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这时候你的我是、我能、我慢,才会真正的消失。这时候因为你有看到实相,而且看到原来膨大得很大很大的那个“我”,原来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小细菌、一个小虫,我这个小虫怎么有能力去扭转地球、让它改变方向?所以,很狂傲的那个“我慢”就会渐渐消失,因为你看到过去的这一种颠倒梦想,这时候你就会厌离于过去的那一种颠倒梦想。
所以这个“厌”,就是看到自己过去在抓梦幻泡影、在颠倒梦想,这时候你就会放下,放下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抓取,于是你就会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
再来就是“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因为你已经不在那里这样颠倒梦想了,所以你就能够解脱自在,不会像以前这样一直抓很多的石头,然后背很多的石头,背得很高兴……,结果到后来才觉得好累啊!怎么这么累?怎么这么多束缚?你不知道你所抓的就是一堆石头,最初是觉得很乐,到后来觉得很苦,于是你就会放下过去的那一种错误的抓取。
“厌故不乐”的“不乐”不是指心情闷闷不乐,而是你不会再喜欢过去那一种颠倒梦想的抓取。
“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
当你能够看到这些法印、真理,真的放下了颠倒梦想,才会产生真实的智慧,也就是说,你终于了悟了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这时候因为你的“止观双运”,而让你大彻大悟,这就是佛陀所讲的“觉者”——觉悟的人,就是要觉悟到真理实相。
这一经看起来好像很简短,但是含意都很深。当你具有这样真实的智慧,你真的大彻大悟之后,就是证到四果阿罗汉,这时候就可以体证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从对“无常”的体悟,然后再进一步去体悟到苦、非我、非我所。
闻思、禅修相辅相成
禅修就是让大家的身、心宁静下来,然后有距离的来看,看清“六根”的实相,也看清“六尘”的实相,这样才会有离系的力量,才能够渐渐做到“不住”。
所谓的“不住”,如果没有透过禅修,保证绝对做不到,因为你只是头脑在理解而已,只是用口述、用口头宣说,用嘴巴讲的口头禅而已,不可能真正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是叙述实修实证的世界,所以一定要透过实修实证,才能够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我们平常的“六根”与“六尘”都习惯冲动、黏着在一起,今天就是要解析开来,阿含解脱道的闻思基础非常重要,让你清楚了解五蕴身心的实相——无常、缘起、无我,然后从“六界”方面解析,也从“六尘”方面解析,让你看清“六尘”的实相是如何?而外面世间的实相又是如何?因为众生散乱的心看不清实相,没有透视的眼光,因此佛陀帮我们解析,“六尘”一样是无常刹那生灭变化,也是缘起、无我,现象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缘起、无我。
平常闻思打下一些基础,在禅修的时候,身心慢慢的沉淀下来,来到正思惟、静虑、禅思,很宁静的去思考、体悟,进入“止观”、进入直觉,也真正的喝到甘露水、体悟到真理实相,这时候你会把整个闻思与修证都结合起来,很自然对抽象的名相消化、了解,就会变成为真正的力量,根、尘的黏着力就会渐渐分开,因为会有离系的力量而使其不再黏着。
心与“空”相应,就是让你的心与境界之间有一个距离,当这个距离出来,以后不管是在禅修期间,或是在历缘对境面对滚滚红尘的种种境界,因为你的心是无量的、很宽大的,加上你是与“空”相应,因此当你跟境界接触,你是有空间的来看,不会被境界吸引过去,才能够真正来到无住、不住。
一定要有深厚的闻思基础,加上参加过禅修,才能够真正了解,真正可以做到。只要具足闻思基础、然后实修,一定可以实证到,绝对不是抽象,大家慢慢去消化。因为这是初果、二果、三果,让你稳定度慢慢上来,如果真正来到究竟,全然都是会“无所住”,不管是面对“六尘”,或是包括“自我”,以及对名利,更是不会抓取,真的是“无所住”。
你要能够来到“离”的境界,不是因为厌恶而离开,不是认为世间就是五浊恶世,世间就是那个不好、什么都不好,然后拼命要离开,不是那一种“离”,那是没有正确的理解。这里所讲的“离”,是来自于你真的身心宁静下来“止观双运”,当你透视了诸法实相,透视了现象界的一切,彻证“三法印”之后,你自然的离一切诸相。如果能够这样,你就远离颠倒梦想——“则名诸佛”。
当你开启的是出世间法的这种“禅定”,那你就会慢慢来到“止观双运”,用定力、用明觉去见法,去开启高等智慧,了悟宇宙的真理实相。当你了悟宇宙真理实相的时候,了解生命实相的时候,很自然的那个我慢、自我,他就会很快的淡化、消失。
所以出世间法的“定”是用来净化、用来了悟宇宙真理实相,不是用来长养我慢。如果你修的是出世间定的话,你的身心一定是越来越柔软,而且越来越懂得感恩,越会流露出慈悲心跟大爱的心。你的心灵世界越来越祥和,你的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第四章 止观双运
在出入息方面,如何做到有觉、有观?
