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雙運開智慧(空海法師)

  甘露集之叁

  止觀雙運開智慧

  主講人:空海

  (學員結集整理)

  

  爲什麼要止觀?

  如何修止?

  如何修觀?

  ……

  空海多次在各地開示過,

  現結集和大家分享。

  

  (2012年7月 )

  目 錄

   第一章 止觀概述

   什麼是止觀?

   腳踏實地、如實、歸零――“出世間”

   正確的“觀”指的是“如實觀”

   止觀俱修,不能偏頗。

   第二章 修止……

   “止”的作用

   靜態中,從出入息法契入“止”

   動態中,以“四念處”開發定力和明覺

   第叁章 修觀……

   何爲“觀”?

   經文解析“如實正觀”

   聞思,禅修相輔相成

   第四章 止觀雙運……

   在出入息方面,如何做到有覺、有觀?

   什麼時候要止、什麼時候要觀、怎麼樣來止觀雙運?

   第五章 答疑……

   在什麼時候進入正思惟、止觀雙運最好

  *******************************************************

     第一章 止觀概述

   什麼是止觀?

   真正的原始佛法——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帶領大家修行的時候,要開悟、見法、解脫,都是需要透過真正的“禅那”,“禅那”翻譯出它的意思、意義,就是“靜慮”,也就是“止觀”。是在身心甯靜、沈澱的情況之下,用一個很明覺、微細的心來體悟、來見法。

   心靈成長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止”——讓身心沈澱、柔軟、淨化,然後進一步是“止觀雙運”。“止觀雙運”就是要用一顆清淨、沒有汙染的心來現觀“法”。

   “法”講的就是宇宙的真理、宇宙的運行法則。

   你要開悟、要見法、要了悟生死大事,都是在“止觀雙運”的情況之下,才能夠體證到法、體悟到法,所以我們很重視後段的“止觀雙運”開智慧。

   “止觀雙運”就是用甯靜的心、清淨的心、不帶汙染的心來看、(來)如實觀宇宙的運轉法則,如實觀因緣法。這個“觀”不是用“想象”的啊!那個“觀”是代表歸零、不帶成見、如實的看。

   腳踏實地、如實、歸零——“出世間”

   要修止觀雙運的出世間定,你必須要清楚了解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出世間法”?你要清楚了解什麼是“出世間法”,就必須要有深厚的聞思基礎,要有正知、正見,你要擁有正知、正見,就必須要有善根、福德、因緣,你要擁有善根、福德、因緣,請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把人間的基本善法好好做好。不要一修行,就馬上要成佛、要證果;一修行,就馬上要開悟、要明心見性;一修行就認爲說自己很利根、要很快。那些真的都是“自我”他在貪圖快速,因爲“自我”很容易膨脹。

   我們來修行,首先要腳踏實地把基本的爲人處事做好,如果你沒有把人際關系做好,你的修行不可能真正有成。即使你認爲的“有成”也不是“出世間法”,我講的修行有成是出世間法。如果你沒有把基本的人際關系做好,你不可能走上正確的出世間的解脫道。

   “人成即佛成”,要好好地落實下來,讓我們的身心柔軟,要懂得知恩、感恩!要跟衆生廣結善緣,把人際關系處理好,你才會真的累積善根、福德、因緣,你才會聽聞到真正的解脫法。如果你世間善法的基礎不夠,就算你聽聞到解脫道、解脫法,你不是不相信,不然就是不容易契入,不容易了解到裏面真正的核心,就是會有障礙啊!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小看我們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身、口、意的行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好好地理解正確的因果觀,你希望能夠成佛、解脫自在,但不要忘了現在、當下就需要點點滴滴去播種善因,從現在開始。

   正確的“觀”指的是“如實觀”

   我講的止觀的“觀”不是一般人所謂的觀想的“觀”,不是那種。一般的觀想是用自我在想象一個情境出來。當然,那也是可以幫助修定的一個過程。但是如果你聞思不正確,不深入的話,一樣,你很難來到客觀、如實觀。

   如果沒有正知正見爲基礎,你不知道要“觀”什麼。有人就會引導你去觀一個佛像、觀一個神像,或是觀一個什麼境界,或是觀一個極樂淨土……,那些雖然也是“觀”,但是不叫作“如實觀”。那是你有欲望,你在構築你所要的一個世界,就算你認爲你觀想有成,那都只是你的“自我”所投射出來的。

   所謂的“如實觀”它不是自我的投射,他是來到用清淨的心,更嚴格的講是來到用“無我”的心,不帶任何的成見,沒有主觀意識,很如實的去看萬事萬物的實相,這個才叫作“如實觀”、“止觀雙運”。

   你要甯靜下來就是要有定力,所以要知道,我們禅修中的禅定是要讓你用來止觀雙運的,不是要在那裏練深定。深定——那也是一個體驗的過程,讓你去體驗一切都是無常變化。如果你沒有開啓智慧,你修再深的定,那都還只是世間定。你要世間定得再深,你還是一樣——那個我執、身見還是破不了的。如果沒有正確的“止觀雙運”,是沒辦法開啓智慧的。不是說禅定不好,而是“定”是爲了協助我們以一個穩定的心、清淨的心,來“如實觀”。“定”就是穩定,(然後)要進入“止觀雙運”。

