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學的基本概念
一、「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
這是出自《楞伽經》的兩句話。上一句話是說佛所說的法,是告訴我們,一切以心爲根本,句句都是從清淨的心性中流露出來的。語言是虛假的,唯有心性才是真實不變的。
下句指出,欲達開悟見性的境界,應以「無門」爲入門的方法,所謂「無門」,是指沒有特定門路的意思。禅門頗似某些學校,沒有特定的大門,要走入校園內,四通八達,並不一定得要通過某個特殊的大門一樣。
宋代有一本慧海禅師編集的公案書,就叫《無門關》,裏面記載的都是以無門爲入門,因而開悟的故事,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參閱。
二、《六祖壇經》:「此法門立無念爲宗」,「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
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于自己的一條門路,但是首先要把握一個原則,即是:對內需胸無成見,不得執著,對外不能有任何的分別心,這種情形叫做「無念」。
無念並不是沒有念頭,而是這個「心」,內不受自我所束縛,外不被環境來動搖。以此爲基准,就能夠找到一個修行的門路了。
叁、「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
禅學與世間一般的學問不太一樣。一般的學問乃至哲學,是要靠自己的思考,以及知識經驗的累積而成。「禅」卻是要在放下內在及外在的一切知見之後,才能激出無漏的真實智慧,那即是開悟。
所以,有人主張:最笨、最懶于做學問的人,應該來學禅。因爲禅宗既不需要世智辯聰,同時也不要求博學強記。但是,相反的,也有人認爲只有聰明利根的人,才夠資格問津禅學。因爲有大智慧的人,可以隨時吸收,隨時放下,因而得以日新又新。這樣的人,才可能開悟。
四、「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對一般求道學法的人而言,總以爲「道」或是「法」是實有之物。因此,不斷地向外去尋求。不是向佛求,就是向師求。但是禅宗卻要人打破這種觀念上的牢籠,直指本心,認爲心外別無一法。
五、「離性別無佛」、「見性成佛」
中國的禅宗特別重視開悟見性,然而「自性」是什麼呢?六祖惠能大師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指出佛與凡夫的不同,只在前者悟,而後者迷罷了。如果能夠到達「無念、無憶、無著、內外不住,來去自由」的境界,即是「見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