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陀情爲何物
(本文摘自 《殘酷才是青春》第二章 問佛陀情爲何物 索達吉堪布 著)
一提到佛教,不少人就認爲要青燈古佛、絕情絕愛。但實際上,佛陀並沒有要求每個人一學佛就出家,他只是告訴了我們情愛的真相,通過一些理性的分析,讓你放棄非理性的執著!
愛的真名叫“無常”
有個別年輕人總覺得:“離開了他,我就活不下去。”其實,佛陀在《無量壽經》中早就講過:“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言。
佛陀認爲,愛情是無常的,更是煩惱之因,故對此不要過于沈迷,不然會招致意想不到的痛苦。
其實,除了佛陀以外,漢地的古聖先賢對愛情也有一些認識。比如,莊子身上就發生過這樣一段經曆:
一天莊子出門,看到一座新墳,一女子手執扇子,正對著那座墳連扇不已。問她爲何這樣,女人說:“墳中埋的是我丈夫,他死時有遺言,如果我要改嫁,必須等墳土幹了才行。我現在急著改嫁,所以用扇子扇墳,讓墳土盡快幹。”
聽到這番話,莊子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家後將此事告訴了妻子。莊妻聽後,先是數落那婦人沒良心,然後發誓說:“如果你離我而去,我絕不會如此無情。”
天有不測風雲,沒幾天,莊子突得急病死了。入棺後,莊妻一身素缟,每天哭哭啼啼地爲莊子守喪。不久,有個翩翩少年來到莊家,自稱是楚國的王孫,想來拜莊子爲師。得知莊子剛辭世,少年很傷心,表示要爲莊子守喪百日。
守喪期間,因王孫氣度不凡,莊妻慢慢對他生起愛意,遂托人向其求婚。王孫同意了,不過提了一個條件:“莊子乃我老師,我千裏迢迢到此,如果一面未見,就太遺憾了。希望你能打開棺材,容我見老師最後一面。”
按彼時習俗,入殓後再開棺,這對逝者極爲不敬。但爲了盡快成親,莊妻一口就答應了王孫。但萬萬沒想到,一劈開棺材,莊子竟然坐了起來。此時,王孫也倏忽一下不見了。莊妻這才明白:原來,王孫乃莊子的幻化。此時她羞愧難當,沒多久就懸梁自盡了。
這個故事也告訴了我們:世間的恩愛,是十分無常的。
有個別年輕人總覺得:“離開了他,我就活不下去。”其實,佛陀在《無量壽經》中早就講過:“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言。
看世間,每個人莫不如此,來到這個世界是獨自一人,最後離開也是孑然一身,所以,沒有誰真正離不開誰。
許多人在年輕時,爲了愛情、財富,一直就像螞蟻一樣忙忙碌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開始去考慮:“我死後,生命會不會延續?如果會,下輩子是什麼樣子呢?”但這時候再思索這些,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
男女之情,表面看海誓山盟、轟轟烈烈,似乎是人間最美好不過的。但實際上,只要有愛,就會患得患失;只要有愛,就會有擔憂、害怕。誠如佛陀在《涅槃經》中所說:“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
曾經,一個沒結婚的人和一個已結婚的人談論愛情。
沒結婚的人極力贊美愛情,他說:“古希臘有一個叫皮格馬利翁的國王,他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個少女。由于這個“少女”太美了,國王深深地愛上了她,天天在“少女”面前祈求,並且擁抱她、親吻她。後來,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真情打動,將少女雕像變成了真人,跟皮格馬利翁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我覺得愛情是多情的海洋,是迷人的畫卷。”
聽了這番話,已結婚的人搖搖頭:“年輕人,愛情並非如你所說的那樣美好。聽我講一個故事吧:
南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劉瑱,他妹妹是鄱陽王的王妃,夫妻之間非常恩愛。後來,鄱陽王因故被齊明帝所殺。因爲思念亡夫,鄱陽王妃終日不吃不喝,最後奄奄一息。
爲了救妹妹,劉瑱請人畫了一幅畫--在畫中,鄱陽王正跟一個寵妾在一起恩恩愛愛地照鏡子。看到這幅畫,鄱陽王妃醋意大發,咒罵道:“他真應該早點死。”就因爲這件毫不存在的事,她對亡夫的萬千愛意當下消失,隨後身體也很快康複了。”
在後一則故事中,爲什麼女主人公原來熱氣騰騰的愛,一瞬間就變成了咬牙切齒的恨呢?原來,這就是佛教所講的“愛恨無常”。
所以,對于愛情,我們任何人都要記住這個規律,否則,無論你學了多少知識,在遇到世間的愛恨情仇時,還是很難面對。
佛教中有部論典叫《四百論》,其中講過:“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意思是,無常的法一定會壞滅,有壞滅的則非真正的安樂,因此,凡屬無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比如,兩個人關系本來很好,後來一方慢慢變心了,這種無常就會給對方帶來痛苦。
