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法門的修正
高銘
忍辱法門與其他任何修持法門一樣,僅僅在思想上有所認識或在理論上弄懂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我們要想真正從忍辱中得利益,非得親自去實踐不可。我們衆生無始以來的惡習太重了,貪、嗔、癡叁毒如影隨形,無時無刻不在左右著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古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誠哉斯言。如果我們在修習忍辱波羅蜜時沒有一定的方便善巧,在實踐的過程中要麼走錯道路,要麼懈怠,得少爲足。爲了使我們在修習過程中少走彎路或不致誤人歧途,諸大乘經典中對忍辱的修證方法頗有介紹。現略述于後:
(1)認識嗔恚的過失
忍辱在六度中的對治業是瞋恚,所以欲行忍辱,得先了解瞋恚的過失,心生厭離。
嗔,梵語pratigha或dresa,叁毒之一,亦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最大障礙之一。《大智度論》卷十四雲:
諸煩惱中,瞋爲最重,不善報中,瞋報最大,余結無此重罪。
又雲:
複次,當觀瞋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觀罪福,不知利害,不自憶念,當墮惡道,善言忘失,不惜名稱,不知他惱,亦不自計,身心疲惱;瞋覆慧眼,專行惱他。
《本生論》雲:
忿火能壞妙容色,
雖布莊嚴亦無美,
縱臥安樂諸臥具,
忿箭刺心而受苦。
忘失成辦自利益,
由忿燒惱趣惡途,
失壞名稱及利益,
猶如黑月失吉祥。
雖諸親友極愛樂,
忿墮非理險惡處,
心于利害失觀慧,
多作乖違心愚迷。
由忿慣習諸惡業,
百年受苦于惡趣,
如極損他來複仇,
怨敵何有過于此。
《入行論》亦雲:
千劫所施集,供養善逝等,
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
由于瞋恚有上述種種過失,從現前的方面來說,可使我們意識失調、行動失控、是非不分、善惡不辨,並在此基礎上犯下種種惡業、造成種種惡果,如朋友離散、夫妻反目、兄弟不睦、父子失恩、後世受苦等,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碰到不順心的事時,都要修忍辱行。古人雲:“忍得一時氣,免了百日憂。”是很有道理的。
(2)認識稱譽的過失
對于一個世俗的人來說,很少有不喜歡美譽和受人誇獎與吹捧的,但是對一個佛教徒來說,名聞利養就象海市蜃樓和沙屋一樣,既無現法利益,也無後世功德,只會使我們在生死輪回中越陷越深。《大智度論》卷十四雲:
利養瘡深,譬如斷皮至肉,斷肉至骨,斷骨至髓。人著利養,則破持戒皮,斷禅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
所以對于一個學佛的人來說,在名聞利養面前要保持冷靜的頭腦。
(3)認識忍辱的功德
俗話說“百忍成金”。忍辱的好處是數不勝數的,《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雲:
諸菩薩先于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于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于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贊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如是菩薩修行忍苦,能自身于現法中得安樂住,不爲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陵雜,能引後世安樂因緣,亦能令他修行種種現法、後法,安樂正行。
在六波羅蜜中,忍辱波羅蜜能生余五波羅蜜。《大品般若經》六度相攝品第六十八雲: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住羼提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佛言:“菩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于其中間,若一切衆生來瞋恚罵詈,若節節肢解,菩薩住于忍辱而作是念:我應布施一切衆生,不應不與,是衆生須食與食,須飲與飲,乃至資生所須,盡皆與之。持是功德與一切衆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菩薩回向時不生二心:誰回向者
回向何處
是爲菩薩住羼提波羅蜜、取檀波羅蜜。”“菩薩住羼提波羅蜜,觀諸法若離相,若寂滅相,若無盡相;不以寂滅相作證,乃至坐道場得一切種智,從道場起便轉*輪。是爲菩薩住羼提般羅蜜取般若波羅蜜,不取不舍故。”
忍辱的功德與利益不僅在佛經中廣爲論及,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經過艱苦磨練。古人雲“不吃苦中苦,難爲人上人”,是對忍辱利益的通俗總結。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叁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既然古之聖賢爲了成就一點功名都要忍一時之困,作爲了生死、出世間的佛弟子們則更要修忍辱行了。
摘自《大相國寺》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