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此三滥的缘故。出家人的任务“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实实在在,非常重大。
出家人披起袈裟之生活本是清苦,任务是艰巨的。但功德不可思义。经云在末法时期,若有五位比丘持戒,可令正法住世,所以能海大师说,出家功德很大,若能弘法利生者,更加伟大。
再讲衣的殊胜,要知道衣(袈裟)所在之处,便有天龙八部护念,等于有佛菩萨在,得佛力之加持,一切灾祸,如水、火、刀、兵都得远离。衣有如斯殊胜,我们对衣必要恭敬,放置高处,生梵天之福,得三乘果。
穿袍的方法
首先要注意,不要在大殿前或大众跟前穿袍披衣是;香港地方小,若没有其他合适的地方,就要选不是正殿佛前来穿搭。
衣,不要说“穿衣”,应说“披衣”、“搭衣”;脱衣时要说“抽衣”,即所谓穿袍搭衣或披衣抽衣。
穿袍:袍领有三层、名三宝领,并有五十三标志。
1、穿袍时,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中指与食指无夹住袍领,大拇指压上。
2、转颈后左大拇与食指分开交给右大指指,把袍披肩上。
3、手肘先放袖笼内,再把手伸出袖外
4、将袍右边领底端的带与袍内左腋下的带粘结成活结。
5、扣钮时,以右手左肩,用左手扣钮,只用一手。整个动作在袖后进行。解钮亦如有前、右手搭左肩,只用左手解。
6、袍袖比手腕长,要反袍袖折至平手腕
7、穿上袍站立时,双手要叠印放在胸前,不可直垂把袖放下,这样子便失去了威仪。
搭衣
1、请衣:双手持衣,中指食指在上压住外边,其他手指在下。
2、搭衣右手取衣头,左手拿衣尾
3、衣抛左肩上,左手手指分夹衣之四层
4、左手手心向上,将衣送往颈后衣角交给右手。
5、左手执衣环,衣搭左肩上,右肩披露,右手拿出右袍袖。
6、衣环套在扣上。
7、右手取衣角,把衣折好在左手肘上。
8、注意:穿袍搭衣,及抽衣时,两手均不得从头上过。
入众(一)容
入众就是指人与人相处。一个人在社会上不可以离开群众,一定要和大家相处。有些人在人事方面不开心,若上很多烦恼,不想见的人,偏偏相会在一起,此是八苦中的怨僧会苦。怎样与人相处得融洽?那真是一门颇高深的学问,此不是一朝一日的,是要把平时的修养积累经验。为佛弟子者,要先学好这个做人的方法。
入众,可以用三个字来说明:容、礼、助。
容是容纳,容人之量,凡事都要容忍,此是为人的基础,成功事业之初因。对不习惯的事,对吃亏的事等等,都要退一步忍一时。弥勒菩萨的大肚皮和笑口常开,这就是有“容”人之量所得到的自在。若人连一点儿的忍耐力都没有,做人就会感到很辛苦。由于每个人的思想个性不同,在社会上,或家庭上,及集体场合总难免有抵触,若内心没有空间迁就一下,就会出现很多烦恼。有成就做大事的人,更加要一个“容忍”字,否则便难以成功。以下是一个与忍字有关的典故:
佛殿内的大磬是铜造的,有些寺院的佛像也是铜铸的。有一天,大磬向佛抗议说:“佛啊,这个世界真是不公平啊!信众来的时候,向你供奉香、花、灯、生果等,还向你磕头,人人如此,对你万分恭敬。而对我呢,就很不一样了!信众来得多,常住为了表示欢迎,我就被打得多,真不公平啊!”佛便回答:“你啊,人家轻轻的一敲,你就叫个这么大声,不反省自己,一点忍 耐力也没有。我在被雕成佛时,要经过多少的磨炼?在身上、眼、耳、鼻等,任何一处,都是精益求精的被雕刻,我都没出过一句声,无有不耐烦入分别心”。此典故说明了“容忍”是成就事业之基础,也是成佛的根本。
入众(二)礼
礼是礼貌,待人的礼节,礼仪等,第一堂课已讲过。现引古德四句话说明与人相处之道:“脸上无瞋真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里无瞋无价宝、不生不灭是真常”。
一、脸上无瞋真供养
人,第一眼被人看见的便是脸,所以一个人有笑容,令人心生欢喜,便结下良缘。有些人经常黑口黑脸,别人看见了,都怕了他、远离他。笑容要由内心发出来,微笑是一种美德,令别人欢喜接近,这是真正给人施结缘,是最好的供养礼品。
二、口里无瞋出妙香
嘴巴,要用来讲好话、讲有意义的事,讲佛法,多念佛念经。不要说是非长短,不利于团结的话,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邦是国家,把范围缩小,便是家庭,语言用不好,往往造成家破人亡。很多口业典故,都提及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所以,大家要慎言。作为一个佛教徒,对无价值的说话不要讲,以免造口业,要隐人之恶,扬人之善,更加不可以打妄语、恶语、绮语、两舌等。
人的舌头,为甚么会这么短呢?就是因为口业不清净弥陀经上说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因为十方诸佛是真语者,实语者、所以舌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我们不妄语不讲是非,口业清净自然出妙香!
