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明敬香是叁寶弟子的責任(學誠法師)

  文明敬香是叁寶弟子的責任

  學誠法師

  

   隨著國人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以旅遊的方式歡度假期。名山大川、宗教聖地,成爲許多人飽覽暢遊、朝拜祈福的重點。不論有無宗教信仰,在焚香禮拜中,人們內心多少都會觸發對于祖先故人的緬懷、對天地神明的敬畏。

   然而,我們也看到,在莊嚴的殿堂庭院、在秀雅的叢林道觀,一簇簇紅妝豔裹的高香直指青天,一把把煙火四起的劣香令人掩鼻;甚而有燒紙裱、燒蠟燭、強賣或誘騙人燒高價香等行爲。在煙熏火燎、人頭攢動之中,虔誠與敬畏被急功近利、迷信盲從所取代,嗆鼻的煙火不僅汙染了道場淨地,更汙染、傷害了人們的善心。在佛教傳統中,敬香具有豐富的信仰內涵及美善儀軌,在各種法事及修行活動中發揮著莊敬身心、淨化壇場、肅穆氣氛、感應道交、速證道果的重要作用。

   敬香具有禮贊供養諸佛、皈依叁寶的內涵。佛陀曾爲獲得一四句偈而舍頭目腦髓,並“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爲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因爲有佛陀的出現和證道,才有佛法揭示的宇宙人生真相以及衆生覺悟的因緣。所以兩千多年來,佛弟子以種種美好的方式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其中,香、花、燈、水等是最常見的供養物品。《華嚴經》中普賢菩薩說:“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爲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爲供養。”種種供養不是爲了求財、求名,也不是求健康、求幸福,而是以敬心、深心、真心表達對佛陀最虔誠的禮贊、感恩和皈依。這樣的供養即爲“心香”,即使一支短香、一朵野花,其香也不絕如縷、經久不息;由其真誠,自然福至心靈、平安無憂。

   敬香寓意著依法行持的戒德和善業。走進佛教寺院,常可見“戒定真香”四字镌刻在銅製香爐上。在《佛說戒德香經》中,阿難問佛:世間的香都是只能順風而不能逆風,有沒有一種香是無論風向而自在飄香的呢?佛告阿難:“若于郡國縣邑村落,有善男子、善女人,修行十善,身不殺、盜、淫,口不妄言、兩舌、惡口、绮語,意不嫉妒、恚癡,孝順父母,奉事叁尊,仁慈道德,威儀禮節,東方無數沙門梵志歌頌其德。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沙門梵志鹹歌其德:“某郡國土縣邑村落,有善男子、善女人,奉行十善,敬事叁寶,孝順仁慈,道德恩義,不失禮節。”是香名曰隨風逆風靡不周,照十方宣德,一切蒙賴。”也就是說,佛弟子若能奉行十善業乃至持戒修行,便可成就不受外境影響的內在戒德馨香——“木蜜及栴檀,青蓮諸雨香,一切此衆香,戒香最無上”。連最名貴的旃檀等香都比不上發自內在戒體和德性的戒香。

   佛教中之香還可喻“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及解脫知見。《六祖法寶壇經·忏悔第六》中記載惠能大師教誡弟子說:“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叁、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衆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熏,莫向外覓。”若以戒定慧等法性之香作爲對佛陀、叁寶的供養,即是最殊勝的“法供養”。

   菩薩、祖師們不僅以虔誠心香、戒定真香供佛,而且因聞香而開悟,由製香而悟入無量法門。如《楞嚴經》中香嚴童子因觀察沈香香氣的出入無常而開悟:“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爲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爲上。”《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參訪鬻香長者,從長者口中獲知在製香過程中蘊含有無量法門。除此而外,在密宗修持儀軌中,不同的香還可配合迎請本尊、伏魔修法,能使修行者速得加持與成就。

   其實,我們一般所言的香只是佛法中“香”的部分含義,其全面含義乃五塵(色聲香味觸法)之一,也就是各種氣味的統稱。因此《俱舍論》及《瑜伽師地論》中將“香”分爲好、惡、平等香或可意、不可意、處中香等,意即包括鼻根所對的種種氣味。對于佛法的修行者而言,無論美好的還是臭惡的氣味,其實質都是遮蔽心性的“塵”,因此都是需要去超越和淨化的。只有超越了善惡、美醜、香臭等二元對立,回歸于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法身本性,才能真正心香常駐。

   對于普通信衆及尚未建立佛教信仰的人來說,即使對佛法精義體會不深或全無概念,也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虔誠恭敬之風,培植尊德重道之心,祛除功利心、躁進心、詐僞心,以善心善行作爲最好的供養和祈福。而對于寺院來說,嚴淨道場、整肅教風,以正見正信引導教育信教群衆,用和諧自然的環境、道德淨化的感召力來服務影響社會,傳承中國佛教愛國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優良傳統,則是當務之急、應有之義。

  

   (學誠法師,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

✿ 继续阅读 ▪ 倡導文明敬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