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七課(叁)叁乘教法的根本
令善根轉變成無量爲清淨之發心。從發心本身的角度當中,發心分爲無記之念發心、惡念發心和善念發心。善念發心分爲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上士道菩提心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但有時候僅僅口裏說一句“願天下所有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能只是隨著詞句在飄動,對于實修追求解脫的弟子而言,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在內心對菩提心有很深刻的印象。爲了獲得這樣的體驗,應該依靠阿底峽尊者講解的修心七法或仁增晉美林巴(智悲光尊者)講解的修心五法,以前前爲因,後後爲果,如是長時間修行,培養、圓滿菩提心。
我們在修上師瑜伽導修期間,在入座前行的意要發菩提心部分,也在修行菩提心。但僅僅依靠前面走一個過程,就能生起很好的菩提心,是很不現實的。所以在止觀交修的過程中,仍需要以剖析調伏妄念修四無量心、菩提心。
當然,與母親有關的一切善行,都稱之爲菩提心。那麼修禅定和菩提心是否有關聯呢?細致觀待,很多修行者在修禅定以及從事其他善法的過程中,慈悲心越來越增長。比如,往昔慈悲心需要緣一個受苦的衆生才能生起,但現前無意當中也能生起。這充分說明煩惱消盡、功德增長。所謂的功德,本身就是菩提心。甚至很多修學禅定的弟子,在修行禅定的同時,能做到明空不二。其中“明”指的就是慈悲心,所以也叫做悲空無二,樂空無二。這些都是站在不同角度對見解的诠釋。當無緣慈悲心生起時,充分說明禅定本身就是菩提心。所以無論我們在觀還是在止,總之我們都在修菩提心。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要記住,世間禅定在一禅當中可以安住六千個大劫、八千個大劫,但終究不能成辦解脫的最大障礙,就是不具備菩提心。作爲出世間修行者,無論我們修學什麼善法,都不能離開叁乘教法之根本——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當離開這叁個根本的時候,無論你自認爲修行的法有多高,止息妄念的時間有多長,最終不會成辦解脫。因爲解脫不是僅僅止息妄念那麼簡單,而要具備一切功德。我們天天講解功德增長的標准在于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的增長,原因就在此上。若這叁方面的功德沒有增上,即便聲稱所修的法是普賢王如來親自賜予的,對解脫也沒有絲毫之利益。
我們所成辦的是心的本性,也是我們本具有的境界。這個境界的特點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分爲有緣叁種功德(需要起心動念)和無緣叁種功德。誠如華智仁波切所說:“輪回雖爲所棄法,然初不依輪回法,不能趨入涅槃道,初識輪回性尤要。”對于次第根機而言,修行首先必須從起心動念開始。所謂的起心動念,當然有修行的竅門,並非跟隨貪嗔癡煩惱飄動。由于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是本具有的功德,所以我們在平常的修行中要時時銘記這一點,若不具有這叁種功德,即便呈現多麼殊勝的現象,比如看見圓空光、金剛鏈等,沒有絲毫之利益。我們將顯現分爲兩種,業風飄動之相和覺性妙力之相。從相的角度來說,兩者沒有絲毫之差異,但是在成辦解脫之上卻大有不同。比如業風飄動之相,即便呈現的是文武壇城,對成辦解脫沒有絲毫之利益。
如今世上很多人以神通神變作爲功德大小的評判標准,認爲誰的神通神變大,誰的教法就殊勝,但這已完全失去了佛法真正的本意。我們信仰佛教的真實目的,難道就是爲了看到一個不同的形象嗎?當然不是這樣的。我們信仰佛教的目的,是爲了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更加幸福。成辦這叁種條件的唯一根本,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我希望每一個修行者都能摒棄一切不切實際的虛幻妄想,站在真正佛法的角度當中去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