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公式:欲望-實力=痛苦程度。這個公式非常經典,可以想象,一個人如果自身條件有限,目標卻訂得高不可攀,非要賺到100萬、1000萬……必定會活得痛苦不堪。
說起調伏內心,就不得不涉及佛法。在佛法中,有許多調心的獨到竅訣,如果人們掌握了這些,就能撫平浮躁不安的心。
大家不要誤會,我並不是拉你們皈依佛教。信仰佛教當然很好,一個人若沒有佛法的正見,很可能無惡不作。不過,即便你不信仰佛教,佛法中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道理,比如,平等觀、慈悲觀、無常觀,等等。
有時候,看看佛法的觀點,再看看現代科學的觀點,我們不得不對佛法的智慧驚訝不已。上個世紀,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顛覆了人們對宇宙的傳統看法,在科學界引起了巨大轟動。其實,如果將佛教的“緣起性空”和“相對論”比較一下,人們更會大吃一驚:原來,佛法對這個道理早有宣說!
在世人粗大的分別心面前,佛法的智慧顯得異常深邃。《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乍聽這種說法,許多人根本無法理解:“不可能吧,我正在真實地賺錢、生活,這一切怎麼會是夢呢?”然而,只要以佛法的智慧深入觀察,最終就會明白,自己執著的一切,名聲、財産、地位、感情,確確實實都是一場夢。
有了佛法的智慧,即便不談獲得解脫,對現實生活也很有用。以諸法如夢來說,如果我們經常思維:二十年前的一切,跟二十年前的夢有什麼區別;昨天發生的一切,跟昨晚的夢有什麼區別……時間長了,就能減輕執著、消除煩惱。
我一再地贊歎佛法,也並非“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佛教不需要我來打廣告,我只是希望大家對佛教有個正面了解。當今時代,人們對佛教存在太多誤解,各種媒體經常歪曲佛教的形象,將許多莫須有的醜聞栽到佛教徒頭上。我承認,佛教徒中有好有壞、有真有假,可是相比不學佛的人,佛教徒從總體上要好得多。不信的話,你們只要看看《高僧傳》,就會知道曆史上有多少偉大的佛教修行人。
四、獲得內在幸福的方法
佛法中有許多實用的道理,這些道理不要說全部用上,哪怕能用上一個,對人們的生活也有很大利益。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紹幾個提升幸福的方法。
(一)淡化執著
佛教經常講,對任何事物,不論感情也好,財富也好,都不要太執著。越執著,就越痛苦,所以,大家要努力淡化執著,否則,即使你貴爲國家主席,或者富爲世界首富,也不一定幸福。
退一步講,假如你實在要執著,也不要爲自己執著,而應該爲衆生執著。爲什麼呢?因爲許多人的痛苦都源于對自我的執著,基本上沒有因國家、社會、衆生而痛苦過。不信的話,大家回想一下:在自己流過的眼淚中,有多少是爲自己流的?多少是爲他人流的?
(二)深觀無常
佛法認爲,一切諸法都是無常的。如果對這個道理有深刻體悟,就能從痛苦的鐐铐中解脫出來,擁有輕松快樂的心境。
日本有一個叫堤義明的企業家,在鼎盛時期,他坐擁160億美元的龐大家産。1987年和1988年,堤義明兩度雄踞《福布斯》世界富豪榜首位。松下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贊歎他:“堤義明是集創業與守業于一身的第二代,他身上有帝王的獨特素質。”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也感歎道:“既生瑜,何生亮?我的最大不幸,就是與堤義明生于同時代。”然而,世事無常,這個曾經的日本商界泰鬥,後來因涉嫌做假賬和股票內線交易而被警方逮捕。當70多歲的堤義明站在法庭上接受審訊時,恐怕誰都無法理解他內心的痛苦。
大家設身處地想想:假如自己以前是世界首富,後來淪落到锒铛入獄的境地,這該是多麼無常!其實,這樣的無常隨時都可能發生。今天,你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人人都贊歎你、擁戴你,可是一夜之間,你也許就會淪爲世上最可憐之人。
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無常還有很多:
以前北大有一個部長的兒子,讀書時,他每天有奔馳車接送,同學們都非常羨慕。畢業後,他順利地踏上仕途。然而好景不長,他的父親因故倒臺,他也隨之失去了高位,由于無法面對這種現實,最終他選擇了自殺。
另外,卡紮菲擔任利比亞總統長達42年,是阿拉伯國家執政時間最長的領導人。然而,這位阿拉伯世界的風雲人物,最終卻慘死在政敵手中。
還有,薩達姆執掌伊拉克政權24年,期間聚斂了巨額財富。據《福布斯》雜志說,他的家産有20億美元,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消息,他的資産共有100—200億美元。但到頭來,薩達姆卻被美國人送上了絞刑架,巨額財富也灰飛煙滅了。
所以,身處無常世間的我們,應該有強烈的無常感,不要總是天真地認爲:“我不是好好的嗎?不是過得快快樂樂嗎?我肯定不會遇到不幸!”人生很難說,如果對未來沒有充分准備,當意料不到的局面突然出現時,那自己就“慘”了。
(叁)培養善念
