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放生習俗的形成及其流行(聖凱法師)

  佛教放生習俗的形成及其流行

  聖凱法師

  放生習俗的形成,既有佛教戒殺護生的思想根源,同時亦受到儒家好生思想的推動。南北朝以來,在皇權貴族的支持下,逐漸以天然水灣爲放生池,形成中國佛教的放生習俗;宋朝以後,僧人在寺院設置放生池,供民衆放生,使放生習俗深入民間。

  一、放生習俗的形成

  先秦時期,孔子以舜爲好生榜樣,孟子則強調恻隱之心,並以仁義思想啓發梁惠王。《呂氏春秋·異用》記載成湯仁民愛物,強調放生爲上合天心,下順民意,仁君不忍見獵人四面布網,有違上天好生之德,于是去除叁面,僅存一面;並更改祝禱詞,化殺戾氣爲和祥之氣,表現了統治者若行放生將比殺生更易獲得民心。

  《列子·說符篇》記載了“周簡子正旦放生”的故事:邯鄲之民,以正月元旦獻鸠于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衆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由此可知,邯鄲在春秋時代已經出現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風俗,但是民間放生主要是表示對生靈的恩惠,先捕生靈然後再放之,則功過難以相抵。當時,周簡子聽從門客勸導,將“捕物放生”的作法改爲“禁民捕捉”,這是中國禁止屠釣的早期記載。

  “成湯解網”和“正旦放生”說明了放生習俗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思想背景。昙無谶譯《金光明最勝王經·流水長者子品》爲佛教的放生提供了自身的資源:“流水長者子不忍魚爲日所曝,乃求其國王,與以二十大象,暫往負水,濟彼魚命,王允其請。長者子乃及請二子,至象廄中,隨意取二十大象,又從酒家多借皮囊,往決水處,以囊盛水,象負至池,瀉至池中,水即彌滿,還複如故。流水長者子救起瀕死之魚,予之水、食,爲其解說大乘經典,諸魚聞經後,皆生忉利天。”《流水長者子品》對佛教的放生習俗具有重要的影響,如十二因緣法、諸佛菩薩聖號、放生功德偈、放生程序、放生儀軌等。流水長者子救魚放生的情節,增進了中原人士對佛教放生思想的理解,更易于接受和傳播。

  二、放生儀軌的製訂

  南北朝以來,放生習俗逐漸流行。北魏獻文帝下敕,勿用牲畜祭祀天地宗社,每年活七萬五千牲畜的性命。北齊文宣帝實踐佛教的慈悲教法,積極斷絕肉食。天保七年(556)五月,文宣帝認爲肉食是違反慈悲,故不食肉。天保八年(557)四月庚午頒诏禁取蝦、蟹、蛤、蚬等,只准捕魚;同月乙酉,不論公私禁絕以鷹、鷂獵狩。天保九年(558)二月下诏,限令在十一月和一月准許燒野,此外一律不准用火。

  梁武帝撰寫《斷酒肉文》,下敕以蔬果爲宗廟祭祀用品。而且,梁武帝造十叁無盡藏,實踐放生與布施二科。他還命令張文休每天去屠宰場,買下即將被殺的動物,然後放生。王公貴族以及市民受梁武帝的影響,積極參與、推廣放生。

  陳宣帝太建十叁年(581),智顗勸請陳宣帝下诏禁止采捕。智顗目睹民衆以捕魚之網相連四百多裏,于是購買江海灣典型段爲放生池;並且爲漁民講《金光明經》,漁民聞法改行轉業,好生從善,並獻臨海江滬溪梁六十叁所,達叁四百余裏,爲放生池,徐陵樹碑闡明因緣。

  及至唐代,放生習俗非常盛行。《續高僧傳·道胄傳》記載,道胄于諸州建造放生池一百余所,多有靈感。 “安史之亂”後,政局動蕩不安,人心惶惶,民生凋敝,饑荒四起。唐肅宗于乾元二年(759)下诏,設立放生池八十一所,從山南道、劍南道、黔中道、荊南道、嶺南道、江西道、浙江道諸道,一直到昇州的江甯、秦淮太平橋及臨江帶郭上下五裏,顔真卿撰《放生碑文》。诏書中所謂的臨江海一帶上下五裏各置放生池,與智顗以天然的海灣爲放生池屏障之形式相雷同。

  宋代以來,放生在朝廷的推動和民衆的參與下更是盛行。宋太祖下诏民間二月至九月,不許采捕彈射。宋真宗天禧叁年(1019),杭州天竺靈山寺慈雲遵式上奏朝廷,以西湖爲放生池,而且自製“放生慈濟法門”。《金園集》收錄了遵式的《放生慈濟法門》,在序言的開篇說:“儒冠五常謂之仁,釋禦四等謂之慈,皆惡殘去殺,推惠廣愛之謂也。然後果五福之曰壽,證四德之曰常,實唯不殺,放生之大統也。”這是以放生融合了儒家的“五常”和佛教的“四無量心”。遵式以敘由、呪水、請加、歸依、稱佛、說法、忏願七章,製訂了放生的儀軌。

  放生的流行不僅受到政府的支持,而且在宗教信仰上獲得靈感。守尚書屯田員外郎知越州諸暨縣事潘華撰《夢魚記》,潘華依《普賢觀經》,令人不得捕池沼江湖內魚。景德四年(1007),潘華奉诏還阙,夢江湖中魚哭泣。這種靈感故事的流行,說明了放生在宋代的盛況。

  天聖叁年(1025),四明山(今甯波)延慶寺知禮亦奏請在佛誕節放生,爲皇帝祝壽,並請求以南湖爲永久放生池。知禮爲了使放生法會順利進行而製訂放生儀軌,並撰《放生文》以定其儀軌,當時的樞密使劉均奉敕爲此撰寫碑文,記載此次盛事。

  (作者單位爲清華大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