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神通。這些神通,就會變成修行的障礙。
曾有一群人在藏地的某個地方閉關修行,其中有個人就莫名其妙地産生了一種特異功能。他的眼睛可以看到七八公裏乃至十幾公裏以外的東西,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什麼人到閉關處來了,哪些人給閉關者供齋來了,他們穿著什麼樣的衣服,口袋裏裝著什麼東西等等。因爲有了這個神通,他的心就再也靜不下來了,所以影響了修行。
當他將此情況告訴上師以後,上師趁他不備,猛然間把自己的念珠挂在了他的脖子上。兩叁天以後,這個人的神通就沒有了。這種神通,就不是通過禅定産生的,而是被鬼神加持的。鬼神爲什麼要這樣加持?這就是所謂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行人在修行的時候,一定會有障礙出現。有了神通,就會産生傲慢心,認爲自己了不起。如果沒有上師在身邊時時提攜,就意識不到自己的過失。長此以往,修行就會受影響。這樣的神通,就是修行的障礙與惡魔。
甚至,神通還會成爲墮落的幫凶。譬如,如果提婆達多沒有神通,就不會造兩個五無間罪。所以,神通既可以弘法利生,也可以造作惡業。但在四禅基礎上修出來的神通,是不會去做壞事的。因爲修到四禅的人,已經控製了貪欲心,控製了欲界的煩惱,所以不會利用神通來做壞事。被鬼神加持而産生的神通,就說不清楚了。所以,對真實的神通,我們既不追求、羨豔,也不打擊、拒絕。當然,被鬼神加持的神通,就要嚴加防備了。
第四禅的狀態,比一禅、二禅、叁禅細微,又比無色界的八定粗大,加之也有意識的活動,所以在四禅的基礎上,可以修很多禅定:可以修他心通,也可以預知未來、回憶前世。大乘佛教的見道,就是在第四禅的基礎上證悟的。
在四禅上面,即是無色界的禅定。無色界的禅定當中,不會有任何神通,因爲它太細微了,基本上沒有意識的波動,所以在此上面也不能證悟。
就像大乘有見道一樣,小乘也有見道。多數小乘行人的見道,是在第一禅到第四禅的基礎上證悟的。另外,盡管在欲界一境心上面也可以證悟,但這種證悟不會有神通。從證悟的角度,斷除煩惱的角度而言,欲界一境心上證悟的阿羅漢和其他的阿羅漢完全一樣,但卻跟普通人一樣沒有神通。比如,有些阿羅漢會在森林當中迷路,有些阿羅漢托缽化緣的時候,會不小心踩到毒蛇,這些情況,都是禅定功夫不到家的表現。
但大乘佛法的佛菩薩,卻沒有這樣的分別。佛陀具備所有的功德,不可能分成沒有神通的佛和有神通的佛。
八、禅定與證悟
當然,要達到第四禅,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主要取決于自己的功夫。但即使沒有修到四禅也沒問題,大乘佛法從不會講沒有修到四禅就不能證悟。即使野蠻粗暴的欲界衆生,也能夠證悟。大圓滿、大手印等密宗修法,就更沒有太多對禅定的要求,如果其他條件具備,根基比較成熟,即使沒有禅定基礎,也可以證悟。若能證悟,之後就修寂止和勝觀結合的止觀雙運,這樣就成爲非常完整的解脫道了。
在欲界一境心階段,每當靜下來的時候,會感覺整個人的身體完全消失在空中,根本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並能在七天中保持這樣的境界,不起任何念頭。從無念的境界中出來的時候,會感覺仿佛整個人是從無到有,突然從空中誕生的。無念的狀態和禅宗的不可思、不可言,大圓滿的很多名詞所描述的狀態非常接近。所以有的人僅僅停留于此,就以爲自己開悟了。
其實,無色界的天人一直都在這種狀態當中,不是七天、一年、兩年,而是幾百萬年、幾千萬年,但仍然沒有證悟,最後還是會墮落,甚至有可能會墮落到地獄、旁生道,所以,四禅八定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境界,甚至有可能與解脫沒有一點點關系。
從大圓滿的角度來講,四禅八定和證悟,阿賴耶識和法身,意識與智慧之間雖然相似,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差別。大圓滿的上師們,會根據弟子的描述,予以相應的指點。
