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六課(六)將佛法用于生活
可能很多信衆有時會有這樣的感覺,這位導師講解的很多話題似乎與生活有著很大的關系。是這樣嗎?的確如此,實際當中也應該這樣。
在高原地方,由于全民族信仰佛教,可能我不會以這樣的方式爲信衆傳講。但如今漢地信仰佛教者非常少,對佛法有正知正見者就更加稀少了。對于很多初次開始進入佛門者而言,有一個良好的修學環境非常重要。現今漢地有些地方保留了一些曆代傳承祖師遺留下來的古刹寺院,當我們進入這樣的寺院時,都希望能夠借著幽靜的環境改變自己的心態,令自己對佛法生起更大的信心,但令人痛心的是,有些曆代修行道場如今已經成爲一種商業場所。雖然它的建築風格與擺放的塑像看上去與佛法有關,可是所做的事情,卻與世間法完全一致。這樣一來,原本清淨的寺廟不但沒有對我們進入佛門起到推動作用,反而令很多信衆滋生很多不好的念頭。所以,想在城市中尋求一個理想的修學環境,是非常困難的。
這時候,作爲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更應該多學一些佛教的道理,時時關注自己的內心,令自身體現出學佛的功德。否則光拍著自己的胸,號稱自己有很高的見解,但誰能看得見呢?恐怕這只是你的一種感覺而已。若真打開你的胸腔,可能看到的不是肉就是血,胖一點的可能還有脂肪,還有什麼?恐怕什麼都沒有。
因此,只有在現實生活中懂得如何運用佛法,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幸福。往昔我們講過,貪嗔癡煩惱是漂泊輪回的根本,也是令我們走向痛苦的根源。現前由于懂得這些道理的緣故,在我們從事世間事業的時候,內心不會與往昔一般,充滿極端的貪欲。當然當下就能如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般,圓滿見解恐怕是不現實的,但相對來說,已經知道貪欲的過失,就會漸漸懂得知足。當內心逐漸遠離貪欲,相信你所從事的事業不但不會退步,反而會日日增上,甚至還能增加自己很多福報。
作爲居士,大家都要從事不同的世間工作,但爲什麼有些人在從事事業的過程中,工作反而成爲一種逆緣、一種痛苦呢?因爲他在行持過程中,內心的貪欲太強了。當貪欲達到極頂的時候,所做的一切都像賭博一樣。但賭場上有誰是常勝者呢?也許在某段時空中存在一兩個常勝將軍,但細致觀待,這次的勝利能否代表下次的勝利?很多以失敗告終的例子都在警示我們,失敗的最大原因是貪心。例如很多人都會說,他要發展自己的事業,要做得多麼廣大,但是問他何時才能達到他的理想?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
前兩天我看到一個故事,覺得非常有趣。有一個老年人在河邊喝茶釣魚,這時有一個人跑過來對他說,這樣的釣魚方式釣不了多少魚,他應該到大海之中捕魚,並且開始爲這位老人一步步製定發展計劃。最終他對這位老人說:“當你具備這一切的時候,就可以不用辛苦,只要在河邊放一把椅子,一邊喝茶一邊釣魚,享受休閑時光了。”老人笑著對他說:“我現前不就是這樣嗎?你費了這麼大勁,最終還不是回到我現前這個狀態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人的內心被強烈的貪欲束縛時,他永遠不知道安心的盡頭在何處,每日的辛苦忙碌,只是爲了滿足自己的貪心,而非要達到真正的目標。
作爲修行者,當對這些道理有所了知的時候,相信你在從事自己事業的過程中,知足的心會給你帶來很多快樂。這種煩惱減少帶來的知足,與一個思想單純的世間人的知足,並不完全相同。作爲一個很單純的世間人,在剛接觸社會的時候,我想他的貪欲也不重。例如前段時間我遇到一些大學生,他們說:“上師,我也沒有那麼多想法,覺得以後能在一個小小的房間裏擺上張茶桌,與幾個人一起喝喝茶、看看書,就是我最大的心願。”是的,這樣的願望聽起來還是挺浪漫的,一開始可能也的確如此。但是當這個目標達到的時候,內心還會如此純真嗎?那時候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目前這樣的確非常好,但現前房間只有五張藤椅,似乎少了一點,要是有十張藤椅就好了;幾十平方的房子小了一些,要是有一百平米多好;環境似乎簡單了一點,要是能變得更華麗一點更好……人的貪欲就是這樣永無止境。所以若不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就無法一直保持單純。細致想想,我們從小到大,所追求的是不是一直都在變化?難道僅僅是由于我們長大的緣故嗎?不,其實是我們的貪心在作怪。
因此要時時記住,貪嗔癡煩惱是漂泊輪回之根源,如今我們所從事的一切都是爲了對治它。當我們懂得這些道理並在盡量調伏內心的時候,相信無論是家庭還是事業,一切都會越來越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