所以,愛情猶如一件弱不禁風的易碎品,極不可靠。佛陀也曾提醒弟子阿難:“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就是告訴他:千萬不要信賴你的分別心,你的分別心根本不可信;千萬不要貪執美色,否則就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禍患。
遺憾的是,佛陀雖然早已開示過了,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還是不懂這個道理,以至于在愛情中,經常遭受各種不明不白的折磨。
“愛可生愛,亦可生憎”
對每個人來說,愛情只是幫助自己快樂的外緣,雖然它暫時可以帶來快樂,但是靠不住、不長久。
許多人在沒有愛情、婚姻時,認爲得到了就一定幸福。但真正達到目的之後,卻發現當初的快樂在逐日遞減,身心也在漸漸麻木,甚至還有說不清的苦,成天纏繞著自己……
我曾看過林肯的傳記,他說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就是長達23年的婚姻。他的太太脾氣暴躁、喜怒無常,對他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看不順眼。每當林肯出現在她面前時,她就會喋喋不休,嫌他的頭太小,手腳太大,鼻梁不直,下腭突出,看上去像只猩猩。
她最討厭的,就是林肯的走路姿勢,成天逼著林肯在房間裏學她的步法。甚至有一天,在林肯跟別人一起用餐時,因爲沒有及時答她的話,她竟然將一杯熱咖啡潑到了林肯頭上……
當然,這是林肯在步入婚姻之前,絕對不曾想到的。
無獨有偶,托爾斯泰的婚姻也是悲劇的典型。這位俄國著名大文豪,有無數的人崇拜他,在他那個年代,只要他說一句話,馬上成了頭條新聞。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家庭生活極爲不幸,甚至成了他致命的導火索。
他結婚之初,對妻子非常溫情,兩人經常一起許願、祈禱,希望這恩愛的日子能天長地久。但遺憾的是,好景不長,婚後一段時間,兩人就開始爭吵不休,昔日的愛意每況愈下,最終變成了怨恨、敵意。
在經曆了漫長的猜疑與痛苦之後,晚年的托爾斯泰熱衷于人類和平,並將大量稿費捐去做慈善。但這與妻子的想法完全相反,因爲她的虛榮心太強,守著錢財不願意行善。終于,在每日不斷的爭吵之後,82歲高齡的托爾斯泰,于一場大雪中棄家出走,離開了共同生活48年的妻子。在俄羅斯寒冷的冬天,他顛簸在四處漏風的火車車廂裏,最後患上肺炎,死于一個小車站的木屋裏。
而且,在臨死之前,所有子女都來到他膝下,但他唯獨不想見妻子最後一面。
如今許多年輕人,認爲愛情至高無上,相戀時總以爲:“他就是我永遠的幸福!”可時間一久,無常變化上演時,才意識到“永遠”原來並不遠,于是開始怨天怨地:“爲什麼我的命這麼苦?爲什麼他這樣沒良心?……”
其實,與其到時候這樣怨天尤人,還不如早點了知:自己的快樂要靠自己掌握。有了這種認知,當他帶給你快樂時,你會感激他;即使相反,也不會太執著。否則,愛得太深,糾纏太緊,最終肯定會自嘗苦果。
當然,上述那種悲劇的婚姻,並不是人人都會遭遇的,但即使在一般的婚姻中,無常的變故也隨時在發生著,這是不爭的事實。了解到這點以後,你就會明白,把快樂建立在一個人身上,是相當不明智的選擇。
所以,我們應掌握好快樂的主因--自己的心,並通過修行開啓心的寶藏,以獲得真實的快樂。
大多數人的愛情,都是一種自私
愛有兩種:一是占有,只要自己快樂,不考慮對方如何;一是付出,只要對方快樂,不考慮自己如何。
紅塵中的芸芸衆生,口口聲聲說愛,朝朝暮暮談情,但仔細觀察,多數人的愛不過是一種自私的占有--對方讓自己快樂,才愛他;一旦他背叛了,就因愛生恨。
這樣的愛,只會讓自他苦不堪言,又有什麼可津津樂道的呢?
世間人總以爲,戀愛結婚是人生最快樂、美好、令人向往的事。就像我坐出租車時,司機一看我是出家人,就不禁生起“大悲心”:“你很痛苦啊,不能結婚,怎麼能受得了呢?”同樣的情景,我在香港、廣東、沈陽等城市都值遇過。
但是,戀愛了、結婚了,就能把自己鎖進幸福的保險櫃嗎?從很多人的經曆來看,也不一定。
前不久,我和一位校長聊天時,隨口問他:“有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老師,會不會因爲感情問題,借機對學生發泄?”
校長連連點頭:“有啊有啊!有些年輕老師一天到晚都在打電話,有時就像發瘋了一樣,突然跑到教室裏,把所有學生都痛罵一頓。”
類似的待遇,以前我也碰到過。曾經我在一家醫院住院,有個護士因爲男友叁天沒來電話,自己打過去也沒人接,心情特別壞。即使給我們配藥,她也一直在按對方號碼。病友們都特別擔心,生怕她一不小心就配錯了。配完藥,她過來給我們打針時,也是惡狠狠地,“啪”一下就使勁紮了進去……
其實,大多數人的愛情,都是一種自私,只爲了自己的需要和快樂;而且,這種愛也是有條件的,建立在對方愛自己的前提下,一旦這個前提變化了,自己的情感也會隨之改變。
可歎的是,許多人沒有認清愛情的本質,或者,就算道理上明白了,但遇到迷人的對境時,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深陷進去。
…
《問佛陀情爲何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