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已賣價,不多嘴。
到訪別人家庭,不多閑語及嬉笑,不問人家族事,更不講叁寶過失,人家失意的事要同情,不可悅樂慶快或講得意話,人有喜事,有憂不露,以德第人爲要。
四威儀“行、住、坐、臥”的每一項,都有一個譬喻:
行----如風
住----如松
坐----如鍾
臥----如弓
行如風:風吹時是直線的,喻行路時身體不會擺來擺去,不要東張西望,不好趕熱鬧,姿態端嚴輕移步。
住如松:在所有樹木中,松是最直的,松樹每年加一個節,主幹不變。人立時,不靠前不倚後,雙足齊立,故名如松。
坐如鍾:鍾是如如不動的,指坐如鍾,很穩重,所謂“樹搖葉落,人搖福薄”啊。要注意椅只坐七分(打坐是“滿坐”),背不靠椅,不蹲腿不交足,或數起數落及搖動。
現在再提一下大家要注意的事:男女之間不要太親近,要自重看自愛,若到寺院拜師父亦如是,女衆拜訪比丘或問法,最好必須兩人以上同往,衣服宜整齊、樸實、不塗香裝飾,勿令人動妄念,而且免他人之毀謗,男衆拜見比丘尼師也如是。此外,還須一提,有些居士好心,但不明整理,甚至收出家人爲乾兒、乾女等。沙彌雖小不可輕,將成佛度衆生,是已受具足戒者?既列訪問團倫當爲師表,更應恭敬供養,方能如法得益,否則增長罪過。反而言之,出家拜在家居士爲乾爹、乾媽,實非出家,只爲貪圖世俗利養,失去自己身份,不但損已隨落,更影響整個佛教,如是顛倒,請大家明白,希迷惑者快覺悟。
睡臥、法器(一)睡臥
佛門有很多規矩,睡覺也講求姿勢,內有很大的學問。
一、身體姿勢有四
1、左側臥----是一般世俗人隨隨便便的睡姿。此睡姿對生理上來說並不好,因爲心髒在左邊,壓著心髒睡不健康,並且會引致多夢。經雲:夢分幾種,體弱會多夢(夢見火災、水災、虎狼獅子等等),又有些夢是一種預兆(好的預兆或壞預兆),或是人的靈感,有些可能是護法神的預告,亦有些是鬼神的打擾,另一些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還有些夢是過雲的意識帶來這種憶想,從八識田裏表現出來的,所以說睡臥的身姿會導致心理的反映。
2、覆臥----兒童若喜歡覆臥,可能肚裏有蛔蟲。成人如是覆臥,世俗人說運氣也欠佳,要多留意“水”,佛教說這種睡姿是餓鬼相。
3、仰臥----不端正。這是一種阿修羅的相,阿修羅又好打不平,鬥爭心很重。用這睡姿的人欲望很強,在睡夢中常與人鬥爭啦、爬山啦、男女啦等等,不安甯。
以上叁川姿勢都不好。
4、吉祥臥----即右側臥,曲肱以右手作枕,兩足疊起,身體微曲作“弓”形。左手放在左腿上,膝蓋微曲,要注意合上嘴,舌頭輕輕頂著上颚,這是吉祥的睡姿,不會多作夢(要作夢也是好的)。佛陀人滅時,是這個吉祥姿勢,用現代醫學去分析,這種臥姿,周身肌肉都放松,血液暢行無疑是最好睡姿。
二、思想正念有六
有此人往往把日間的煩惱帶到床上,要減少煩惱,首先睡姿要正解,身體如弓,吉祥睡。還要內心放下萬緣,日間所做過的事,讓它過去,明天的事情尚未到來,那就明天做,現在呢?思想要專一在“正念”上,在六個正確的念頭中,選擇一念就行了。六念是甚麼呢?
