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儀規入門▪P8

  ..續本文上一頁,有此叁濫的緣故。出家人的任務“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實實在在,非常重大。

  出家人披起袈裟之生活本是清苦,任務是艱巨的。但功德不可思義。經雲在末法時期,若有五位比丘持戒,可令正法住世,所以能海大師說,出家功德很大,若能弘法利生者,更加偉大。

  再講衣的殊勝,要知道衣(袈裟)所在之處,便有天龍八部護念,等于有佛菩薩在,得佛力之加持,一切災禍,如水、火、刀、兵都得遠離。衣有如斯殊勝,我們對衣必要恭敬,放置高處,生梵天之福,得叁乘果。

  穿袍的方法

  首先要注意,不要在大殿前或大衆跟前穿袍披衣是;香港地方小,若沒有其他合適的地方,就要選不是正殿佛前來穿搭。

  衣,不要說“穿衣”,應說“披衣”、“搭衣”;脫衣時要說“抽衣”,即所謂穿袍搭衣或披衣抽衣。

  穿袍:袍領有叁層、名叁寶領,並有五十叁標志。

  1、穿袍時,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中指與食指無夾住袍領,大拇指壓上。

  2、轉頸後左大拇與食指分開交給右大指指,把袍披肩上。

  3、手肘先放袖籠內,再把手伸出袖外

  4、將袍右邊領底端的帶與袍內左腋下的帶粘結成活結。

  5、扣鈕時,以右手左肩,用左手扣鈕,只用一手。整個動作在袖後進行。解鈕亦如有前、右手搭左肩,只用左手解。

  6、袍袖比手腕長,要反袍袖折至平手腕

  7、穿上袍站立時,雙手要疊印放在胸前,不可直垂把袖放下,這樣子便失去了威儀。

  搭衣

  1、請衣:雙手持衣,中指食指在上壓住外邊,其他手指在下。

  2、搭衣右手取衣頭,左手拿衣尾

  3、衣抛左肩上,左手手指分夾衣之四層

  4、左手手心向上,將衣送往頸後衣角交給右手。

  5、左手執衣環,衣搭左肩上,右肩披露,右手拿出右袍袖。

  6、衣環套在扣上。

  7、右手取衣角,把衣折好在左手肘上。

  8、注意:穿袍搭衣,及抽衣時,兩手均不得從頭上過。

  入衆(一)容

  入衆就是指人與人相處。一個人在社會上不可以離開群衆,一定要和大家相處。有些人在人事方面不開心,若上很多煩惱,不想見的人,偏偏相會在一起,此是八苦中的怨僧會苦。怎樣與人相處得融洽?那真是一門頗高深的學問,此不是一朝一日的,是要把平時的修養積累經驗。爲佛弟子者,要先學好這個做人的方法。

  入衆,可以用叁個字來說明:容、禮、助。

  容是容納,容人之量,凡事都要容忍,此是爲人的基礎,成功事業之初因。對不習慣的事,對吃虧的事等等,都要退一步忍一時。彌勒菩薩的大肚皮和笑口常開,這就是有“容”人之量所得到的自在。若人連一點兒的忍耐力都沒有,做人就會感到很辛苦。由于每個人的思想個性不同,在社會上,或家庭上,及集體場合總難免有抵觸,若內心沒有空間遷就一下,就會出現很多煩惱。有成就做大事的人,更加要一個“容忍”字,否則便難以成功。以下是一個與忍字有關的典故:

  佛殿內的大磬是銅造的,有些寺院的佛像也是銅鑄的。有一天,大磬向佛抗議說:“佛啊,這個世界真是不公平啊!信衆來的時候,向你供奉香、花、燈、生果等,還向你磕頭,人人如此,對你萬分恭敬。而對我呢,就很不一樣了!信衆來得多,常住爲了表示歡迎,我就被打得多,真不公平啊!”佛便回答:“你啊,人家輕輕的一敲,你就叫個這麼大聲,不反省自己,一點忍 耐力也沒有。我在被雕成佛時,要經過多少的磨煉?在身上、眼、耳、鼻等,任何一處,都是精益求精的被雕刻,我都沒出過一句聲,無有不耐煩入分別心”。此典故說明了“容忍”是成就事業之基礎,也是成佛的根本。

  入衆(二)禮

  禮是禮貌,待人的禮節,禮儀等,第一堂課已講過。現引古德四句話說明與人相處之道:“臉上無瞋真供養、口裏無瞋出妙香、心裏無瞋無價寶、不生不滅是真常”。

  一、臉上無瞋真供養

  人,第一眼被人看見的便是臉,所以一個人有笑容,令人心生歡喜,便結下良緣。有些人經常黑口黑臉,別人看見了,都怕了他、遠離他。笑容要由內心發出來,微笑是一種美德,令別人歡喜接近,這是真正給人施結緣,是最好的供養禮品。

  二、口裏無瞋出妙香

  嘴巴,要用來講好話、講有意義的事,講佛法,多念佛念經。不要說是非長短,不利于團結的話,所謂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邦是國家,把範圍縮小,便是家庭,語言用不好,往往造成家破人亡。很多口業典故,都提及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大家要慎言。作爲一個佛教徒,對無價值的說話不要講,以免造口業,要隱人之惡,揚人之善,更加不可以打妄語、惡語、绮語、兩舌等。

  人的舌頭,爲甚麼會這麼短呢?就是因爲口業不清淨彌陀經上說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因爲十方諸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所以舌可以遍覆叁千大千世界。如果我們不妄語不講是非,口業清淨自然出妙香!

