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這時候你的我是、我能、我慢,才會真正的消失。這時候因爲你有看到實相,而且看到原來膨大得很大很大的那個“我”,原來只是地球上的一個小細菌、一個小蟲,我這個小蟲怎麼有能力去扭轉地球、讓它改變方向?所以,很狂傲的那個“我慢”就會漸漸消失,因爲你看到過去的這一種顛倒夢想,這時候你就會厭離于過去的那一種顛倒夢想。
所以這個“厭”,就是看到自己過去在抓夢幻泡影、在顛倒夢想,這時候你就會放下,放下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抓取,于是你就會厭于色,厭于受、想、行、識。
再來就是“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因爲你已經不在那裏這樣顛倒夢想了,所以你就能夠解脫自在,不會像以前這樣一直抓很多的石頭,然後背很多的石頭,背得很高興……,結果到後來才覺得好累啊!怎麼這麼累?怎麼這麼多束縛?你不知道你所抓的就是一堆石頭,最初是覺得很樂,到後來覺得很苦,于是你就會放下過去的那一種錯誤的抓取。
“厭故不樂”的“不樂”不是指心情悶悶不樂,而是你不會再喜歡過去那一種顛倒夢想的抓取。
“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
當你能夠看到這些法印、真理,真的放下了顛倒夢想,才會産生真實的智慧,也就是說,你終于了悟了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這時候因爲你的“止觀雙運”,而讓你大徹大悟,這就是佛陀所講的“覺者”——覺悟的人,就是要覺悟到真理實相。
這一經看起來好像很簡短,但是含意都很深。當你具有這樣真實的智慧,你真的大徹大悟之後,就是證到四果阿羅漢,這時候就可以體證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從對“無常”的體悟,然後再進一步去體悟到苦、非我、非我所。
聞思、禅修相輔相成
禅修就是讓大家的身、心甯靜下來,然後有距離的來看,看清“六根”的實相,也看清“六塵”的實相,這樣才會有離系的力量,才能夠漸漸做到“不住”。
所謂的“不住”,如果沒有透過禅修,保證絕對做不到,因爲你只是頭腦在理解而已,只是用口述、用口頭宣說,用嘴巴講的口頭禅而已,不可能真正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是敘述實修實證的世界,所以一定要透過實修實證,才能夠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爲我們平常的“六根”與“六塵”都習慣沖動、黏著在一起,今天就是要解析開來,阿含解脫道的聞思基礎非常重要,讓你清楚了解五蘊身心的實相——無常、緣起、無我,然後從“六界”方面解析,也從“六塵”方面解析,讓你看清“六塵”的實相是如何?而外面世間的實相又是如何?因爲衆生散亂的心看不清實相,沒有透視的眼光,因此佛陀幫我們解析,“六塵”一樣是無常刹那生滅變化,也是緣起、無我,現象界的一切都是無常、緣起、無我。
平常聞思打下一些基礎,在禅修的時候,身心慢慢的沈澱下來,來到正思惟、靜慮、禅思,很甯靜的去思考、體悟,進入“止觀”、進入直覺,也真正的喝到甘露水、體悟到真理實相,這時候你會把整個聞思與修證都結合起來,很自然對抽象的名相消化、了解,就會變成爲真正的力量,根、塵的黏著力就會漸漸分開,因爲會有離系的力量而使其不再黏著。
心與“空”相應,就是讓你的心與境界之間有一個距離,當這個距離出來,以後不管是在禅修期間,或是在曆緣對境面對滾滾紅塵的種種境界,因爲你的心是無量的、很寬大的,加上你是與“空”相應,因此當你跟境界接觸,你是有空間的來看,不會被境界吸引過去,才能夠真正來到無住、不住。
一定要有深厚的聞思基礎,加上參加過禅修,才能夠真正了解,真正可以做到。只要具足聞思基礎、然後實修,一定可以實證到,絕對不是抽象,大家慢慢去消化。因爲這是初果、二果、叁果,讓你穩定度慢慢上來,如果真正來到究竟,全然都是會“無所住”,不管是面對“六塵”,或是包括“自我”,以及對名利,更是不會抓取,真的是“無所住”。
你要能夠來到“離”的境界,不是因爲厭惡而離開,不是認爲世間就是五濁惡世,世間就是那個不好、什麼都不好,然後拼命要離開,不是那一種“離”,那是沒有正確的理解。這裏所講的“離”,是來自于你真的身心甯靜下來“止觀雙運”,當你透視了諸法實相,透視了現象界的一切,徹證“叁法印”之後,你自然的離一切諸相。如果能夠這樣,你就遠離顛倒夢想——“則名諸佛”。
當你開啓的是出世間法的這種“禅定”,那你就會慢慢來到“止觀雙運”,用定力、用明覺去見法,去開啓高等智慧,了悟宇宙的真理實相。當你了悟宇宙真理實相的時候,了解生命實相的時候,很自然的那個我慢、自我,他就會很快的淡化、消失。
所以出世間法的“定”是用來淨化、用來了悟宇宙真理實相,不是用來長養我慢。如果你修的是出世間定的話,你的身心一定是越來越柔軟,而且越來越懂得感恩,越會流露出慈悲心跟大愛的心。你的心靈世界越來越祥和,你的人際關系也會越來越好。
第四章 止觀雙運
在出入息方面,如何做到有覺、有觀?
