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他快樂的八個秘訣——上海交通大學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愧心,甚至會無惡不作。對此,培根在《論貪婪》中說得非常清楚:“貪婪者爲了煮熟自己的一顆雞蛋,不惜燒掉鄰居的一座房子。”

  看看如今的社會,到處是豆腐渣工程、毒奶粉、地溝油,以至于人們連走路、吃飯、喝水都沒有了安全感。造成這種悲劇,一方面是因爲許多人不懂因果,一方面就是因爲貪婪等煩惱熾盛。

  在煩惱的驅使下,還會爆發個人、家庭、民族乃至國家間的大大小小戰爭。昨天在上海街頭,我看到兩個小販爲蠅頭小利而打仗,雖然他們打得不厲害,只是用蘋果互相砸,但也算一場小戰了。

  要摧毀煩惱,最好的辦法是培養利他心。如果我們經常想著別人的苦樂,經常關心別人,自相續中的煩惱很快會滅盡,當煩惱滅盡後,痛苦也就不複存在了。

  (四)

  願我目睹惡劣衆,造罪遭受劇苦時,

  猶如值遇珍寶藏,以難得心愛惜之。

  當見到惡劣衆生因造罪業而遭受劇苦時,願我猶如遇到寶藏一樣,以難得之心珍愛他們。

  現在的社會太缺少愛了,人們都不願意管別人的事。剛才我講到兩個小販打仗,當時圍觀的人不少,可是沒有一個去勸架。這雖然不是什麼大事,然而從性質上講,和前一陣子的“小悅悅事件”是一樣的。

  當發現金礦時,勘探隊員會非常高興。大乘行者的心態則不同,遇到發財的機會時,他們不會欣喜若狂,而看到饑餓者、殘疾人、乞丐等可憐衆生時,他們會覺得非常難得,會想方設法幫助這些衆生。

  大乘的愛心是最偉大的愛。世間的愛心是這樣的,今天哪裏發生災難了,才想到去奉獻愛心,比如汶川大地震期間,許多人向災民伸出援助之手,然而災難一過,就不管他們了。站在大乘的角度,這種偶爾的愛心是遠遠不夠的,應該隨時隨地幫助可憐的衆生。

  在座各位扪心自問:“我有沒有大乘的善心?”恐怕不一定有。看見可憐衆生時,你不但不幫助,也許會想:“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活該受罪……”如果是這種心態,跟大乘的發心就相去甚遠了。

  當然,要一下子轉變串習已久的觀念,達到大乘的思想境界,也有一定的困難。不過我希望,今後大家要往這方面努力,要盡量以善心對待一切人和事,不要總是抱著負面心態。如果你經常心懷嗔恨,經常面若冰霜,經常對他人發脾氣,不要說來世的果報,即生中也不會收獲幸福。

  在培養善心時,應該從點點滴滴做起。去年,我在佛教徒中提倡“日行一善”。大家也不妨試著做一做,每天至少做一件有益于自他的善事:看見腿腳不方便的人,過去攙扶一下;別人罵自己時,盡量忍一忍;對別人産生煩惱時,馬上調整自心……長此以往,自己的心一定會逐漸賢善起來。

  (五)

  願我于諸以嫉妒,非理誹謗本人者,

  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

  對于以嫉妒心非理誹謗自己的人,願我心甘情願地取受虧損和失敗,將利益和勝利奉獻給他。

  這個偈頌加持非常大。《大圓滿前行》中有一則公案:以前,恰卡瓦格西到甲向瓦格西家,無意中看到了這個偈頌。他感覺非常稀有,便問:“這是什麼法?”甲向瓦格西說:“這是朗日塘巴尊者造的《修心八頌》。”聽到此話,恰卡瓦格西迫不及待地想求得此法。不幸的是,當時朗日塘巴尊者已經圓寂了。後來恰卡瓦想盡辦法,在夏日瓦格西前求得了《修心八頌》。依此法修持六年後,徹底斷除了對自我的愛執。

  世間有這樣的觀念:“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作爲世間人,持這些理念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站在大乘的角度,就不能有這種心態了,對于非理損害自己的人,我們更應該以慈悲忍辱心去對待。

