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平等,各样食物分配均衡,营养便会均匀,对身体亦有好处,又能改变不良的习气。
五、甘苦同受
大家无有拒择、对任何饮食,如尝甘露,没有分别心,法喜无穷。
六、存在念故
息诸妄缘,当观信施难消,为作药食而已,妄念一起,即起即空,是谓存在念。
七、如法如理
唐代以后,寺院人渐多,尤其在传戒时,常过千人,若设过堂规则,便会很乱。有次序是人心安道隆,而体现出佛教的教育精神。
八、起止威仪
佛弟子,凡事都超众,连吃饭都有学问,有规有矩,令见生欢喜及恭敬心。收就是现身说法。
以上八点是过堂吃饭的好处。又五观堂内,有一副对联,希望能够文生义,明白道理,联日:“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随众过堂(二)食存“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吃饭时,当观饭菜来之不易,从农夫竭力躬耕,粒粒辛苦。众施主功劳,我今安坐受食,信施难消。岂敢计较食物多寡,存好恶之心。
二、付已德行,全缺应供
要用智慧去思索自己的德行,如持戒、坐禅、为三宝事业待,做了多少?生极惭愧,要精进用功。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要提防自己对饮食起分别心的过患。要以离贪瞋痴为宗旨。即是为正心勤意修改习气,趣向菩提常作警惕。
四、正是食药,为疗形枯
要把饮食当作“药食”,治病之用,滋养身体用功办道而已。要明白,无论多美味的食物,三寸喉头一过,便是秽物,所以不要为了贪口福而造业。
五、为成道业,因受此食
我们用饮食,原因是需要生命,为了借假修真;而接受饮食供养。
以上五观,说明凡受食时,当生惭愧之心,加勤精进用功办道,如是受人供养“黄金”也能消化,若贪瞋痴三毒心未了,受人供养一滴水也消化不了。
随众过堂(三)施食原因
早上是天人食,中午是佛食,下午是畜生食,晚上是饿鬼食。
食又分四种,即段、触、思、识。段食限于欲界,其余三食可通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今略为释之。
一、段食
有分粗及细食二者,前者如饭,面、菜等,有香味的普通食物,后者属于酥油等饮料,欲界众生(包括人类)用饮食滋养身体,以段食为主。
二、触食
即精神透过感觉器官与外境起接触作用,有乐、温等之感触,如人之穿衣服,洗浴等都是属触受畜生道孔雀之类,产卵后,由时时亲附其卵上覆育,以其体温令受乐,此都触食,色界以触食为主。
三、思食
可作为思想食,即思想意思,精神食粮,期望所得食(如人望梅止渴)。鬼道中以思食为主。
四、识食
以精神为主体,如无色界及地狱众生皆以此识为食。
佛弟子,早、午斋前先要供佛,再施食给畜生及饿鬼等。至超升台出食可用粥、馒头、粉、面等。若菜、豆芽等便不用了。念咒时观想七粒米可变四十九,四十九可变无量无数,如须弥山。
中午出食时所念的四句,内含三个典故:
1、大鹏金翅鸟
印度有大鹏鸟,翅很大,它们专门食龙,杀生很多,龙自龙孙差不多都被吃光了,龙王就去求佛,佛为大鹏鸟说法,劝它们不要造那么多杀业,但大鹏鸟也有难处,因为不吃龙就会饿死,于是佛安排弟子在午饭之前,先施饭食,分一份给大鹏鸟受食。
2、旷野鬼神众
先讲神和鬼有甚么区别?其实神既是鬼类,但神比鬼的道行高福报好。鬼有三种,无财鬼、少财鬼、多财鬼。 无财鬼无福得,没得吃的即饿鬼类,少财鬼少有人 ,多财鬼既是神,福报大,受人供养。当时印度旷野荒地有鬼类,在黄昏后便出现,恼乱人民百姓。(据说人的头上有光,有道德者光盛则鬼退,连低者光弱,鬼就来骚扰。)于是人民众等求佛,佛化作鬼王为之说法,亦嘱弟子饭前施食,令一切鬼神同受甘露法味。
3、罗刹鬼子母
有很多子女,据说有一千个之多,很长命,又有神力,五百年在天上,五百年在人间,上上落落,最痛爱的就是最小的儿子,这个儿子很顽皮,专门恼乱儿童,使小孩生病,不得安宁。人们就去求佛,佛用神力把这个顽皮鬼子收入一个钵内。鬼母寻遍天上人间也找不到,佛才告戒他,人人皆痛惜自己的子女,叫鬼母管束鬼子,不要恼乱人间,开示完把鬼子放还给鬼母,又命弟子多施一份饮食给他,希望鬼子母等,悉获法益。
4、甘露充满
是指以佛神咒之力得不生不灭的甘露法水,令一切众生受者法喜无量。再讲一点,施食时,有几处地方不能摆放,就是柳树、桃树和石榴树下,因为三种树都有破邪作用,若放于
此等地,鬼神不能走近,不能得食。佛事若要做得如法,才可“阴超阳泰”,即生者平安,亡者超升,两者均利。
随众过堂(四)随众规矩
现再讲过堂食饭的仪规。
