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他快樂的八個秘訣——上海交通大學演講

  自他快樂的八個秘訣——上海交通大學演講

  『 2012年10月24日上午 』

  主持人致辭:

  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索達吉堪布,請堪布爲我們宣講“自他快樂的八個秘訣”!

  今天的講課有點特殊,我准備采用藏傳佛教的傳統講經方式,所講的內容也比較難懂,可能有些人感覺比較枯燥,不管怎麼樣,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對待。這堂課聽下來,我們應該盡量掌握這八個竅訣,並最好能用自己的智慧解釋它。

  下面,我以武則天的開經偈,作爲今天講課的開始: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一、秘訣簡介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部藏傳佛教的論典——《修心八頌》。

  在藏傳佛教的後弘期,印度佛學大師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將已趨衰落的大乘佛法重新弘揚開來。阿底峽尊者有六大弟子,其中有一位叫博朵瓦,《修心八頌》就是博朵瓦的弟子朗日塘巴造的。

  《修心八頌》問世以來,已有八百多年的曆史。在藏地的寺院、學校,甚至普通人家裏,隨處可以看到這八個偈頌。表面上,這個似乎很簡單,然而其中的甚深意義,我們可能終生都學不盡。

  記得我剛出家時,上師給我傳講了這個法,當時自己還年輕,也比較傲慢,覺得這幾個頌詞應該很好懂。可是後來,我才發現自己錯了,在之後的近30年裏,每次重溫這個法,自己都有新的收獲。

  今天,你們頭一回接觸這個法,也許個別人覺得:“這沒什麼稀奇的,我能寫出更好的頌詞。”然而事實上,這個教言非常殊勝,它是聖者的智慧結晶,根本不同于凡夫分別念拼湊的文字。所以,希望大家在學習過程中,打消輕慢之心。

  《修心八頌》宣說的,大多是聖者的行境,嚴格來講,出家人都很難做到這些要求,何況各位被世間的俗務纏身,不可能有太多時間修行佛法,所以,我並不奢望大家100%做到其中的要求。不過,即使無法完全做到,大家也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實在不行,也可以按照這些偈頌發願。在《修心八頌》中,每個偈頌開頭都是:“願我……”,這其實就是一種發願文。如果你覺得這些發願非常好,可以將它貼在顯眼的地方,經常用它提醒自己。

  《修心八頌》是真正的幸福秘笈。生而爲人,誰不想獲得幸福呢?然而,要想獲得幸福,就必須付諸實際行動,否則,光嘴上說“我要幸福”是沒用的。如果大家能按照《修心八頌》調整自心,我敢保證各位的幸福感會日益提升。

  或許有人懷疑:“這個法只有短短八個偈頌,有那麼殊勝嗎?”其實,所謂的秘訣,就是用最簡練的語言,開顯最甚深的意義,就像一把小鑰匙便可以打開大門一樣。所以,大家千萬別小看了這八個偈頌。

  在藏地,高僧大德們極爲重視《修心八頌》。我所在的喇榮五明佛學院,有近萬僧人,出家人必須背誦的叁部論典中,《修心八頌》就是其中之一,這是學院的創始人——法王晉美彭措仁波切明確要求的。

  由于時間關系,今天我不會講得太廣,只是給大家簡單介紹這些竅訣。如果在藏地講這個法,時間會長得多。我家鄉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法師,他講經說法時間特別長,有時候從下午一點講到七點半,中間沒有任何休息,不管下面的聽衆多累,老法師一直慢慢地講。不過你們放心,今天,我不會講那麼長時間。

  二、秘訣詳說

  (一)

  願我以勝如意寶,饒益他衆之意樂,

  時時刻刻倍珍愛,輪回一切諸有情。

  願我以殊勝如意寶般的饒益他衆之意樂,時時刻刻珍愛輪回中的一切有情。

  現代社會最需要的,就是愛心。大家知道,不管是什麼樣的團體,如果裏面每個人都懷著自私自利心,這種團體就不會有溫暖和安全感。因此,爲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我們應該不分國家、民族、地域,平等關愛一切衆生。

  如意寶,是古代的一種寶珠,這種寶珠極爲殊勝——無論你希求什麼,它都能滿願。同樣,珍愛所有衆生的心就像如意寶一樣,能出生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這種心進一步升華,就是大乘佛法的心髓——菩提心。

  談到珍愛衆生,不得不提到殺生。殺生是世間最惡劣的行爲,一方面這會欠下可怕的命債,一方面也是沒有愛心的表現。在世間,凡是稍微有點素質的人,都不會隨便殺生。我看過這樣一條新聞:在澳洲舉行的一次網球比賽中,一個運動員回球時,高速飛行的網球擊中了一只小鳥,小鳥當即墜地。那個運動員立即中斷了比賽,跑到小鳥落地處,跪在小鳥的屍體前,在胸前不斷地劃著十字……

  只有懂得了大乘佛法的精髓,才明白珍愛衆生之心是何等重要。大乘佛法認爲,之所以要珍愛一切衆生,是因爲一切衆生都對自己有過恩德。這個道理並不難懂,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穿的衣服、吃的飯、用的資具,哪個是無因無緣而來的?哪個不是蘊含著無數人的汗水?