1、念佛----佛是覺者。不僅自覺,而且能平等覺他,直至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達到最高、最圓滿的境地。凡夫,皆因是迷,爲了衣食住行,天天去造業,引致胡思亂想,對外境生起種種的分別,執著追求,比較等等,所以煩惱多。若能把萬緣放下,提起一句佛號,煩惱自然消失。所講饑來吃飯,困來眠。
2、念法----法是正確的意思。凡夫思想觀念不正確,往往因爲一些小事,便不知想到哪裏去了,連睡覺也在想,引致失眠,産生身體毛病、精神困擾、身心不安。依法即是以正確觀念來打破人我執著,自得安祥。
3、念僧----僧是清淨義。無論甚麼聲、色、香、味、觸、法擺在眼前,心不被染汙,雖是同流而不合汙,內心自有定力,八風吹不動,這就是清淨僧(心)。
4、念天----持五戒,修十善便得生天,念天即守護身、口、意叁業,轉惡從善,便受勝妙樂。
5、念戒----戒賢是防非止惡,所謂諸惡莫作,以戒生定,定力具足,心不被外境支配,便可發揮自性智慧的功能,用智慧刀割除煩惱網,斷生死流。
6、念無常----世事是沒有永恒的。要用智慧去觀察,時時醒覺,無常總會到來。一失人身,萬劫難回,當勤精進用功。
弘一大師在房內挂了一個骷髅頭,念念不忘,提醒自己,將來也是這個樣子。
孔子不收過夜請帖,今晚脫下了的鞋子,不知明日會否再穿回。晚上好好的,早上便起不了床。又所謂“朝不保暮”,有人早上出外,晚上歸不到家,這種事常常會發生,這就是所講的無常了。
經上有言:“看他人死,我盡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生死過常,印光法師說要把個“死”字巾在額頭,挂在心頭,如此來觀察,對世事會看得淡漠,凡事處之泰然,煩惱就自然不生。
上述六念法中選擇一法去做功夫,“淨念相繼”,于吉祥臥中達到身心自在。
今天晚上,各位請以吉祥臥的睡姿來試一試,擇六念法之一念,或以呼吸來念佛佛號,吸氣時念“阿彌”呼氣時念“陀佛”(不需用口念,只用心念,心隨著呼吸出入便是),如是很快便會入睡。無惡夢、醒後頭腦清晰、身安神怡。
睡臥、法器(二)法器
法器配合梵呗,略舉如下:
一、梵呗意義
1、梵呗
梵是印度梵音。呗的意思是止斷,用音聲去止外緣,斷內心的煩惱。梵呗唱得好,如法的話,能使人內心平靜,萬緣放下;同時梵呗用來贊歎佛功德,並能使人舌根清淨,心胸寬宏,增強記憶及恢複疲勞等好處。即能自利又能利他,很多少聽到晨鍾暮鼓等梵音,便能生起仰慕歡喜之心。《阿含經》說:“若打鍾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
2、梵呗含五種聲音
(1)正直
不是歪曲的。世間的歌曲,苦樂悲歡,令聞者起分別染汙心。梵音呢清淨平直,就如嚼橄榄,回味無窮。
(2)和雅
不粗魯。不同于歌曲的歌詞,歌曲離不開種種情與受,此是一種暫時的迷醉, 是虛浮的,也無真實。梵音裏的字(句)含義廣博深奧,並有種種的功德。
注意唱梵呗時口部不要張得太大,否則便失威儀。
(3)清澈
不濁。聽後心境平靜,得到築巢底清涼的感覺。
(4)深遠
不是局限的,上至諸佛,下至十八層地獄。是由內心通過丹田運氣經喉嚨唱出,一方面贊頌叁寶功德,另一方面令一切衆生若有聽聞者,都得到解脫、起升、故說梵呗有自利他功能。
(5)圓遍
就是不偏不缺,梵呗不是男聲或女聲,不是高音、又不是人低音,是名海潮音,如大海潮水波浪,很有節奏的音聲,令聞者有一種輕安的感覺。符合以上的五聲,功德就會很大。
3、梵呗的源起
梵音早在印度出現,譜子複雜。梵是印度語“梵覽摩”之省略,義爲清淨。呗是印度語“呗匿”之省略,義是贊頌或歌詠。梵呗就是摹仿印度的曲調創爲新聲,用漢語來歌唱。
