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來很散亂,現在心慢慢的甯靜,讓它有一個“所緣”,系在一個“所緣”,聚集在一個“所緣”。
在修“止”方面,我們是用出入息法來切入。這個方法很簡便、最省力。你走到哪裏,你都可以把你的注意力收攝在出入息上面。
最初從“點”開始,我們選擇鼻頭、人中這個點,意即“十六勝行”裏面,佛陀所講的“置念面前”,把我們的念頭、覺察力在眼前,放在我們的面前,比較具體是放在鼻頭、人中,我們的覺察力就會收回來,然後在這個附近。
所以從現在開始,大家就把那個到處攀緣的心收攝回來,把它放在你的出入息上面。這個點你要放在鼻頭上也可以,要放在丹田上也可以。如果鼻頭、丹田這些你都有經曆過、都有覺察到,你要把它擴大到全身也可以。
這一、兩天你不要把心放得太開,你要把心收攝下來,先在這個五蘊身心上面,把這個點先做好。如果一開始你就放,那你後面的力道不容易出來。一開始要先收,好像箭要射出去,你必須先向後拉。我們後面幾天會到戶外禅修,那是屬于比較放的階段。但如果你沒有前面這兩天的“收”,你後面的“放”,不會有力道,所以不要輕視這兩天的收攝功夫。
收攝六根,可以讓你的覺知力慢慢的開發出來。而這個收攝功夫,如果你是放在呼吸上面,還可以讓你的覺察力能夠不斷的提升,變得很敏銳。
至于收攝的過程,大家可以用一個以前可能你們都有玩過的遊戲去理解。就像用放大鏡,或是太陽光來照射一張紙,因爲它的光是開放的,所以這樣的照射它不會讓那張紙燃燒。但如果你把陽光透過放大鏡聚焦之後,它就能夠起作用,那張紙它就會燃燒起來。同樣的道理,你這兩天好好地把心收攝下來,你就會産生定力啊!而這就是開發智慧的力量。當你有定力,你才能夠深入的去體悟、去見法,所以你不要輕視前面這個定的基礎。
在這修“定”的過程,大家要注意幾點:不管你的注意力是放在鼻頭,或是放在丹田;或是全身,你可以自由調整。重要的是不要用力,要放松。像現在有的人眉頭還是皺得緊緊的,要放開,還要濃眉深鎖。你用力的話,你就看不到法,你只是保持一個客觀的覺察,來看自自然然的呼吸。你越放松,越能看到自然呼吸的進出。要記得這個很重要的心法——放松,不要用力。
在坐姿方面也是一樣,你把它調整到不要彎腰駝背;你把它調整到坐起來很輕松、很放松。不要在姿勢上面對抗,也不用跟酸痛對抗。如果你覺得有需要調整時,你可以自由的調整,只是在調整的過程中,你的起心動念,以及你整個的調整過程,那個動作的過程,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覺。從現在開始大家就是把你的覺察力,放在你的呼吸上面。但記得!不要用力,如果你會有胸悶這種情況,那就是說明你在用力,是你的自我在幹擾它。
你只是保持一個客觀的覺察者,你是來看戲的,你不要介入,你不要去當導演。這個很重要喔!看呼吸,你只是保持客觀的覺察者。你是看戲的人,千萬不要用“自我”要去幹擾它,不要希望當導演去幹擾它,你要看的是自自然然的呼吸。越放松,它越容易呈現給你看。呼吸它本來就存在,本來就一直在生生滅滅;你的全身本來就一直在流動變化、膨脹收縮。只是你繃得緊,你沒有覺察到它而已。你現在放松,它就能夠如實的呈現出來給你看。在一吸一呼的過程中,你都要去體會,一吸一呼那都是在告訴你無常的法印。
當你在禅堂內打坐、靜坐,透過觀呼吸、出入息,這是一個“方便法”,是讓我們的心猿意馬能夠逐漸的甯靜下來、沈澱下來。
觀出入息的初步,是讓大家能夠逐漸的讓心定下來、靜下來,但是這只是初步,目的不是在修“深定”。
心若能澄靜下來,進行“止觀雙運”,則五陰、六入處、六界、叁法印、四聖谛、緣起法……都能因如實正觀而如實知見、如實體證。
熟練出入息法後,要修止、要修觀、要止觀雙運都可以。能進入止觀雙運,則容易看到諸結縛,而斷結、證果。
所以“止觀雙運”,才能開智慧,而定力(正定)要成就,來自于精進不放逸。
動態中,以“四念處“開發定力和明覺
“四念處”的修行要領就是把你的“心”跟你的身對焦,清楚明覺的活在當下,清楚的知道你現在當下正在做什麼。
走路時,就清楚的知道我正在走路;吃飯時,就清楚的知道我現在在吃飯的整個過程;穿衣服的時候,清楚的知道我現在在穿衣服的過程;洗澡的時候,清楚的知道我現在在洗澡的整個過程;跟人家講話的時候,清楚的知道我所講的每一字、每一句;聽別人講話的時候,也清楚的聽到別人所講的每一字、每一句,活在當下。
因爲一方面你會逐漸有定力,另一方面你會開啓你的明覺,而這個明覺會遍一切處,慢慢的把過去不良的習氣、習性,慢慢的把它校正、校正,培養好的習氣、習性,就能夠從過去的“無明行”轉爲“明行”。這是很重要的、活生生的活的佛法,大家掌握這個要領,你應用到一切處,你都可以是在修行、在淨化、在開發明覺。
你有明覺,你就有定力;你有明覺,你就能夠“止觀雙運”,你就能夠深度去體會,你就能夠開啓智慧。
第叁章 修觀
何爲“觀”?