  其實,只需稍加斟酌,我們便不難發現這樣一條規律:一切痛苦源于珍愛自我,一切快樂源于珍愛衆生。因此,如果我們把愛的方向從自身轉移到他人,痛苦就會越來越少,幸福也會越來越多。

  如果有些人頑固地執著:“憑什麼我要愛一切人?他們又不是我的同胞、家人!”這就是智慧不成熟的表現。事實上,暫且不談佛教的觀點,即便站在科學的角度,我們也應該愛一切人。現代科學發現,不論哪個種族的人,99%的DNA結構都是相同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平等愛一切人,不應該和別人産生隔閡,更不應該和別人發生沖突。

  (二)

  願我交往何人時,視己較衆皆卑下,

  誠心誠意又真摯,尊重他人獻愛心。

  願我交往任何人時,將自己看得比對方低下,誠心誠意尊重對方,將愛心奉獻給對方。

  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基本素養。《禮記》雲:“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然而,現在許多人非常傲慢,一點都不懂得尊重他人。尤其是某些成功人士,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裏,不管走路還是說話,始終是一副目中無人的樣子。還有些“官二代”、“富二代”,自打從娘胎生下來,就在鮮花和掌聲中度過,自恃家中有錢有勢,對別人總是不屑一顧。這樣非常不好,人應該時刻保持謙卑的心態,如果因爲在財富、智慧方面有過人之處而傲慢自大,這就是大乘佛法所呵責之處。

  聽我這樣一講,個別人或許想不通:“我明明是領導,爲什麼非要在別人面前顯得卑下?”其實,所謂的謙虛、卑下,不是要你舍棄領導的身份,而是要求內心保持謙卑。

  因爲缺少謙卑,內心就有傲慢一大堆,許多人做什麼事情都不成功。現在有些人學曆特別高——碩士、博士、博士後,聽起來很不錯,可是因爲缺乏對別人的尊重心,打起交道來就是另一種感覺了。

  所以,在學校裏不光要學知識,也要學如何做人。所謂的做人,也不是表面形式。現在有些素質教育只教人怎樣微笑、鞠躬、走路,不教如何尊重別人,這不算真正的素質教育。

  我始終認爲,像尊重他人、自甘卑下這樣的善心,在大乘佛法中才有圓滿宣說。大乘處處強調善心,在大乘提倡的善心中,最根本的是大悲心、大慈心和菩提心。所謂大悲心,是將一切衆生從痛苦中救拔出來的善心。所謂大慈心,是願一切衆生獲得快樂的善心。所謂菩提心,是在大慈心和大悲心的前提下,希望衆生獲得佛果的善心。佛教的曆史上,無數高僧大德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演繹了大乘行者的光輝形象,由于內心具有圓滿的善心,所以在接觸衆生的過程中,他們隨時隨地散發出慈悲的光芒。

  學習這個頌詞後,大家要想到:今後無論面對任何人,自己都不應該傲慢。其實,身爲輪回中的凡夫,即便有一些暫時的圓滿,也沒什麼可傲慢的。以有錢來說,這根本不值得傲慢:一方面有錢不等于功德,另一方面錢是無常的,今天你腰纏萬貫,也許一夜之間就會淪爲窮光蛋。前幾天有人在網上爆料,說廣州某貪官有22套房産。消息一傳開,該官員立即被免職,他的資産也馬上被查封。

  在我接觸的人當中,有些人傲慢心特別重,對任何人都不屑一顧,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其實,這些人應該想想: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或許有那麼一天,自己會淪落到極其悲慘的境地,那個時候該如何面對現實呢?

  凡夫人往往以這樣那樣的資本而心生傲慢。龍樹菩薩曾說過,有些人以才華而傲慢,有些人以相貌而傲慢,有些人以財富而傲慢,有些人以地位而傲慢。在座各位如果有這些心態,我建議你們多看看曆史,看看那些威德超群、洪福齊天的大人物最後是什麼結局,這樣就能打消內心的傲慢。

  在這裏,我要順便提醒某些人:當你興旺發達的時候,不要過于陶醉,以至于忘了體貼、關愛身邊的人。有一個官員對我說:“雖然工作非常忙,但每周日上午我都會陪陪家人。因爲我想,如果只顧著工作,一點都不管家人,自己以後肯定會後悔。所以我規定:不管再怎麼忙,在一個星期中,必須給家人留半天時間。”我認爲這種做法挺好,值得許多人學習。

  相比世間層面,佛教對體貼、關愛他人有更高要求。大家要努力實踐這種精神,不要認爲佛教的要求太高了,自己根本做不到。即使我們做不到100%,做到20%、10%,甚至5%,也是可以的,不能因爲做不到最好,就徹底不做了。像米拉日巴、印光大師等大德的境界,我們不要說一輩子,一百輩子也不一定做得到,但只要自己不斷努力,也可以逐漸接近他們的境界。

  (叁)

  願我恒常觀自心,煩惱妄念初生時,

  毀壞自己他衆故,立即強行而斷除。

  願我恒時觀察自心,當煩惱和妄念剛生起時,就認識到這些非理作意會毀壞自他,立即強行斷除它們。

  末法時代,衆生的煩惱極其熾盛。如《地藏經》雲:“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當生起煩惱時,一個人會喪失慚…

《自他快樂的八個秘訣——上海交通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問佛陀情爲何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