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平等,各樣食物分配均衡,營養便會均勻,對身體亦有好處,又能改變不良的習氣。
五、甘苦同受
大家無有拒擇、對任何飲食,如嘗甘露,沒有分別心,法喜無窮。
六、存在念故
息諸妄緣,當觀信施難消,爲作藥食而已,妄念一起,即起即空,是謂存在念。
七、如法如理
唐代以後,寺院人漸多,尤其在傳戒時,常過千人,若設過堂規則,便會很亂。有次序是人心安道隆,而體現出佛教的教育精神。
八、起止威儀
佛弟子,凡事都超衆,連吃飯都有學問,有規有矩,令見生歡喜及恭敬心。收就是現身說法。
以上八點是過堂吃飯的好處。又五觀堂內,有一副對聯,希望能夠文生義,明白道理,聯日:“五觀若存金易化,叁心未了水難消”。
隨衆過堂(二)食存“五觀”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吃飯時,當觀飯菜來之不易,從農夫竭力躬耕,粒粒辛苦。衆施主功勞,我今安坐受食,信施難消。豈敢計較食物多寡,存好惡之心。
二、付已德行,全缺應供
要用智慧去思索自己的德行,如持戒、坐禅、爲叁寶事業待,做了多少?生極慚愧,要精進用功。
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
要提防自己對飲食起分別心的過患。要以離貪瞋癡爲宗旨。即是爲正心勤意修改習氣,趣向菩提常作警惕。
四、正是食藥,爲療形枯
要把飲食當作“藥食”,治病之用,滋養身體用功辦道而已。要明白,無論多美味的食物,叁寸喉頭一過,便是穢物,所以不要爲了貪口福而造業。
五、爲成道業,因受此食
我們用飲食,原因是需要生命,爲了借假修真;而接受飲食供養。
以上五觀,說明凡受食時,當生慚愧之心,加勤精進用功辦道,如是受人供養“黃金”也能消化,若貪瞋癡叁毒心未了,受人供養一滴水也消化不了。
隨衆過堂(叁)施食原因
早上是天人食,中午是佛食,下午是畜生食,晚上是餓鬼食。
食又分四種,即段、觸、思、識。段食限于欲界,其余叁食可通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今略爲釋之。
一、段食
有分粗及細食二者,前者如飯,面、菜等,有香味的普通食物,後者屬于酥油等飲料,欲界衆生(包括人類)用飲食滋養身體,以段食爲主。
二、觸食
即精神透過感覺器官與外境起接觸作用,有樂、溫等之感觸,如人之穿衣服,洗浴等都是屬觸受畜生道孔雀之類,産卵後,由時時親附其卵上覆育,以其體溫令受樂,此都觸食,色界以觸食爲主。
叁、思食
可作爲思想食,即思想意思,精神食糧,期望所得食(如人望梅止渴)。鬼道中以思食爲主。
四、識食
以精神爲主體,如無色界及地獄衆生皆以此識爲食。
佛弟子,早、午齋前先要供佛,再施食給畜生及餓鬼等。至超升臺出食可用粥、饅頭、粉、面等。若菜、豆芽等便不用了。念咒時觀想七粒米可變四十九,四十九可變無量無數,如須彌山。
中午出食時所念的四句,內含叁個典故:
1、大鵬金翅鳥
印度有大鵬鳥,翅很大,它們專門食龍,殺生很多,龍自龍孫差不多都被吃光了,龍王就去求佛,佛爲大鵬鳥說法,勸它們不要造那麼多殺業,但大鵬鳥也有難處,因爲不吃龍就會餓死,于是佛安排弟子在午飯之前,先施飯食,分一份給大鵬鳥受食。
2、曠野鬼神衆
先講神和鬼有甚麼區別?其實神既是鬼類,但神比鬼的道行高福報好。鬼有叁種,無財鬼、少財鬼、多財鬼。 無財鬼無福得,沒得吃的即餓鬼類,少財鬼少有人 ,多財鬼既是神,福報大,受人供養。當時印度曠野荒地有鬼類,在黃昏後便出現,惱亂人民百姓。(據說人的頭上有光,有道德者光盛則鬼退,連低者光弱,鬼就來騷擾。)于是人民衆等求佛,佛化作鬼王爲之說法,亦囑弟子飯前施食,令一切鬼神同受甘露法味。
3、羅刹鬼子母
有很多子女,據說有一千個之多,很長命,又有神力,五百年在天上,五百年在人間,上上落落,最痛愛的就是最小的兒子,這個兒子很頑皮,專門惱亂兒童,使小孩生病,不得安甯。人們就去求佛,佛用神力把這個頑皮鬼子收入一個缽內。鬼母尋遍天上人間也找不到,佛才告戒他,人人皆痛惜自己的子女,叫鬼母管束鬼子,不要惱亂人間,開示完把鬼子放還給鬼母,又命弟子多施一份飲食給他,希望鬼子母等,悉獲法益。
4、甘露充滿
是指以佛神咒之力得不生不滅的甘露法水,令一切衆生受者法喜無量。再講一點,施食時,有幾處地方不能擺放,就是柳樹、桃樹和石榴樹下,因爲叁種樹都有破邪作用,若放于
此等地,鬼神不能走近,不能得食。佛事若要做得如法,才可“陰超陽泰”,即生者平安,亡者超升,兩者均利。
隨衆過堂(四)隨衆規矩
現再講過堂食飯的儀規。