“觀”是指定力、內心澄靜後有深度的看。
在禅修方式裏面有那些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的觀法,包括觀呼吸,或是觀日輪、觀名相那些啊,或是觀什麼勝境,這些都是屬于修定,還在屬于修定的一種、一個過程,那是你自我在去找一個目標、境界,來讓你把心專注在上面。所以,這個都還不是屬于正確的如實觀。
如實觀沒有自我去投射,就是一個很清靜的心沒有汙染,然後客觀的來看萬事萬物,客觀地來體會什麼叫做無常法印?什麼叫做現象界一切都在流動、生滅、變化?
這樣,你才會真正的開智慧,你才會看到真正的真理、實相。而這時候的看,因爲你沒有帶成見,才會來到如實觀。
阿含經中,常提到禅思,“禅思”就是“止”中有“觀”——很有深度的冷靜思惟、如實正觀。
經文中所講的“觀”都是有定力、有深度的看。這個“看”是用“心眼”去看、用心去求證、去體悟。若欠缺定力的看,因是散亂心,故只能看到膚淺的外相皮毛,而且容易汙染、扭曲實相。
“觀”是指你呈現出一個你想要了解的目標,你把它叫出來,然後好好的、認真的去體會,或是去找出自己痛苦不安的那些原因,跟人家沖突的那些情景,然後你靜下來好好的去反觀,我們哪裏出了問題?
觀,跟反省是不一樣的深度,一般的反省是比較淺的,“止觀”是來到比較深的層次。你要真正能夠“止觀”的話,通常都要有相當的聞思基礎,你才會正常的觀,不然的話,你這個觀也是胡思亂想,或是去投射一個影像出來,然後追逐你所要的影像。
一般人的看,是散心膚淺的看。像剛才有人提到也了解“無我”這些,爲什麼還是會有這麼多的自我、我是、我能?就是因爲我們的心還沒有甯靜下來,還沒有真正很深度的去體悟法印,而是散心膚淺的看,所以你看不到實相,或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角度。
佛陀所開示的修行法門,都是爲了讓心澄靜下來,以便對于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深度的如實觀察,如實體證而開悟而離系解脫。
記得!所有修行法門都只是爲了讓你的心澄靜下來。所以,不要迷失,不要執著在法門上面。你的禅修、打坐、經行、持咒、念經、禮佛、拜忏……種種這些都叫做方便法門,這些法門都只是讓你的心能夠甯靜下來。
靜下來之後,要能夠止觀雙運——用甯靜的心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深度的觀察,而實相就是“無常”跟“無我”這兩個法印。如果你對這兩個法印不了解,苦就産生,這就是無明。當你了悟,就是明,“明”就是指——你清楚的見到、體證到無常、無我。因爲“自我”消失,就能夠處在涅槃寂靜、解脫自在。
如果你沒有開發出空、明、覺的話,你是用意根、意念在推想、在想象,這個不叫作如實觀。所以你要來到以不帶成見、清靜的心來看,這時候你才能夠來到所謂的如實觀。
往往是你情況好的時候,你可以很客觀的看,但沒多久你又開始打妄想,或是帶著、用著個人的成見、個人的習以爲常的觀念知見在看、在論斷,你又不知道。你離開了那個空明覺、離開了那個“客觀”你都不知道。所以爲什麼說要隨時回到開發我們的明覺,然後讓我們回複到很清靜的心——不帶汙染、不帶成見。這時候是來止觀雙運,你才能夠真正如實觀,看到真正的真理實相,你才會真正開啓法眼、智慧眼。
經文解析“如實正觀”
“當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佛陀在這裏就標出什麼才叫做真正的“正觀”,不是說:我去觀想什麼佛像出來,我去觀想一個什麼日輪,觀想一個陽光,觀想什麼出來,觀到遍一切處了,我就成就了……,或是說我一直去參一個話頭,然後參到後來,我看到什麼,我體會到什麼了,我疑團爆破了……,那都只是一時的一些感受而已,一時心裏的那些疑結的突破,這樣而已!而且你所去觀的那些,只要你是用“有爲法”去觀,去創造出來的那些境、那些禅相,那還都是屬于“夢幻泡影”,都還是屬于“顛倒夢想”的世界。
佛陀所講的“真實正觀”,就是要回來體悟這些法印、真理,包括色、受、想、行、識、五陰、六入處、六界,都是如此的,所以經文接著講:“厭于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
當你了悟了實相的存在是如此,如果你還不服從大自然法則,在那裏背道而馳,就只有在那裏自討苦吃。
當你有一天,慢慢體會到這個事實、實相,你是沒辦法改變得…
《止觀雙運開智慧(空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