   “如實觀”是要來到心甯靜下來、清清淨淨,沒有帶個人的色彩,沒有帶個人的“要”或“不要”,他就是完全很客觀。“觀”就是來到很客觀,你的心要甯靜、清淨下來之後,才沒有個人的“要”或“不要”。然後靜下來、很客觀的來觀看宇宙的真理實相。

   止觀俱修,不能偏頗。

   “尋、伺、喜、樂、一心”這是偏于專注、修止的初禅。

   “覺、觀、喜、樂、一心”這是止觀雙運的初禅。

   對開悟、開智慧、斷結、證果,最有益助的是具足“覺、觀、喜、樂、一心”能止觀雙運的初禅,或未到地定。

   初學禅定,大多偏于“專注”、“修止”,這是過程。待禅定有基礎又有聞思基礎,就能進行止觀雙運。

   若片面的排斥專注,一開始就要止觀雙運,往往只能是散亂的觀、粗淺的觀。

   若只修“專注”與“止”的禅定,不管深入到什麼定,都只是世間法的禅定,未必會開智慧。落入世間法的禅定,往往是因爲不知如何止觀雙運,或是所觀的方向錯誤。

   如果你沒有聞思基礎,沒有正確走在解脫道上,在那裏一直打坐,很容易就只是在“定力”上面下工夫。

   戒、定做基礎,有這些好的基礎,進一步再來就是要止觀雙運,一定要用你的清淨的心靈去體悟、去認清真理實相,去了解生命的實相,去了解生命的究竟皈依處,你才會真正來到安心自在。

   所以定力那是助緣,他可以幫助,但不是絕對。如果你真的要見法、要開悟,你能夠有初禅或是未到地定,這些都已經能夠讓你來止觀雙運。

   “正定”是“止觀雙運”。若單純修止,也是爲了如實體驗禅境的無常生滅,與方便對身心內外及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正觀。

     第二章 修止

   “止的作用”

   “止”就是讓身心能夠安定下來!

   最重要的是心要從心猿意馬的狀態甯靜下來。因爲一個動蕩不安的心沒辦法去如實觀的,你沒辦法看清萬事萬物,你都是用自我、用習性在推測、在想象。

   記得,如果你沒有定力,你沒有靜的這種功夫的話,你是隨順習性的這種沖動力,靜不下來,你對事情的判斷一半以上都是錯誤的,很多都是憑著你的想象、脾氣、習性在運作,在推斷。

   你醜化了別人也不知道;你汙染、扭曲了別人也都不知道;別人的意思不是這樣,然後你憑著你的直覺,憑著你的凹凸鏡去判斷、去審判別人,結果大大的誤解別人,你也不知道,你還認爲你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聽,但是你不知道你被你自己欺騙了。

   爲什麼要有“靜”,爲什麼跟大家講要“歸零”?因爲你要能夠靜得下來,在不帶成見的情況之下,你才能夠學習著去如實觀,你才能夠逐漸的看到實相。

   當你能夠靜得下來,然後很客觀的去看,這樣叫做“止觀”。這種“看”有時候是透過正思惟,有時候是透過你冷靜,很認真、很仔細的去體會、去體悟,這種看不是光用眼睛看,用心靈去感受也是!

   所以,你要止觀——靜得下來去如實觀,你才會看到實相,才會看到自己的顛倒夢想,那時候你的生命才會脫胎換骨!你才會知道什麼叫做:過去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你的慚愧心也才會真正的生起,也才會說:喔!原來真正問題的製造者是在自己。

   禅修就是讓我們的心甯靜下來,這是一個“止”的過程。“止”只是開始,下一步就是要觀。所以我們第一、二天著重在“止”的方面,讓大家的心能夠漸漸的收攝下來,讓你那動蕩不安的心能夠澄清、澄靜下來。

   這個“止”的過程,你不要疏忽了。你不要以爲:“我人平常都在打坐,這個沒有什麼啊!我要求的是一些神通、一些感應、一些禅相啦!”要知道,那都是屬于世間法的禅修、禅定。在“止”的過程中,記得!你越能夠無所求,你越容易靜下來;你越能夠放松,你越容易靜下來。

   靜態中,從出入息法契入“止”

   我們的心好似心猿意馬,到處飄東飄西,一直在錯耗我們的生命,浪費我們的生命能源,我們的心沒有跟當下的真理實相對焦。

   禅修就是要讓我們這一匹心猿意馬慢慢聚集、對焦過來,活在當下。當你真正能夠活在當下,你的智慧力就像陽光,當它有經過聚集之後,力量就會出來,如果你的心有經過禅定力,它會慢慢聚集,然後産生力量,心甯靜之後,再深度的去看,就像陽光聚集、然後去看,力道就會産生。

   所以,禅修的過程就是讓我們的心慢慢聚焦。

   聚焦的過程,就是讓我們的心慢慢縮小範圍,它的著眼點、著力點…

《止觀雙運開智慧(空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