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入門方法
中國禅宗的修行方法,是頓超直入的,不假次第的,不像印度的瑜伽及印度的大小乘佛教,均極注重修行方法的次第或步驟,尤其印度晚期的大乘密教,特別重視修行方法的傳授,而且越修越繁複。事實上大乘密教的方法,大致與其他印度宗教所用的瑜伽法門,有很多雷同之處,精采處是能以佛法的空智,化解了外道宗教的最高執著的神及神我,使一切方法皆成爲成佛之法,導歸佛法的大海。可是,密宗的修持方法,基本的,固然人人可得而修,越向上乘,儀軌的學習與行持,便越難,所以不是人人有時間和因緣去修持的。
中國的禅宗,乃以“無門爲門”,以沒有方法爲最高的方法,這對于根機深厚的人,或者以終其一生的時間來修行的人,只要能把自我中心的意識,漸漸化去之後,禅門自然會在他的面前大開。可是,對于絕對多數的人,只能站在禅門之外,揣摩禅境,或者僅能欣賞到禅者們自在灑脫的風格,卻無從身曆其境地來體驗一番了。因此,中國的禅宗,後來被視爲只有年輕利根的人才能修習。其實,修行的方法,無一門不是以禅定爲基礎的,也可以說,除了禅定之外,便沒有修行的方法,所以,無論佛教或其他宗教,禅定是唯一的修行方法,因此,凡是主張以修行來達到精神和肉體之改造的,不論它是叫做什麼,我們都應該將之列入禅(Dhyana)的領域,層次雖各不同,基礎是大同而小異的。
我是出身于中國禅宗寺院的僧侶,但我並不以爲唯有禅宗的子孫才修行禅的方法,事實上在禅宗寺院出家的僧侶,也未必有多少人摸索到了他們主要而適當的修行方法,因此,中國的禅,雖以無門爲門,我仍希望先讓有心于修行的人們,從有門可進的基礎方法學起,修學了一段時日,或者能夠把心安穩下來之後,再教他們去尋找無門之門,若能先用修學禅定的方法,把心安穩下來,然後學不學中國禅宗的禅,無關宏旨;是不是稱它爲禅,也無關緊要。要緊的是在于能不能找到適合你並且是有效的修行方法。
禅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乎調身、調息、調心的叁要素,目的在于調理身心,關鍵則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和統一。以下,我們便就這叁要素,來談修行禅定的基本方法。
調身
一般所講調身的主要方法,是指打坐的坐姿。可是,除了坐姿之外,應該尚有行走、站立、躺臥等方法;在坐前與坐後,也當有運動及按摩的方法,乃至吃飯、解大小便,均宜有其方法,因爲,我們的身心,若要它健康,必須動靜並重兼顧,所謂動中取靜,又所謂靜中之動,前者即是以運動及按摩的方法,使得血液循環通暢、氣脈運行活潑,肌肉和神經松弛,才能使得身體舒適,即所謂氣和而後心平,此所以印度的禅者,有瑜伽體操,中國佛教的禅者,有少林寺的拳法,道家丹道派的運動方法,尤其繁多,後來則演爲太極拳。實際上,東方人的各種運動方法,大多與坐禅者有連帶關系,並且是爲了坐禅的需要而有運動的方法,甚至運動的方法最初也是由禅者于修行之際,身體自然發生規律的柔軟的運動動作而來,正像後世中國醫術中的針灸原理所依的身體的經脈和穴道部位,最初也是從靜坐運氣之中發現的一樣,現在許多人,將運動的拳法及針炙,與修行禅定分了家,這是不對的。
身體缺少運動,機能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病痛,運動是使生理機能,由緊張以後的松弛,能夠得到更多的營養補給及休息的機會。禅者的運動方法,講求心念集中、氣息和順,絕非後來演變爲技擊的拳術可比;禅者的運動,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所以,我對調身的方法,是運動與打坐並重的。
運動的方法
我所教的運動方法,做的時候,都只需兩公尺見方或一個人身的長度,乃至僅能容身坐下及起立的一小塊空間,就夠了,而且不論男女老少,健壯衰弱,都可以安全地練習。但是爲了學習的進度,我把它們分作幾個階段:
一、初級:也就是開始修習坐禅方法的同時,便教學生練習。
1、頭部運動——此在坐下之後,打坐以前使用。先將兩手平置于左右兩膝,勿用力,身體坐正,再作頭部運動的四個方式:
①頭向下低,再往後仰。
②頭向右傾,再往左傾。
③頭向右後轉,再向左後轉。
④頭順著時針方向,前、右、仰、左轉,再逆著時針方向,前、左、仰、右轉。
每式身體不動,肌肉和神經放松,各作叁到七次。動作緩慢柔軟,眼睛睜開,呼吸自然,頭部運動的目的,在使頭部血液減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動力,使頭腦清新,漸漸甯靜。
2、全身按摩——在打坐以後,站起之前,搓熱兩掌,先用拇指背輕輕按摩雙眼,依次用雙掌按摩面部、額部、後頸、雙肩、兩臂、乃至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再下至右面的大腿、膝蓋、小腿,左面的大腿、膝蓋、小腿。此一自我按摩的運動法,能使因初學坐禅而感到的疲勞,完全消除,身心感到柔和溫暖與舒暢。唯其在按摩時,必須將注意力集中于掌心或指頭