儒家有所谓“食不言,寝不语”,佛门连吃饭都有规矩,举止手势,身姿都有要求。坐姿如钟,捧碗时,左手持碗,四指托碗底,大拇指压在碗边上,叫做“龙吐珠”,左手是龙头,碗是平白无故,右手拿筷子是龙爪点珠,这是吉祥尊贵相。此外,不得嚼食有声、不得使碗筷有声、不得大搏食、不得大张口待食、不得遗落饭食等,要添多少饭菜都以筷子动作表示。
还要心存正念。
随众过堂(五)发愿回向
吃饭时,先吃三口淡饭不吃菜,同时发三个愿;第一口饭,愿断一切恶;第二口饭,愿 修一切善;第三口饭,愿度一切众生,第四口才吃菜。
随众过堂(六)示范过堂
注意:若有穿袍搭衣,衣一定要撩起,不能坐在衣上。
1、用食指及中指拿起双筷
2、手指近筷子,右手把筷子竖起
3、用左手及筷子护着取菜碗
4、放菜碗到跟前
5、取饭碗
6、以“龙吐珠”姿势持碗。吃三口淡饭没发愿
7、需要加添饭或送菜时、非用口说,以筷子指示加添量
8、食毕,空碗叠好,放回来外面,筷子直置碗边与桌平齐,然后待结斋回向
居家、外出(一)居家
居家,主要是针对在家居士,怎样建设佛化家庭。
居家者应该懂得治家之法,并要做好自己的角色,人是家庭的一个分子,家庭是社会的雏型,欲想国泰民安,社会净化,必先从从家庭着手;要使空庭美满,必须自身做起。人在社会上生活有两大要素,就是精神上及物质上的需要,怎样才能够充实精神和物质呢?
一、精神
精神上归纳有三;即感情,应酬和娱乐。感情是指父母、夫妻、姐妹、兄弟、子女等,这此都是与亲情有关的。所谓人生有三苦,就是少年无父母,中年失配偶,老年无子女,又兄弟姐妹手足。若其中任何一方面感情上有所缺失,或关系破裂,都会导致精神上打击和创伤。
1、感情
(1)要建立感情,令精神充实,有以下方法:一对父母要孝顺,孝是孝养,要供养物质口体上所需;顺是顺从,事事不逆父母之意。
在廿四孝中有些例子,如“丁兰刻木”,丁兰丧父母后,刻木为像,视之如生时一样。又如“孟宗器竹”,孟宗老母病,冬天思笋煮粥食,孟宗在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动天,竹出笋数茎。再如“五祥卧鲤”,继母欲食鲜鱼,时天寒地冻,五祥卧冰求鲤,双鲤跃出。还有“老菜戏儿”,老菜自己已有七十开外,在双亲前不敢称老,还作婴儿戏,以娱双亲。廿四孝所讲的故事,都是为人子女者,用种种方法去孝顺父母。无论如何,这些亦只是世间的孝顺,莲池大师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真正的孝顺是自己道业上有成就。 要持素、念佛,多做好事,助人为乐,并劝父母,信佛佛,使父母离苦得成证果,是名真孝顺。
(2)夫妇方面,要以真诚相对,真诚就是不虚伪,凡事不要隐瞒,以免引起分歧和误会,无论金钱人事,出人分明,都要坦诚。
(3)兄弟姐妹方面,要互让互助,各合一致。
(4)子女方面,自少就以品德薰陶他们,栽培他们德智并重,明白因果,延续佛教优良传统,将来为社会大众服务,这种教育比财富更为重要,因为财产是五家共有的,即:水、火、盗贼、恶王和不肖子,纵若留下金钱给子女,他们未必会珍惜,给他们好好的教养才是最大受用的财富。
2、应酬
朋友之交往,也发属于精神上不可缺乏的,主要彼此要有诚信。故结交良朋益友,择善而从很重要。
3、娱乐
要选择有意义的娱乐,声色犬马等不良娱乐,只是短暂的麻醉,过后便会觉得得空虚,希勿虚度时光,利用此身要做对大众有好处的事,有意义的事(如做义工、闻法、听经等),才是法乐。
二、物质
至于物质方面,是指衣、食、住、行等生活所需。我们首先要注意的第一点是“勤劳”。要积极地去工作,才获得所需。佛门讲因果,勤劳是因,所获衣、食、住、行是果,因果丝毫不爽。
第二是“节俭”。节俭不是吝啬悭贪(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贪)节俭是惜福。佛教徒的生活要朴实、简单,此外,凡事要有计划,钱不可乱花,为求福办道而作。
第三点要注意的是“知足”。佛遗教经云:“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和知者,虽富而贫,知足者,虽贫而富”。所讲知足的人,自己节俭,却乐于布施,为净化而常乐。
总括来说,精神方面,若能做到六个字:慈爱、忍让,诚实;物质上也有六个字:勤劳、节俭、知足。如果每人仿效这十二个字去做,必能净化人生,家庭美满,充实而布满喜悦。
居家、外出(二)外出
出外要有目的,无事不得外逛,若有事邮外,不得摇臂,不得二人手携手,不得谈笑,不得一边走一边吃东西,不得男女并肩行或同坐若过酒店、屠家、赌场、巷弄及树下时不随便坐。要是购物、不争价,也不太大方,了解三家不上当。约定之事,不失信…
《佛教仪规入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