三、心里无瞋无价宝
无价宝,是说其价值数之不尽。
世上所有万事万物都是有尽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不究竟的,经上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佛陀在《八大人觉经》教导我们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说明,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如火一烧,水一漂,甚么也没有了,(嘉利大厦的火灾便是一例)。山河大地,都在成住坏空变迁着,我们的身体生老病死,心念生住异灭。明白万法唯心,心若清净无瞋,行为自然端正,那就真是无价之宝。
四、不生不灭是真常
不生不灭是讲我们人人本具的自性。真常者,永恒不变是指我们的自性常住。
以上四句偈,教我们如何礼待人,以事显理,便见自心中佛。
入众(三)助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要给给别人方便和快乐,济贫供需对贫困有需要的人,不论在财物、金钱或精神(教人如何去解脱烦恼)尽量去帮助。实际上,助人之快乐,比受者更乐、更有福。
人众若能做到上述“容、礼、助”三个字,多无论在任何场合,便会人见人喜,这就是待人处世的妙方。
执事(一)勤
执事,就是做事、当职。佛弟子,做事先要明因果,并要三思而后行,一举一动要合乎规律。现在将执事,也用三个字“勤、惜、诚”来说明。
勤是勤劳,也就是习劳。人的身体有手有脚,若不用来做有意义的事、便如拖死尸,我们要利用此身体“借假修真”来求福修慧。
勤,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福。人的福报很重要,做同样一件事,有人成功,有人失败,那就是福报有与无的关系。世界是由大家的“共业”所造成,在“共业”中又有“别业”。
所以我们虽处香港这个大都会,有人条件好,有人很贫困,此是与福德有关,福德有前因,佛陀福慧具足曾代弟子穿针,连这少许的福都要求,在普度众生的教义,写下了实实在在的一页。所以今生勤劳行善,培福积德。
《百缘经》说:扫地得五种功德:
一、除自心垢
二、除他心垢
三、去骄慢心
四、调伏内心
五、增长功德,得生善处
大家勿以扫地是小善而不为,古人云:凡作事,不得众劳我逸,不得人难难我易,不得人多我少。不得人前我后,不得人重我轻、不得迟早失时,不显自己功劳,睡不得在人前,起不得在人后,不得多笑、多言、并不得妨碍他人做事。凡做事要有条理、谨慎、清洁、不得马马虎虎。
执事(二)惜
就是珍惜。无论福报、时间、人缘、以及法缘都要珍惜。人的福报是有限的,不要享用尽,要留有余地,若将福与人分享,是福上培福。
古今大德惜福的例子很多,近代的弘一大师,出生于小康之家,五岁丧父,母亲贤德,从小受到惜福的熏陶,家里一副对联,是由书法家刘公定所写的。下联是“惜衣惜食不为惜财缘惜福”。举例他在家练习书法时,用的都是旧纸。出家之后,严持戒律、惜福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谓,当金钱物质充裕的时候,要知道,来之不易,要有计划,珍惜不是为了悭钱,而是为了惜福,印光大师很慈悲,严以律已,但看见有人浪费,甚至少如一粒米,也一定呵斥之。佛弟子自己要做好榜样,还要教导下一代。同时要珍惜时间,充分利用不得空过,要将时间用来做有意义的事。还要珍惜人缘,所谓未成佛先结人缘,处众欢喜。法缘更加珍惜,听经闻法都是成道之根本。总之一切好因缘都要珍惜。
执事(三)诚
对人要诚实,要有诚意,佛门里说感应,感是付出,应是所得,你对人会出多少诚意,别人会应你(还给你的)也多少,这就是因果。莲池大师说:“为众如为已,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共恭下敬,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这实是与人相处之道。
总言之,人众与执事,能做到人众的“容、礼、助”,执事的“勤、 惜、诚”,大家相处敬业乐群,起居一致,必然皆大欢喜。
随众过堂(一)好处有八
随众过堂,就是集体用饭。
堂,指斋堂,又名五观堂,是吃饭用斋的地方。因为寺院里人多,集体吃饭采用“过堂”的方式好处很多,或许有人初时不习惯过堂的规矩,有点拘束,但是慢慢便自然受用。
古德云:随众过堂,好处有八。
一、不懈怠故
就是不放逸,过堂前打板三次,叫做三通,通是通知。第一通,是通知准备吃饭;第二通,众人穿袍搭衣,进入斋堂次序就座;第三通,静候大和尚。这样做,大家不能怠慢拖拉,很有次序。
二、供养省力
厨房及行堂(盛饭菜)的人,工作方便省力,可以一次过排好碗筷,盛饭菜,收拾统一整理快易。
三、平等无我
大家吃同样的饭菜,无人我相大和尚小和尚都没有不同供养,体现出佛教的平等观。
四、不偏众食
大家用膳…
《佛教仪规入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