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知者(彭賢)

  覺知者

  

  彭賢

  我想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關于“覺知者”的問題。

  吳和鳴老師的講座讓我感到很有共鳴,因爲我確實感覺到有一個“我”,有一個“覺知者”。就像弗蘭西斯·克裏克(意識研究領域的著名科學家)所說,腦子裏有個“小人”。我們應诙怎樣對待這個問題呢

  我的身體不是我,我的念頭也不是我,身體會變化,念頭會過去……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但是此時此刻我覺得就是有個“我”,感覺到“我”活著,這種主體性的存在感是真實的!我想誠實地面對自己。關于我覺得“我”是什麼、“我”的境界是什麼狀態,這裏都誠實地表達出來,與大家交流,這樣可能更有進步的機會。

  哲學家笛卡爾分析了半天,找不到“我”在哪裏、“我”是什麼,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說“我”會思考,所以肯定有個“我”,這就是他的著名的“我思故我在”。

  綜合心理學有一個“探尋真我”的練習,本來我想在現場和大家一起來做,由于時間關系不做了。我把這種練習的方法筒單呈現一下,以便大家討論。這個“觀者的心態”的練習可以這樣進行,以我自己爲例,來簡單演示一下這個自我覺察訓練的心理操作過程:

  我現在看著面前的這個杯子……自我感覺一下:是誰在看

  我會發現是“我”在看;

  團上眼睛,摸一摸手中這支筆是什麼感覺……然後自我覺察一下:是誰有這種感覺

  我會發現是“我”有這種感覺;

  聽周圍的聲音,關注聽到了什麼……然後自我覺察一下:是誰在聽

  我會發現是“我”在聽;

  想象自己走到黑板前面,在黑板上畫了一頭牛,然後站在那裏,看著那頭牛……再自我覺察一下:是誰在看著那頭牛

  是誰知道誰在看著那頭牛

  我會發現是“我”知道想象中的“我”在看……

  這樣一層一層地練習下去,用“觀者的心態”對于自己的那個覺知者進行覺知的心理訓練,漸漸地就會接近自己的這個“覺知者”——真我。可是,剛才休息時我請教了界文法師,法師告訴我:佛教認爲並沒有一個能覺知的“我”……我非常好奇:出家人修到“無我”的境界時,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的那個願力、覺知、行爲的發出者

  如果真的沒有這個行爲的發出者——“我”,那麼,請問在座的各位法師:究竟是“誰”在念佛

  “誰”在修行呢

         

  摘自《人世間》2013年正念專輯

✿ 继续阅读 ▪ 雪花(覺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