打個比方,有個老師帶著一群孩子去參觀動物園。到了大門口,老師告訴學生,你們自己去看,我在門口等著。你們每個人回來以後,都給我講講自己看到了什麼。孩子們回來彙報以後,老師就能根據他們的描述,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看到了老虎、獅子等等。修大圓滿也是如此,在上師教了修行方法以後,就靠弟子自己去修,然後將修行的境界告知上師,上師就能知道弟子修到了什麼程度,該得到什麼樣的指點。
過去很多經驗豐富的上師還說,修行好不好,主要在于是否有正知正念。時時刻刻都要監視自己的心,一旦發現問題,首先調整。調整以後,還要對自己發誓:決不能再走神!雖然這僅僅是向自己發誓,但這也是一種自律、自我約束,也會對自己的修行有所幫助。
另外,對初學者而言,在剛開始有了修行感覺的時候,時間不要停留太長,要在最好的時候間斷,然後又去觀察,再停留,這樣就能一直保持比較好的狀態。內心的自然規律都是這樣,任何念頭和境界都不會停留很久。比如,當有人謾罵、侮辱我們的時候,我們剛開始會很生氣,但嗔恨心也會慢慢淡化消失;同時,對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是這樣,剛開始愛不釋手,然後開始趨于平淡,最後甚至會産生反感。關于這一點,心理學家也有類似的結論,只是沒有佛講的這麼透徹而已。
以上介紹的禅定修法,包括了八對治、六力、四作意、九住心、五驗相等很廣的內容。如果再略一點,則有了對禅定的信心,以及八對治當中的“勤”,就可以進入禅定。正式修禅的時候,則需要正念、正知、舍、安住,這樣一共有六個條件。更簡單的要求,是一開始,需要對禅定的信心。正式修禅的時候,則需要勤、正知、舍叁者,這樣一共有四個條件。如果再略,那就包含在兩個條件當中:第一是信心,第二是安住。最最簡單的要求,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安住!只要能安住就可以了,其它都是爲安住而立的。若能將上述內容銘刻在心,就隨時都可以修禅定了。
對利根的人講禅定,只需介紹安住;對鈍根的人講禅定,那就得講八對治,六力,四作意等等一系列的要求。自己是利根還是鈍根,不需要問別人,自己靜下來觀察自心,不超過五分鍾,就能對自己的根基了如指掌。如果一分鍾都靜不下來,更沒有證悟空性,卻妄談自己是利根。那就讓人無話可說了。當然,我們也不要因爲自己暫時可以安住一會兒,就飄飄然、欣欣然起來。有些動物冬眠的時候,可以叁四個月不吃、不喝、不思維,這也並不能代表解脫。
釋迦牟尼佛也說過:我把修行的道路、方法、理論已經和盤托出,能不能解脫,都要靠你們自己。佛再怎麼樣慈悲,都沒有辦法強製性地讓我們獲得解脫。修行需要踏踏實實的態度,我們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慢慢過濾掉那些非常糟糕的念頭,保留下最純潔的光明智慧。我們既不能對一開始的失敗悲觀失望,同時對自己也不要有過高的期望。即使上師說你是利根,也可能只是爲了鼓勵你,所以不要高興得太早。
另外,雖然證悟以後,一小時修行的效果將遠遠超過證悟前修行一年或幾個月的效果。但初步的證悟,也只是相當于到了高速路口的收費站,之後還要走很長的路,才能抵達目的地。
修行是一個長遠的問題,並不是二天叁天就可以解決的,必須要有耐心。很多人喜歡打禅七,這雖然很好,但我們不要妄想在十天半個月內,就可以修出四禅八定。六七天的訓練,也許可以讓心平靜一點,但如果只坐一個星期,馬上又回到世俗紅塵當中,或許只要兩叁天,就會從根本上毀掉之前的“戰果”。所以,恒常不懈的堅持尤爲重要。
這是麥彭仁波切傳下來的一個禅修訣竅,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大乘阿毗達摩》和小乘的《俱舍論》解釋當中,會講得這麼具體。這是真正的成就者,把佛經的意思加上自己的修行經驗,總結而成的一個非常具體的修行方法。要知道,前輩上師的竅訣非常重要。印度的很多成就者說過:“遠離上師竅訣的中觀,是中等的中觀。”爲什麼只是中等?這只是想告訴我們:離開了上師的竅訣,任何理論都沒有意義!
世間事除了生死,都是閑事!望各自珍重!
《禅定的修法(慈誠羅珠堪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