本來我們只是看著呼吸的進出、收縮、膨脹。其實這只是一個覺性的開發,事實上,你要有觀,這個觀是在一吸一呼的當下,你就要去體會無常的法印——一吸,你的身體補充新的風界元素進去了;一呼,你的身體又排除出一些舊的風界元素了。一吸一呼你身體裏面的風界元素,它是不斷地在流動、變化;一吸一呼它都在告訴你無常法印啊!
出入息的十六個階段,是跟四念處的四個階段有連帶關系的。十六個勝行每四個階段,就是四念處的一個階段。
所以,出入息的一到四,就是四念處的“身念處”的修法;
然後五到八就是屬于“受念處”、“覺受”;
九到十二就是屬于“心念處”;
十叁到十六就是屬于“止觀雙運”、“見法”,這個是屬于“法念處”。所以這個都是有結合的。
我們本來若沒有禅修,通常就是習慣性的沖動——身也沖動,嘴巴也沖動,意根也都是沖動,身口意都在沖動。只是你沒有對比、沒有覺察,你就不知不覺、不以爲然。當你能夠來聞思修,尤其是來參加禅修,然後慢慢地放下萬緣,心逐漸地甯靜下來。再來,透過觀呼吸,讓你的心慢慢穩定下來。然後透過出入息讓我們的身心逐漸地穩定、甯靜下來。
所以,到十六勝行的第四個階段——“安息身行”就是說:這時候你身體的沖動、躁動不安已經消失了,你是很安穩、很放松的活在當下。很輕松很安穩的繼續觀呼吸。那這個安息身行,它是有“近行定”,已經逐漸有“未到地定”了,你能夠靜得下來,安定得下來。安定裏面就有定力,只是有沒有具足初禅。後面你越來越放松,然後越深入,慢慢地喜覺支、樂覺支就會逐漸地出來。
什麼時候要止、什麼時候要觀、怎麼樣來止觀雙運?
如果你的心沒有靜下來的話,那你的觀就是散亂的想、胡思亂想,這時候你體悟的深度不會深入。
如果你只是在修定,而沒有起觀、去觀、去正思惟、深入思維的話,那你的定又容易落入在世間定裏邊。所以我們是需要有聞思基礎,然後又利用禅修開發定力。然後應用甯靜的心來止觀雙運,在甯靜的情況之下,用清淨的心靈品質去體悟,去見法,放下過去的那些觀念、知見、成見,然後去體悟,這樣的話,你就容易開啓智慧。
所以,如果你聞思而沒有修定,你的聞思都只是裝填一些觀念知見而已;如果你只是修定而沒有聞思,那很容易只是在世間法的定裏面。事實上,我們帶禅修的時候,如果從十六勝行的第一步到十六階依次逐步講解,這是爲了讓大家了解整個的全程。你平常在練的時候,不一定整個都要從頭到尾呀,你可以讓心甯靜下來之後,然後來到某個階段,就開始去體悟。你也可以用心靈去體悟,去感受無常法流。
如果你感受不到,那你才起下思惟,才去靜慮、去把那些法義找出來、叫出來,然後去體會,去體悟。所以事實上,正思惟並不會幹擾定力,因爲你的修定不是爲了修定而修定啦,修定是爲了心甯靜之後,去見法,去體悟,所以不會起沖突。只是你在心如果還沒有靜下來的時候,不要去胡思亂想,禅修的時候就是先讓心甯靜下來。
如果你覺得我現在心還很散亂,不適合去思惟,那你就繼續觀呼吸,或是做靜坐中的動中禅,或是經行。如果你覺得我的心現在已經甯靜下來,想要進一步來體悟法義,這時候可以由止起觀。
打坐的時候,到後面止觀雙運,這時候就是要逐漸去開發我們這個反觀覺察的能力,包括見法的能力,後面的“法念處”就會有,但是我們強調的就是:要學到活生生的法,包括說爲什麼我們要練習“經行”?爲什麼要練習“動中禅”?那個都是要讓大家學到在日常生活中,你也隨時都能夠有“明覺”。
你有參加過禅修之後,就好像說你有來參加訓練,這個訓練它會增強你的各方面的能力——反觀的能力、明覺度的開發。明覺度開發,你反觀能力就會比較強。那要應用這些“明覺”帶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曆緣對境之中。
修行,不光是打坐啊,不光是坐在那裏看“覺受”;這是一個階段而已啊,你要學到:我出了禅堂處處一樣都是在開發“明覺”;我做什麼工作都是在開發“明覺”。你有開發“明覺”,這時候,當我們在曆緣對境的時候,有什麼沖突,或是我們心量狹窄,或是我們有起貪,有起嗔,以前我們看不到,那現在因爲有在開發“明覺”了,哦:當我曆緣對境,“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有起貪,馬上你就可以覺察得到,一樣,當下就是止觀雙運。你有看到當下“六根”跟“六塵”接觸起“貪”,這就是“四念處”裏面的“法念處”,這樣知道嗎?所以“止觀”方面不止是在禅修期間,更重要的是要學到活的,在曆緣對境中,要能夠運用、要能夠看。