  叁、心裏無瞋無價寶

  無價寶,是說其價值數之不盡。

  世上所有萬事萬物都是有盡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不究竟的,經上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佛陀在《八大人覺經》教導我們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說明,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的,如火一燒,水一漂,甚麼也沒有了,(嘉利大廈的火災便是一例)。山河大地,都在成住壞空變遷著,我們的身體生老病死,心念生住異滅。明白萬法唯心,心若清淨無瞋,行爲自然端正,那就真是無價之寶。

  四、不生不滅是真常

  不生不滅是講我們人人本具的自性。真常者,永恒不變是指我們的自性常住。

  以上四句偈,教我們如何禮待人,以事顯理,便見自心中佛。

  入衆(叁)助

  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合作、互相幫助,要給給別人方便和快樂,濟貧供需對貧困有需要的人,不論在財物、金錢或精神(教人如何去解脫煩惱)盡量去幫助。實際上,助人之快樂,比受者更樂、更有福。

  人衆若能做到上述“容、禮、助”叁個字,多無論在任何場合,便會人見人喜,這就是待人處世的妙方。

  

  執事(一)勤

  執事,就是做事、當職。佛弟子,做事先要明因果,並要叁思而後行,一舉一動要合乎規律。現在將執事,也用叁個字“勤、惜、誠”來說明。

  勤是勤勞,也就是習勞。人的身體有手有腳,若不用來做有意義的事、便如拖死屍,我們要利用此身體“借假修真”來求福修慧。

  勤,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福。人的福報很重要,做同樣一件事,有人成功,有人失敗,那就是福報有與無的關系。世界是由大家的“共業”所造成,在“共業”中又有“別業”。

  所以我們雖處香港這個大都會,有人條件好,有人很貧困,此是與福德有關,福德有前因,佛陀福慧具足曾代弟子穿針,連這少許的福都要求,在普度衆生的教義,寫下了實實在在的一頁。所以今生勤勞行善,培福積德。

  《百緣經》說:掃地得五種功德:

  一、除自心垢

  二、除他心垢

  叁、去驕慢心

  四、調伏內心

  五、增長功德,得生善處

  大家勿以掃地是小善而不爲,古人雲:凡作事,不得衆勞我逸,不得人難難我易,不得人多我少。不得人前我後,不得人重我輕、不得遲早失時,不顯自己功勞,睡不得在人前,起不得在人後,不得多笑、多言、並不得妨礙他人做事。凡做事要有條理、謹慎、清潔、不得馬馬虎虎。

  

  執事(二)惜

  就是珍惜。無論福報、時間、人緣、以及法緣都要珍惜。人的福報是有限的,不要享用盡,要留有余地,若將福與人分享,是福上培福。

  古今大德惜福的例子很多,近代的弘一大師,出生于小康之家,五歲喪父,母親賢德,從小受到惜福的熏陶,家裏一副對聯,是由書法家劉公定所寫的。下聯是“惜衣惜食不爲惜財緣惜福”。舉例他在家練習書法時,用的都是舊紙。出家之後,嚴持戒律、惜福的例子不勝枚舉。

  所謂,當金錢物質充裕的時候,要知道,來之不易,要有計劃,珍惜不是爲了悭錢,而是爲了惜福,印光大師很慈悲,嚴以律已,但看見有人浪費,甚至少如一粒米,也一定呵斥之。佛弟子自己要做好榜樣,還要教導下一代。同時要珍惜時間,充分利用不得空過,要將時間用來做有意義的事。還要珍惜人緣,所謂未成佛先結人緣,處衆歡喜。法緣更加珍惜,聽經聞法都是成道之根本。總之一切好因緣都要珍惜。

  

  執事(叁)誠

  對人要誠實,要有誠意,佛門裏說感應,感是付出,應是所得,你對人會出多少誠意,別人會應你(還給你的)也多少,這就是因果。蓮池大師說:“爲衆如爲已,彼此事辦,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共恭下敬,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塵解脫”,這實是與人相處之道。

  總言之,人衆與執事,能做到人衆的“容、禮、助”,執事的“勤、 惜、誠”,大家相處敬業樂群,起居一致,必然皆大歡喜。

  隨衆過堂(一)好處有八

  隨衆過堂,就是集體用飯。

  堂,指齋堂,又名五觀堂,是吃飯用齋的地方。因爲寺院裏人多,集體吃飯采用“過堂”的方式好處很多,或許有人初時不習慣過堂的規矩,有點拘束,但是慢慢便自然受用。

  古德雲:隨衆過堂,好處有八。

  一、不懈怠故

  就是不放逸,過堂前打板叁次,叫做叁通,通是通知。第一通,是通知准備吃飯;第二通,衆人穿袍搭衣,進入齋堂次序就座;第叁通,靜候大和尚。這樣做,大家不能怠慢拖拉,很有次序。

  二、供養省力

  廚房及行堂(盛飯菜)的人,工作方便省力,可以一次過排好碗筷,盛飯菜,收拾統一整理快易。

  叁、平等無我

  大家吃同樣的飯菜,無人我相大和尚小和尚都沒有不同供養,體現出佛教的平等觀。

  四、不偏衆食

  大家用膳…

《佛教儀規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入寺須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