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六課(二十二)略說氣脈明點與淨觀

  聖者言教 第六課(二十二)略說氣脈明點與淨觀  

  圓滿次第有他身方便法和解脫方便法兩種。我們通常講解的是解脫方便法,也就是調整氣脈明點。我們平常是否在修學呢?當然在修學,我們平常修學上師瑜伽導修時就在修學氣脈明點。

  氣脈明點總分爲身氣脈明點、心氣脈明點和自性氣脈明點。我們現前著重調伏心氣脈明點,目的是爲了達到自性氣脈明點。何謂心氣脈明點?飄動一切妄念的力量是氣,起現心識的通道是脈,明點就是識。我們在調伏心氣脈明點的同時,身氣脈明點也在轉變。密宗最終可以獲得虹光身的原因,是因爲通過調伏氣脈明點,將世俗的四大轉變成清淨之四大。若平時能遵照導師的教言,如法修學,不僅身體氣脈明點會有所轉變,當達到自性氣脈明點時,就是佛果。因此,我們修學上師瑜伽導修,就在修圓滿次第。

  當然,修學圓滿次第還需要觀想脈輪,以及修持寶瓶氣等,即便在上師瑜伽導修中,也有持風等調氣方法,都是契合著氣脈明點的修行。依靠這些殊勝方便,才能迅速圓滿見解。

  單純從生起次第的角度講解,我們在觀修之時,無論觀修本尊還是上師瑜伽,都應具備叁個要點:明清形象、提念清淨以及堅固佛慢,而如是行持就是爲了對治人我和法我。

  例如明清形象,指無論是修上師瑜伽還是修本尊,都應盡可能將皈依境觀得很清楚。若能將上師或本尊眼球裏的黑白都觀得一清二楚,當然是最圓滿的。現前自己觀修得如何?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認爲所謂禅定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此只著重于修禅定,而眼前是否模糊則不予分辨。我想這樣的修法可能源于懶惰和業障沈重,對于明分的體現會産生障礙。有時候我們在觀不出來、做不到的情況下,總覺得修個大概就可以了,但這樣的修法真的不圓滿。

  先問問自己,是諸佛菩薩作爲導師在引導你,還是你在引導諸佛菩薩以後該怎麼修法?我們都聽說蓮花生大師是第二佛,但你自己是否想要超越釋迦牟尼佛與蓮花生大師,成爲第叁佛呢?因爲你已經開始修改曆代傳承祖師的修法。傳承祖師教授生起次第修法時,首先講解的是明清形象,無論是觀修上師瑜伽還是本尊皈依境,都必須要觀得非常清楚。但現前你自己對這些修法進行了創新,自認爲反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觀得是否清楚沒有什麼關系。有這樣的想法,不就是說你自己是第叁佛嗎?如果沒有這樣的想法,爲何不遵循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而修持呢?

  要記住,這樣的修法對對治一切不清淨之相會産生很大的障礙。因爲將眼前看得見的不清淨之相轉變爲清淨,就需要通過明清形象來成辦,因此將皈依境觀清楚非常重要。因爲心的本體本具自性明了之特征,會顯現非常清明的文武壇城。現前我們還沒有赤裸心的本體之前,要靠觀想來提升明分,這時候應該觀得清楚一些。

  可能有些會說,我初次觀想就觀不清楚。試問第一次就能觀得很清楚,第一座修法就能很圓滿的話,你豈不早就成佛了嗎?還需要一系列的修行嗎?世人爲了找到一個好工作,尚且花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努力讀書,我們現前爲了獲得永恒不變的快樂,並成爲度化叁界六趣一切衆生之怙主,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是情理之中的事嗎?若一瞬間就能圓滿的話,你是不是也太牛了?當然如惠能大師這般殊勝的根機曆史上也出現過,但幾千年的佛教傳承中,又有多少這樣根機的修行者呢?我們煩惱太過沈重的緣故,離這些高僧大德的根機可能還是遠了一些,所以修還是要踏實一些,不要懶惰。

  細致講解下去,明清形象對治的是對境的執著,而提念清淨和堅固佛慢對治的是對心的執著,其中心的執著又分爲我執和法執兩種。當然,現前還不需要講解這麼深,依據如上教授細致修學淨觀,對于見解的增上是非常重要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