所以以後你們就會慢慢體會到,真正的修行是在曆緣對境中的修行。跟大家分享一下,現在大家來聽經、聞法之後來禅修,這些都是初步的結緣。如果你要繼續再上來的話,最好你要再繼續深入聞思,而且禅修,要最好能夠再專修一段期間。
或是有因緣承擔法務工作,在承擔法務工作的過程,有更多時間在跟同修們生活在一起,那這時候我們很多的習氣、毛病就會流露出來。
就好像說,我們在臺灣解脫道學苑,這些承擔法務工作的學員呢,因爲他們也發心在承擔。在承擔的過程,很多的毛病、習氣就會一一的浮現出來,這時候針對這方面來跟你講,你才能夠真正看到深層的問題。那個都是在曆緣對境它才會呈現出來。這個沒有曆緣對境的曆練、呈現的話,你打坐再久,你都看不到的,你閉關再久你都看不到的。
所以深層的那些結縛、習氣、毛病,都是在曆緣對境的時候,他才會呈現出來。只是呈現出來的時候,通常如果我跟你說這裏邊有問題,如果你身心不夠柔軟的時候,通常你是不以爲然的,你會起煩惱,你會認爲師父誤解我,不了解我,所以會有很多的不滿,覺得師父也不了解我,他不是明眼人,算了我到其它地方去。像我這麼發心的人,別人都是求之不得、都是捧我。來這裏你還要講我種種問題,這些我根本不以爲然哪,錯都是在別人,明明那麼明顯是別人錯啊,師父怎麼講我有問題?所以你會找很多的理由,然後讓自己回避開,逃避開。
所以說你修行真正要面對那個“自我”是要有大丈夫氣魄。這樣知道嗎?我通常都會先鼓勵大家:你要成長上來、成長上來啊。然後慢慢有的學員就會跟我講:師父,我已經准備好了,你放馬過來!呵呵,當我一講,有時候很快就會翻臉。“放馬過來”,好啊,我一出掌,你就都死掉。
通常是這樣,你們如果真的有道心、有道骨,我才有辦法協助你對深層的問題進行反觀、照見、突破。如果你的柔軟心不夠、道心不夠,那通常就會說:好了,繼續再結善緣啦。
第五章 答疑
在什麼時候進入正思惟、止觀雙運最好?
(20110513福鼎)
未到地定也可以正思惟,初禅也可以正思惟。那進入二禅叁禅之後,通常因爲你的心是清明,但是你的思維運作,會漸漸比較緩和、慢下來。所以如果你入越深的定,你要正思惟就比較不容易。所以初禅是尋、伺、喜、樂、一心。如果你最初修定的時候,把這個尋伺用來正思惟的話,那它就變成爲止觀雙運。
所以最有益于、最有利于止觀雙運的事實上是初禅。你如果沒有相當的穩定性的話,你的心是散亂的,你不容易好好地去體悟,那如果你又比較喜歡入深定的話,因爲心的那個領悟體悟思惟,會比較遲鈍一些。有時候是有利有弊。但是當你能夠有進入深定這樣的基礎,然後你又能夠退到初禅這樣的話,因爲你有深定的基礎,然後也能夠幫助你在初禅的時候穩定。那這樣你再正思惟也是有幫助的。所以大家如果要用止觀雙運的話,是在未到地定還有初禅,通常是在這個階段,它的止觀雙運的效果是會比較明顯、比較理想。
如果一個人他總是喜歡深定,或是有的人他強調滅盡定,那進入滅盡定的話,沒辦法思惟。如果你的觀念知見不正確的話,不管你定再久,很容易形成冷水泡石頭。我不是反對定哦,定有它的幫助,有它的作用。而是說如果你真的要開智慧,要應用這些定力,來止觀雙運、來正思惟。
如果要算正式進入初禅,就要具足“初禅五支”的五個條件。如果這五個條件沒有具足,就叫做“未到地定”。條件尚未具足,但是已經有碰到,是有些禅定,但還不算正式進入初禅,因爲五個條件還不具足,所以叫做“未到地定”。
至于“刹那定”,只是心的一個暫時甯靜下來而已,都還很不穩,偶爾靜一下,然後沒多久,那只牛又跑走了,叫做“刹那定”。
在“未到地定”的時候,是可以做止觀。
但是有一分的定力、穩定性,就有一分的觀察的深度。
在“未到地定”一樣可以止觀,但是最理想的觀是初禅的觀。
初禅的“止觀雙運”,要能夠“一心”,整個“初禅五支”的五個條件都要有。所以,最理想是“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禅,這樣“止觀雙運”可以開智慧。
《止觀雙運開智慧(空海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