3、瑜伽柔軟運動(此略)
4、走的方法——坐禅久了,腿子感到不習慣時,不妨用走的方法來調攝身心。
①快走,中國禅堂稱爲跑香,順著時針方向,在禅堂內,左臂甩、右臂擺,老弱者走內圈,健壯者走外圈,越來越快,此時修行者的心中,除了走得更快的感受之外,不應有任何念頭。
②慢走,佛教的名詞稱爲經行,我教的是極慢經行,注意力集中在前腳掌心,右手輕握拳,左手輕抱右拳,提舉于腹前,離肌膚一指節,如果要會用心的話,快走慢走,都能使你失心入定。
5、站的方法——兩腳分開的等于自己一只腳的距離,將上身由頭至小腹松弛,變輕,讓重心和重量的感覺落到兩腳的前掌。
6、臥的方法——
①右側臥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名爲吉祥臥,它能使你少夢、熟睡、清醒、不打鼾、消化良好,不遺精。
②仰面臥,宜用于短暫的休息,把全身肌肉放松,不用一絲力量,即能很快地消除疲倦;如果用在終夜的長睡,這就不是最好的方法。
7、日常生活的方法——禅宗常講:吃飯、洗碗、屙屎、撒尿、搗水、砍柴等日常事,無一不是禅,含義極深,非真得悟境者不易明白。在起初學禅的人,若能在做任何情況,都能心無二用,不起雜念的把注意力集中的話,雖不能即入禅定,也可使你的工作效率提高,生活得充實和穩定了。
二、中級及高級
坐禅的訓練與運動的方法,既有連帶關系,訓練越久,運動的方法也隨著增加其項目。因爲本文僅供參考,不是用作教材的,提供了初級的方法,對于從未學過的讀者,不妨練習,一定有用,但也未必能練得很好,因爲動作姿勢的正確度無人從旁給你指導的緣故。中級和高級的運動方法,有站的、有坐的,也有躺臥及倒立的等等。當然,禅者的運動,以緩慢、柔軟、安定、安全爲原則。
坐禅的姿勢
坐禅的姿勢,是印度古修行者所發現的,傳說是古仙人在經過無數的困難,修道仍不得道,後來發現雪山深處的一群猴子,正在用坐禅的方法修道,古仙人模仿著做了之後,便成道了。以常情而論,猴子不會坐禅,其他的動物,也沒有坐禅的體形條件,運動之中,惟有人類才有坐禅的條件,那個傳說,只是在無法從曆史記載中的找到根源的印度人,所講的涵義深長的故事,意謂雖然心的輕舉妄動如猴子,也有坐禅的必要和可能,那種坐法名叫毗羅遮那的七支坐法。
一、七支坐法
1、雙足跏趺——此有二式:
①通途是以左腳在下,右腳置于在左大腿上,再將左腳置于右大腿上,稱爲如意吉祥坐。
②或將右腳在下,左腳置于右大腿上,再將右腳置于左大腿上,稱爲不動金剛坐。
這兩種坐法,對于年長的人及初學坐禅的人,並非人人能夠做到。
2、背脊豎直——挺起腰幹,勿挺胸部,頭頂向天垂直,下颚往裏收,領壓喉結。
3、手結晶法界定印——兩手圈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相結成圓圈形,輕輕平置于丹田下的骻部。
4、放松兩肩——將兩肩肌肉放松,自覺如無肩、無臂、無手的狀態。
5、舌尖微舐上颚——門牙上龈的唾腺處,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則緩慢咽下肚去。
6、閉口——無論何時,只用鼻息,不可張口呼吸;除了有病在鼻。
7、眼微張——視線投置于身前二、叁尺處的地上的一點,不是要看什麼,只因睜大眼睛時,心容易散亂,閉起眼睛時,心容易昏沈。如果睜眼過久,覺得勞倦時,不妨閉一會兒。
對于七支坐法的次序和內容,各家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有的人將調息及調心的方法,也合在七支之內,本文則爲了便于分類介紹,故僅將調身的部分作爲七支的內容。
二、其他坐法
由于初學坐禅的人,不一定能夠跏趺坐,對于從未學過打坐的人,一開始便要求雙腿結跏趺坐,也是不合理的,甚至也會因此而把許多希望嘗試打坐的人,阻嚇在具備道的大門之外,現在我給初學的人,介紹由難而易的其他幾種坐法如次:
1、半跏坐——不能盤雙腿的人,或者雙腿盤久了,覺得疼痛難忍之際,不妨把上面的一只腳松開,置于另一只小腿的下面。或者一開始僅將一只腳,置于另一邊的腿上,左腳在右小腿之下,均可。
2、交腳坐——兩腳均置于地,各內向後收,結果,兩腳掌向上,置于兩小腿乃至兩大腿之下。
3、跨鶴坐——又名爲日本坐,因爲迄今的日本人,在日式的室內的正式坐姿,仍是用這種方式。即是雙膝脆下,兩腳的大拇指上下交疊,將臂部坐落在兩腳跟上。此種坐法,在中國古代未用高椅高桌之時普通人在正式場合,也是如此坐。
4、天神坐——左腳坐如跏式,曲向內,置于身前,另一腳,曲向外,置于身後側。迄今南傳上座部佛教徒,席地聞法時多用此式,乃至坐禅時的初步坐法,也用…
《禅的入門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