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是幸福的根本。佛經中對此有廣泛分析,我在道理上就不多說了,如果有時間,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不過,在當今的大環境下,保有一顆善心並不容易。《左傳》雲:“六鷁退飛過宋都”。意思是,六只鳥在宋國首都上方倒退著飛。爲什麼會這樣呢?原來,當時天上刮著大風,雖然鳥兒奮力振翅,還是被風吹了回去。這就是時下的社會現狀——有識之士雖然大力倡導道德,可是大衆的道德水准卻越來越下滑。看看現在的新聞,一會兒是毒奶粉事件,一會兒是地溝油真相,弄得社會大衆人心惶惶。究其根本,這些問題都是道德缺失造成的。
不過,大環境越是惡劣,我們越不能放棄對善的追求。如果忽視了這一點,也許你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原來是20層的樓,後來是40層的樓,原來坐20萬元的車,以後坐80萬元的車,可是內心的快樂卻會越來越少。
說到這裏,我有這樣一種感覺:隨著經濟發展,現在的人越來越忙碌,也越來越沒有快樂了。二十多年前,中國人物質條件一般,卻有不少休閑時間。可現在,對大多數人來說,休閑已成了一種奢侈品。尤其是大城市的人,每天一早就開始奔波,直到深夜才拖著疲倦的身軀回家,累得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一進屋就像屍體一樣倒在床上。到了第二天,又愁眉苦臉地離開家……
從這個角度來講,人生確實是苦的。佛經中對此說得很明白:“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在不懂佛法的人看來,佛教對人生的看法未免太消極了,他們會不服氣:“我過得那麼快樂,到處是燦爛的陽光,怎麼能說苦才是人生呢?”其實,這種爭辯只是未經詳察的說法,只要深入觀察,便不難發現生活的真實本質。
(四)知足少欲
從根本上講,幸福是內心的感受,因此,如果我們有了內在的滿足,就算物質條件再簡單,也會過得非常快樂。
愛因斯坦到萊頓大學執教時,對住處的要求是有牛奶、餅幹、水果,再加上一把小提琴、一張床、一張寫字臺和一把椅子。有了這些東西,他異常滿意地喊道:“人還需要什麼?”這就是智者的境界。
佛經中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在現實中,這些情況比比皆是。我們可以看到:因爲有知足心,有些人雖然身居陋室,享用粗茶淡飯,卻經常發出爽朗的笑聲;而有些人因爲不知足,雖然物質條件已經非常好了,臉上卻難得見到一笑。
五、寄語:學習佛法是每個人的必需
亞裏士多德說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四種不可缺少的因: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以一張桌子來說:它是木頭做的,這是質料因;以桌子的形式存在,這是形式因;依靠木匠而做,這叫做動力因;能起桌子的作用,這是目的因。
佛法存在于世已有數千年曆史,雖然曆經歲月的侵襲,可是佛法不但沒有被推翻,反而更加煥發出勃勃生機。在我看來,這也離不開四種因的作用:佛法的本質是慈悲、智慧和信心,是質料因;佛法以寺院、道場、出家人、經書等方式存在,是形式因;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叁轉*輪宣講的,是動力因;佛法能給一切衆生帶來安樂,是目的因。因此,佛法的存在和興盛並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所以,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太簡單了,如果認爲學佛就是剃光頭、披袈裟,躲在深山裏念阿彌陀佛,這種想法就太片面了。實際上,佛法是一種高級的教育。以我個人而言,接受佛法教育已經好多年了,但現在每天還在學習,乃至有生之年,我相信都會不斷地學下去。爲什麼有這樣的勁頭呢?就是因爲我深切地體會到:佛法太殊勝了,值得爲它付出一切。
學習真理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假如停止了學習,思想就會停滯不前。有些人經常說:“我太忙了,沒時間學習佛法。”其實這是一種借口,只要你想學,再忙也能抽出時間。魯迅就說:“哪裏有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寫作上了。”我很喜歡這句話。只要少說些廢話,少做幾件無聊的事,少看幾部增長煩惱的電影、電視劇,肯定能空出時間學習佛法。
現在的社會誘惑力特別強,如果我們沒有一種自律,很容易被卷入世間的濁流,最後無力自拔。因此,希望大家杜絕散亂,努力學習有益身心的知識,不斷提升智慧和品德。
當然,短短一個小時的講座,你們的觀念也不可能有徹底轉變,但只要自己的人生觀有點滴進步,這一個小時就有了意義;同樣,一堂講座下來,我們所處的環境也不可能完全改變,但只要自心有所淨化,按佛教的說法——“心淨則國土淨”,外面的世界就會變得美好!
《紮根于內心的財富——清華大學職業經理訓練中心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