本来我们只是看着呼吸的进出、收缩、膨胀。其实这只是一个觉性的开发,事实上,你要有观,这个观是在一吸一呼的当下,你就要去体会无常的法印——一吸,你的身体补充新的风界元素进去了;一呼,你的身体又排除出一些旧的风界元素了。一吸一呼你身体里面的风界元素,它是不断地在流动、变化;一吸一呼它都在告诉你无常法印啊!
出入息的十六个阶段,是跟四念处的四个阶段有连带关系的。十六个胜行每四个阶段,就是四念处的一个阶段。
所以,出入息的一到四,就是四念处的“身念处”的修法;
然后五到八就是属于“受念处”、“觉受”;
九到十二就是属于“心念处”;
十三到十六就是属于“止观双运”、“见法”,这个是属于“法念处”。所以这个都是有结合的。
我们本来若没有禅修,通常就是习惯性的冲动——身也冲动,嘴巴也冲动,意根也都是冲动,身口意都在冲动。只是你没有对比、没有觉察,你就不知不觉、不以为然。当你能够来闻思修,尤其是来参加禅修,然后慢慢地放下万缘,心逐渐地宁静下来。再来,透过观呼吸,让你的心慢慢稳定下来。然后透过出入息让我们的身心逐渐地稳定、宁静下来。
所以,到十六胜行的第四个阶段——“安息身行”就是说:这时候你身体的冲动、躁动不安已经消失了,你是很安稳、很放松的活在当下。很轻松很安稳的继续观呼吸。那这个安息身行,它是有“近行定”,已经逐渐有“未到地定”了,你能够静得下来,安定得下来。安定里面就有定力,只是有没有具足初禅。后面你越来越放松,然后越深入,慢慢地喜觉支、乐觉支就会逐渐地出来。
什么时候要止、什么时候要观、怎么样来止观双运?
如果你的心没有静下来的话,那你的观就是散乱的想、胡思乱想,这时候你体悟的深度不会深入。
如果你只是在修定,而没有起观、去观、去正思惟、深入思维的话,那你的定又容易落入在世间定里边。所以我们是需要有闻思基础,然后又利用禅修开发定力。然后应用宁静的心来止观双运,在宁静的情况之下,用清净的心灵品质去体悟,去见法,放下过去的那些观念、知见、成见,然后去体悟,这样的话,你就容易开启智慧。
所以,如果你闻思而没有修定,你的闻思都只是装填一些观念知见而已;如果你只是修定而没有闻思,那很容易只是在世间法的定里面。事实上,我们带禅修的时候,如果从十六胜行的第一步到十六阶依次逐步讲解,这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整个的全程。你平常在练的时候,不一定整个都要从头到尾呀,你可以让心宁静下来之后,然后来到某个阶段,就开始去体悟。你也可以用心灵去体悟,去感受无常法流。
如果你感受不到,那你才起下思惟,才去静虑、去把那些法义找出来、叫出来,然后去体会,去体悟。所以事实上,正思惟并不会干扰定力,因为你的修定不是为了修定而修定啦,修定是为了心宁静之后,去见法,去体悟,所以不会起冲突。只是你在心如果还没有静下来的时候,不要去胡思乱想,禅修的时候就是先让心宁静下来。
如果你觉得我现在心还很散乱,不适合去思惟,那你就继续观呼吸,或是做静坐中的动中禅,或是经行。如果你觉得我的心现在已经宁静下来,想要进一步来体悟法义,这时候可以由止起观。
打坐的时候,到后面止观双运,这时候就是要逐渐去开发我们这个反观觉察的能力,包括见法的能力,后面的“法念处”就会有,但是我们强调的就是:要学到活生生的法,包括说为什么我们要练习“经行”?为什么要练习“动中禅”?那个都是要让大家学到在日常生活中,你也随时都能够有“明觉”。
你有参加过禅修之后,就好像说你有来参加训练,这个训练它会增强你的各方面的能力——反观的能力、明觉度的开发。明觉度开发,你反观能力就会比较强。那要应用这些“明觉”带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历缘对境之中。
修行,不光是打坐啊,不光是坐在那里看“觉受”;这是一个阶段而已啊,你要学到:我出了禅堂处处一样都是在开发“明觉”;我做什么工作都是在开发“明觉”。你有开发“明觉”,这时候,当我们在历缘对境的时候,有什么冲突,或是我们心量狭窄,或是我们有起贪,有起嗔,以前我们看不到,那现在因为有在开发“明觉”了,哦:当我历缘对境,“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有起贪,马上你就可以觉察得到,一样,当下就是止观双运。你有看到当下“六根”跟“六尘”接触起“贪”,这就是“四念处”里面的“法念处”,这样知道吗?所以“止观”方面不止是在禅修期间,更重要的是要学到活的,在历缘对境中,要能够运用、要能够看。