  大乘佛法處處強調吃虧、忍辱。昔日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拾得答:“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乍一聽這個偈頌,有些人可能想:“如果幹什麼都是“虧損失敗自取受”,那還怎麼活下去啊?”這種顧慮是多余的。修行是講次第的,對凡夫人來說,可以根據自己的接受能力來行持,暫時並不需要所有的事情都吃虧。

  人和人之間的沖突,歸根結底源于對自我的愛執。在佛法中,有各種根除我執的竅訣。比如別人罵你時,你可以觀想:這些聲音就像空谷回聲一樣,對自己無利無害,很快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善于運用這些竅訣,許多煩惱就無從生起了。

  其實,這個偈頌不僅是修心的竅訣,也是爲人處事的良方。當遇到他人的謾罵或者誹謗時,是針鋒相對地回擊,還是以這個方法化解?肯定後者的效果更好。

  大家可以試想:本來你沒有做對不起人家的事,可是人家硬說你做了,是對方說一句自己頂一句,還是自己先忍著,等對方氣消了再解釋呢?聰明人一想就知道,當然是後一種方法明智。

  由此我想到,在大乘佛法中有許多爲人處世的秘訣,不過,這些秘訣掌握在少數智者手中,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佛法重在行持,對于“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這樣的理念,大家要努力去實踐。剛開始做起來,也許感覺有一定困難,但只要長期堅持,逐漸就會得心應手。

  除了自己行持,大家還要將這種理念傳播給他人。有的老師在做善法時,要求每個學生捐一元錢,這種做法非常好。事情看似不大,卻能培養學生的愛心。這種愛心擴展開來,延伸到周圍的人,延伸到整個社會,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六)

  願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縱非理而陷害,亦視其爲善知識。

  往昔我曾經利益某人並對其寄以厚望,縱然此人以非理手段陷害自己,願我也將其視爲善知識。

  對世間人來說,如果曾經幫助過某人,對方反過來害自己,自己還要把他當作善知識,這根本是做不到的。在座各位學過《東郭先生和狼》,在這種教育的熏染下,大家都覺得壞人必須被幹掉。其實,這種理念並不究竟。如果想培養真正的愛心,對于忘恩負義者,我們更應該以善心來對待。

  在如今的社會,忘恩負義之輩特別多。有些老板辛辛苦苦培養出一個人,當這個人有了能力時,不但不回報老板,反而把客戶和資源帶跑了。以世間眼光看,這種人非常可恨,可是按照大乘佛法的理念,我們不但不應該恨這種人,還要把他們當作善知識。這,就是大乘的崇高境界。

  在佛教的曆史上,許多高僧大德都以實際行動,完美地展現了這種境界。印光大師無論遇到任何逆緣,都以一個“忍”字來應對。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即便遇到再惡劣的衆生,也不會怨恨對方。

  作爲高尚之士,要盡量記住別人對自己的恩德,淡忘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不過在現實中,許多人恰恰相反:昨天別人幫了你,今天就忘得一幹二淨;幾年前別人說了你一句,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這樣非常不好。今後,大家要轉變這種習氣,心裏不要裝著太多怨恨,如果怨氣太多了,不說其他,對健康也是不利的。

  (七)

  願我直接或間接,利樂敬獻諸慈母,

  老母有情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願我直接或者間接將利益和安樂奉獻給一切老母有情,自己默默承受他們的苦難。

  此處宣說的,就是世間的換位思維。當然,換位思維範圍有限,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換位,而佛法的換位思維範圍無限,是將安樂奉獻給一切衆生,自己承受一切衆生的痛苦。

  頌詞中講到,直接或者間接利益老母有情。所謂直接利益衆生,比如富人拿錢做慈善,醫生治療病人的疾病,老師解除學生的愚癡。所謂間接利益衆生,是通過各種方便,讓衆生逐漸離開痛苦。不管直接還是間接利益衆生,我們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去做。

  從究竟上講,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在美國,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真事。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有個叫克雷斯的年輕人因汽車抛錨而被困在野外。正當他焦急萬分時,有個騎馬的男子路過。見到這種情況,男子二話不說,用馬將汽車拖到附近的小鎮上。事後,感激不盡的克雷斯掏出錢,准備酬謝對方。男子拒絕說:“這不需要回報,但我要你給我一個承諾——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也要盡力幫助。”在後來的日子裏,克雷斯幫助了許多人,並且每次都將這句話轉述給被幫助者。多年後的一天,克雷斯被洪水困在一個孤島上,一個少年冒著危險救了他。當他感謝少年的時候,少年居然說出了那句克雷斯說過無數次的話:“這不需要回報,但我要你給我一個承諾……”這個時候,克雷斯心中湧起了一股暖流:原來,自己串起的這根愛的鏈條周轉了無數人,最後又還給了自己!

