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六課(十)禅定與菩提心

  聖者言教 第六課(十)禅定與菩提心  

  無論修行之前還是修行之時,我們在調伏內心時,應時時觀待自心是否與菩提心契合到一起。一旦兩者産生分離,即便你自認爲修行有多好,實際當中也已經完全遠離正法。

  有很多修行者認爲,禅定是迅速成辦解脫的捷徑之道。當然,從某一方面來說,的確如此,但前提是修行者懂得什麼叫禅定。禅定可以支分很多種,外道教叁百六十個門派有叁百六十種禅定,世間禅定有四禅八定等,出世間也有自己的禅定見解。對照自身,我們是否知道自己修行的是哪一種禅定?若僅憑內心止息一切妄念,于無分別狀態之中安住,並視其爲禅定唯一之標准,希冀通過這種禅定而成辦更高的禅定者,永遠不會有解脫的時機。原因是什麼?因爲這種無分別狀態已經遠離了菩提心。

  在沒有任何妄念無分別狀態當中,如何樹立我們所講解的菩提心的兩個方面——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呢?其中願菩提心又分爲慈悲緣衆生和智慧緣大覺,這兩者在禅定中又該如何體現呢?也許有信衆會有這樣的想法:在世俗菩提心中,我們確實需要依靠起心動念來成辦慈悲緣衆生,但在沒有起心動念時,因爲已經是無緣之慈悲,此時應該就是勝義菩提心之見解了吧?

  先請問一下,你是如何樹立無緣慈悲的?難道什麼都不存在就叫無緣慈悲嗎?如果能夠這樣承許,那麼虛空也應該具有無緣之慈悲,也就是說,我們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成爲虛空一般,內心什麼都不知道。我想,勝義菩提心可不是這樣理解的,否則勝義菩提心當中又如何樹立遍知和全知呢?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怎麼樹立呢?在叁身境界當中,大悲周遍之妙力又該怎麼樹立?所以禅定中的菩提心當然不是這樣理解的。

  我們已經知道在修學禅定時菩提心的重要性,但是在初次修學禅定時,希望禅定能與菩提心完全結合到一起,恐怕還是很難做到的,因此我們就將它分爲方便與智慧,用止觀交修的方式,令自己逐漸趨向、成辦圓滿的菩提心。雖然修行伊始,由于禅定本身沒有完全赤裸的緣故,見解很難與所有的功德結合到一起,但是通過不斷的止觀交修,空性與智慧逐漸融合,最終兩者完全分不開的時候,就是真正的覺性,也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這樣的見解雖然很圓滿,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可能還比較遙遠,因此,現前要做的是,反觀自己在行持一切善法之時,菩提心是怎麼樣的,這一點非常重要。例如有時候我們會不經意地贊歎自己做了多大的功德,此時不妨先問一下自己,當你在做這個功德的時候,內心是否與菩提心完全契合在一起?若菩提心與你做功德時的心態沒有圓融到一起,你所做的恐怕只是一種形式而已,是一種世間善法而非出世間善法。這樣的善法對成辦解脫恐怕沒有絲毫之利益。

  因此,作爲修行者,我們要時時牢記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賜予我們的珍貴教言:“初行者修法並非主要,首當之要務乃通達如何修行。”只要我們懂得菩提心、叁殊勝等相關理趣,即便我們一天修行的時間只有十分鍾,也具有無量之功德。因爲令善根轉變成無量的菩提心、令善根不被外緣摧毀的清淨正行以及令善根越來越增上的清淨回向都已具備,而它是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力量。所以,對成辦解脫而言,菩提心和叁殊勝法是有則足矣、無則不可的。

  一旦具備這些解脫之條件,無論一天修行的時間多麼短暫,解脫就在眼前。若不懂得這些道理,恐怕修行的時間再長,解脫離你也越來越遠。就如同我們的目標在東面,但是出門之後一直不斷地向西行走,即便看似在不停地走動,但是與目的地卻越走越遠。所以,作爲修行者,我們首先必須要知道自己前進的方向,這一點非常重要也非常關鍵。作爲導師,反複爲大家講解這些道理,目的就是爲了大家能將這些教言納入心相續,在實修時能依此辨別正誤。相信只要做到這些,距離成辦解脫就會越來越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