儒家有所謂“食不言,寢不語”,佛門連吃飯都有規矩,舉止手勢,身姿都有要求。坐姿如鍾,捧碗時,左手持碗,四指托碗底,大拇指壓在碗邊上,叫做“龍吐珠”,左手是龍頭,碗是平白無故,右手拿筷子是龍爪點珠,這是吉祥尊貴相。此外,不得嚼食有聲、不得使碗筷有聲、不得大搏食、不得大張口待食、不得遺落飯食等,要添多少飯菜都以筷子動作表示。
還要心存正念。
隨衆過堂(五)發願回向
吃飯時,先吃叁口淡飯不吃菜,同時發叁個願;第一口飯,願斷一切惡;第二口飯,願 修一切善;第叁口飯,願度一切衆生,第四口才吃菜。
隨衆過堂(六)示範過堂
注意:若有穿袍搭衣,衣一定要撩起,不能坐在衣上。
1、用食指及中指拿起雙筷
2、手指近筷子,右手把筷子豎起
3、用左手及筷子護著取菜碗
4、放菜碗到跟前
5、取飯碗
6、以“龍吐珠”姿勢持碗。吃叁口淡飯沒發願
7、需要加添飯或送菜時、非用口說,以筷子指示加添量
8、食畢,空碗疊好,放回來外面,筷子直置碗邊與桌平齊,然後待結齋回向
居家、外出(一)居家
居家,主要是針對在家居士,怎樣建設佛化家庭。
居家者應該懂得治家之法,並要做好自己的角色,人是家庭的一個分子,家庭是社會的雛型,欲想國泰民安,社會淨化,必先從從家庭著手;要使空庭美滿,必須自身做起。人在社會上生活有兩大要素,就是精神上及物質上的需要,怎樣才能夠充實精神和物質呢?
一、精神
精神上歸納有叁;即感情,應酬和娛樂。感情是指父母、夫妻、姐妹、兄弟、子女等,這此都是與親情有關的。所謂人生有叁苦,就是少年無父母,中年失配偶,老年無子女,又兄弟姐妹手足。若其中任何一方面感情上有所缺失,或關系破裂,都會導致精神上打擊和創傷。
1、感情
(1)要建立感情,令精神充實,有以下方法:一對父母要孝順,孝是孝養,要供養物質口體上所需;順是順從,事事不逆父母之意。
在廿四孝中有些例子,如“丁蘭刻木”,丁蘭喪父母後,刻木爲像,視之如生時一樣。又如“孟宗器竹”,孟宗老母病,冬天思筍煮粥食,孟宗在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動天,竹出筍數莖。再如“五祥臥鯉”,繼母欲食鮮魚,時天寒地凍,五祥臥冰求鯉,雙鯉躍出。還有“老菜戲兒”,老菜自己已有七十開外,在雙親前不敢稱老,還作嬰兒戲,以娛雙親。廿四孝所講的故事,都是爲人子女者,用種種方法去孝順父母。無論如何,這些亦只是世間的孝順,蓮池大師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真正的孝順是自己道業上有成就。 要持素、念佛,多做好事,助人爲樂,並勸父母,信佛佛,使父母離苦得成證果,是名真孝順。
(2)夫婦方面,要以真誠相對,真誠就是不虛僞,凡事不要隱瞞,以免引起分歧和誤會,無論金錢人事,出人分明,都要坦誠。
(3)兄弟姐妹方面,要互讓互助,各合一致。
(4)子女方面,自少就以品德薰陶他們,栽培他們德智並重,明白因果,延續佛教優良傳統,將來爲社會大衆服務,這種教育比財富更爲重要,因爲財産是五家共有的,即:水、火、盜賊、惡王和不肖子,縱若留下金錢給子女,他們未必會珍惜,給他們好好的教養才是最大受用的財富。
2、應酬
朋友之交往,也發屬于精神上不可缺乏的,主要彼此要有誠信。故結交良朋益友,擇善而從很重要。
3、娛樂
要選擇有意義的娛樂,聲色犬馬等不良娛樂,只是短暫的麻醉,過後便會覺得得空虛,希勿虛度時光,利用此身要做對大衆有好處的事,有意義的事(如做義工、聞法、聽經等),才是法樂。
二、物質
至于物質方面,是指衣、食、住、行等生活所需。我們首先要注意的第一點是“勤勞”。要積極地去工作,才獲得所需。佛門講因果,勤勞是因,所獲衣、食、住、行是果,因果絲毫不爽。
第二是“節儉”。節儉不是吝啬悭貪(自己之財,不肯施人,名悭;他人之財,但欲歸我,名貪)節儉是惜福。佛教徒的生活要樸實、簡單,此外,凡事要有計劃,錢不可亂花,爲求福辦道而作。
第叁點要注意的是“知足”。佛遺教經雲:“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和知者,雖富而貧,知足者,雖貧而富”。所講知足的人,自己節儉,卻樂于布施,爲淨化而常樂。
總括來說,精神方面,若能做到六個字:慈愛、忍讓,誠實;物質上也有六個字:勤勞、節儉、知足。如果每人仿效這十二個字去做,必能淨化人生,家庭美滿,充實而布滿喜悅。
居家、外出(二)外出
出外要有目的,無事不得外逛,若有事郵外,不得搖臂,不得二人手攜手,不得談笑,不得一邊走一邊吃東西,不得男女並肩行或同坐若過酒店、屠家、賭場、巷弄及樹下時不隨便坐。要是購物、不爭價,也不太大方,了解叁家不上當。約定之事,不失信…
《佛教儀規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