  關于利他即利自,在大乘佛法中有透徹的宣說。藏傳佛教一部叫《入菩薩行論》的論典,其中說:“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這個教言講得非常清楚:利益他人只會給自己帶來快樂,自私自利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

  今天,大家也許是頭一回聽說大乘的利他理念,感覺可能比較陌生,但只要慢慢觀察、慢慢思考,逐漸就會接受,也會知道這種理念的可貴。

  (八)

  願此一切我所行,不爲八法念垢染,

  以知諸法如幻智,無執離縛而解脫。

  願我的一切所行不被世間八法的分別念所染汙,了知萬法在勝義中遠離四邊八戲,世俗中如夢幻泡影,從而無有任何執著,遠離一切束縛,從輪回中獲得解脫。

  所謂世間八法,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一般的人都願意得到利、譽、稱、樂,不願意得到衰、毀、譏、苦。每個人觀察一下自己,肯定都對這八種法有強烈的執著,如此就是痛苦的因。如果我們學習了《金剛經》,悟到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就能遠離世間八法的束縛。

  叁、結 語

  在座各位過去對大乘佛法不太了解,通過今天這堂課,一方面是給大家播下善根,一方面是幫助大家打開思路,讓你認識到大乘佛法的根本是利他。

  利他不僅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理念,也是全人類必不可缺的理念。如今是21世紀,我想,即使到了30世紀,人類照樣需要它,這種思想依然不會被淘汰。

  在朗日塘巴尊者造的八個偈頌中,從各個側面圓滿地宣說了大乘的利他理念,只要我們按照這些秘訣行持,一定可以有效地提升幸福感。有些人雖然沒有學過大乘佛法,可是因爲他們實踐了這些理念,所以生活中充滿了幸福。特蕾莎修女就是如此,她18歲當了修女,之後便開始利益他人,雖然物質生活極其簡單,可是她的生命中沒有任何痛苦,唯有喜樂。像特蕾莎修女一樣,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愛心人士,他們將生命完全投入于利他,結果無一例外,得到的都是痛苦的減少和幸福的增加。

  有些人沒發現這個要點,總是抱怨:“爲什麼我這麼不幸?爲什麼我這麼倒黴?爲什麼上級對我不公平?爲什麼下級對我不恭敬?……”這樣的抱怨非常不明智。對這種人,我的建議是:如果你不想快樂就另當別論,想快樂,就停止怨天尤人,從現在開始培養利他心吧!

  雖然我修行很差,不過,通過翻閱大乘經論,自己深深感到:人類最需要的就是利他心,誰有了這種理念,誰就會過得充實快樂。我認識一些善心人士,因爲始終想著幫助衆生,所以他們的生活中幾乎沒有痛苦,晚上睡覺也特別香。試想,如果他們一直想著自己,可能就沒那麼快樂了,也許夢中還忙著跟別人爭鬥、拼殺……

  學習自他快樂的八個秘訣後,如果大家經常思維這些道理,慢慢就會感悟到其中的奧妙,這種感悟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一生。今天,我們給每個人都發了《修心八頌》,希望大家像對待如意寶一樣珍視這些秘訣,不要覺得:“這張紙沒什麼了不起,不過是一張佛教的宣傳品而已,這樣的宣傳品到處都有,甚至乘車、行路時,也經常有人派發這種宣傳品。”如果這樣想,那就太可惜了。

  總之,希望大家生起利他心,有了這種善心,什麼事情都好辦。當然,凡夫的利他心跟菩薩的利他心有一定距離,我對各位要求不高,暫時達不到菩薩的境界沒關系,只要能在減少自私自利、增上利他心方面有所進步,哪怕前進一步,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自他快樂的八個秘訣——上海交通大學演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問佛陀情爲何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