所以以后你们就会慢慢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在历缘对境中的修行。跟大家分享一下,现在大家来听经、闻法之后来禅修,这些都是初步的结缘。如果你要继续再上来的话,最好你要再继续深入闻思,而且禅修,要最好能够再专修一段期间。
或是有因缘承担法务工作,在承担法务工作的过程,有更多时间在跟同修们生活在一起,那这时候我们很多的习气、毛病就会流露出来。
就好像说,我们在台湾解脱道学苑,这些承担法务工作的学员呢,因为他们也发心在承担。在承担的过程,很多的毛病、习气就会一一的浮现出来,这时候针对这方面来跟你讲,你才能够真正看到深层的问题。那个都是在历缘对境它才会呈现出来。这个没有历缘对境的历练、呈现的话,你打坐再久,你都看不到的,你闭关再久你都看不到的。
所以深层的那些结缚、习气、毛病,都是在历缘对境的时候,他才会呈现出来。只是呈现出来的时候,通常如果我跟你说这里边有问题,如果你身心不够柔软的时候,通常你是不以为然的,你会起烦恼,你会认为师父误解我,不了解我,所以会有很多的不满,觉得师父也不了解我,他不是明眼人,算了我到其它地方去。像我这么发心的人,别人都是求之不得、都是捧我。来这里你还要讲我种种问题,这些我根本不以为然哪,错都是在别人,明明那么明显是别人错啊,师父怎么讲我有问题?所以你会找很多的理由,然后让自己回避开,逃避开。
所以说你修行真正要面对那个“自我”是要有大丈夫气魄。这样知道吗?我通常都会先鼓励大家:你要成长上来、成长上来啊。然后慢慢有的学员就会跟我讲:师父,我已经准备好了,你放马过来!呵呵,当我一讲,有时候很快就会翻脸。“放马过来”,好啊,我一出掌,你就都死掉。
通常是这样,你们如果真的有道心、有道骨,我才有办法协助你对深层的问题进行反观、照见、突破。如果你的柔软心不够、道心不够,那通常就会说:好了,继续再结善缘啦。
第五章 答疑
在什么时候进入正思惟、止观双运最好?
(20110513福鼎)
未到地定也可以正思惟,初禅也可以正思惟。那进入二禅三禅之后,通常因为你的心是清明,但是你的思维运作,会渐渐比较缓和、慢下来。所以如果你入越深的定,你要正思惟就比较不容易。所以初禅是寻、伺、喜、乐、一心。如果你最初修定的时候,把这个寻伺用来正思惟的话,那它就变成为止观双运。
所以最有益于、最有利于止观双运的事实上是初禅。你如果没有相当的稳定性的话,你的心是散乱的,你不容易好好地去体悟,那如果你又比较喜欢入深定的话,因为心的那个领悟体悟思惟,会比较迟钝一些。有时候是有利有弊。但是当你能够有进入深定这样的基础,然后你又能够退到初禅这样的话,因为你有深定的基础,然后也能够帮助你在初禅的时候稳定。那这样你再正思惟也是有帮助的。所以大家如果要用止观双运的话,是在未到地定还有初禅,通常是在这个阶段,它的止观双运的效果是会比较明显、比较理想。
如果一个人他总是喜欢深定,或是有的人他强调灭尽定,那进入灭尽定的话,没办法思惟。如果你的观念知见不正确的话,不管你定再久,很容易形成冷水泡石头。我不是反对定哦,定有它的帮助,有它的作用。而是说如果你真的要开智慧,要应用这些定力,来止观双运、来正思惟。
如果要算正式进入初禅,就要具足“初禅五支”的五个条件。如果这五个条件没有具足,就叫做“未到地定”。条件尚未具足,但是已经有碰到,是有些禅定,但还不算正式进入初禅,因为五个条件还不具足,所以叫做“未到地定”。
至于“刹那定”,只是心的一个暂时宁静下来而已,都还很不稳,偶尔静一下,然后没多久,那只牛又跑走了,叫做“刹那定”。
在“未到地定”的时候,是可以做止观。
但是有一分的定力、稳定性,就有一分的观察的深度。
在“未到地定”一样可以止观,但是最理想的观是初禅的观。
初禅的“止观双运”,要能够“一心”,整个“初禅五支”的五个条件都要有。所以,最理想是“觉、观、喜、乐、一心”的初禅,这样“止观双运”可以开智慧。
《止观双运开智慧(空海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