古德在翻譯梵呗時頗爲困難,直至叁國時代,曹植遊山東漁山,由于他心靜,在山谷聽到水聲而悟道,耳聞天人的梵音,把這樂譜成“七聲”節奏,撰寫出來,逐漸在唐代盛行,自此以後都是用音聲(梵呗)來做法事。
以中國傳統來說,所謂南腔北調,一共有九腔十八調;各地的聲調雖有不同,但七聲的板卻是一樣的,也就是所謂“叮叮咚,天下同”大同小異而已。腔調分多種有起腔,接腔、送腔、有書腔,道腔、藥師腔(調等)。又有新板、舊板、有快板、有慢板、有四平、五平……等。這都屬于梵呗的概況。
二、法器表法
每種法器都有它的象征意義和作用。
鍾和鼓:在寺院裏,早晚都要敲鍾和打鼓,早上是先打鍾後打鼓,晚上則剛好相反,先打鼓後打鍾,所以名晨鍾暮鼓。鍾是震醒夢裏人(迷惑的衆生),提醒大家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不要在迷。鼓是催促大家精進勇猛、用功辦道,了脫生死。
大罄:是不可以隨便敲的。敲罄表示歡迎諸佛菩薩。
引罄:佛事開始時,維那先鳴引罄引起大衆注意,所以稱爲“引罄”。
木魚:魚在水裏日夜是不會瞌眼的,木魚表法是精進,要大家提起精神用功。
地鍾魚:意謂凡夫迷而不覺的,地鍾與木魚,它發出的聲音,叮铛,叮铛……。表示知覺,知覺。提醒大家不要再沈迷五欲六道中。
此外引罄是令、木魚是命。法會進行進禮拜,問訊等,一切都要聽從引罄的指揮;又無論多少人在念經,快慢輕重,由木魚掌握,所以說是命,大衆在于敲木魚人手中,所以木魚敲得好非常的重要。當然任何法器都要敲得好才如法,才有功德。還有其它法器表法,此略。
法器持態
俗語說:還怕萬人看,只怕一人識。法器持在手上,識的人一看便知道你有沒有學過。
法器的持態,有幾句話足以表達:“對口引罄、合掌木魚、平胸铪子、照面铛子、棒月手鼓。”
引罄----持引罄時,左手持引罄,右手相抱引罄對口,手平胸。敲引罄時左手拿引罄,右手拿椎,用食指勾出。
木魚----持木魚時,雙手扶持,魚椎在魚之外,大拇指在內,其余指頭在外,把木魚托著。敲時,左手執魚,右手執椎,兩掌相對如合掌。
铛子----持時,铛子與铛子椎(在铛子外)一齊用左手執持,右手抱住平胸。敲時,左手執铛如鏡照面,右手用大拇指、食指及中指執椎擊之。
铪子----持铪子時,兩手大拇指與食指,壓在铪子面,其余六指在下托之,置平胸。敲時:左手托,右手擊,上下铪邊相差少許,音較亮。
鼓----持鼓時,兩手持,椎在鼓外,兩大拇指在內,食指與中指在外,余指托鼓捧月。敲時,左手執鼓,用大拇指、中指、食指托之,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執椎,向內擊。
持法器一定要注意威儀,身體要站得端正,齊足而立。唱念,口齒要清、字名分明、意要專一,從內心處起恭敬,自然與佛有感應,就能自利利他,福慧雙修了。
佛事莊嚴有次弟,不能以金錢來衡量,因爲佛法是無邊、是無價的,發心者只要付出隨分隨力,或隨喜心便得功德。有一份發心,得一份功德,發無上心,具無量功德。今天就齊聲到這裏。
最後引用本苑(香港佛教律儀淨苑)門外的一對對聯,“人足車塵何處盡、毗尼禅心此中生”,說明在這繁榮的十字路口,一天到晚24小時,外面人及車來往不絕,所講人足、車塵何時何地停止呢!只有衆生的業力盡,這一切環境都隨之轉變(盡)。心淨即佛土淨,些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即是佛國了。正如下聯所說的“毗尼禅心此中生”,是在此五花八門的鬧市中,大家發心來學習儀規及靜坐等法,非常之難得。爲此更希望大家同學,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角鬥士此十二堂儀規課,學以致用,以戒生定,以定發慧。以叁學當勤精進而努力吧。
《佛教儀規入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