,那一定不是真的解脫。解脫是智慧…
《禅——擔水砍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