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問佛陀情爲何物▪P2

  ..續本文上一頁也許,只有等你到了花甲之年,才可能明白所謂的愛到底是怎麼回事?你一直死死追求的愛情童話,究竟在現實中存不存在?

    愛情真的值得“生死相許”嗎

    世間很多人都將“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當成愛情的最高境界。那麼在佛陀眼裏,愛情的本質是什麼呢?

  芸芸衆生都耽著情愛,正如一首流傳已久的詞中所言:“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這句話出自元朝詞人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當年,16歲的元好問趕赴並州應試,途中遇到一捕雁人,他說自己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只殺死後,但見另一只在其周圍悲鳴不已,久久不離,最後竟從空中直沖而下,撞地殉情。

  元好問聽後心緒難平,便從他手中買下這兩只雁的遺體,將其合葬于汾河岸邊,命其冢爲“雁丘”。

  看了這個故事,不少年輕人可能要問:無始以來,人們非常憧憬的愛情,果真有那麼美好嗎?真的值得“生死相許”,令人沈迷至此嗎?佛陀與世人眼中的愛情,又有哪些不一樣呢?

  其實,在世人的定義中,“情”就是一種互相纏縛、同生共死。

  而佛陀,對男女間的愛情、婚姻也沒有全盤否定。如在《善生經》中,就教導夫妻之間理應相敬如賓,丈夫應以五事愛敬妻子,妻子應以十叁事敬順丈夫,如此才能夫妻異體同心,家和萬事興。

  但與此同時,佛陀又會提醒大家:愛情歸根結底是一種執著。當自己特別執著一個人時,雖然會帶來短暫的快樂,但到頭來,終究是苦大于樂。

  或許有人對此不以爲然,他們覺得愛情無比甜蜜,怎麼可能是一種痛苦呢?當然,假如你沒品嘗過愛情的滋味,有這種想法也很正常;但若是過來人,對于個中的辛酸,相信定有特別深刻的體會。

    愛情爲何殘酷,因爲“愛別離”“求不得”

  

  無始以來,許多人總以爲愛是永恒的,所以,一旦它有了點滴變化,就會感到巨大的挫敗……

  愛情的痛苦雖然千差萬別,但仔細觀察,不外乎有兩種:一種是“愛別離苦”,即所愛的人離開了自己,由此便痛不欲生;還有一種是“求不得苦”,因爲得不到所愛的人,沒了這個“皈依境”,就認爲自己活得無依無怙,了無生趣。

  不過,假如你明白了無常之理,縱然無法跟最愛的人在一起,也不會那麼難以面對。

  藏地曾有位上師叫吉丹松貢,一天他的鄰居過世了,悲痛的寡婦來見他想尋求慰藉。

  她剛踏進上師家中,就碰到了上師年邁的母親。她扯著頭發,語無倫次地向老媽媽傾訴著自己的巨大痛苦。當時,老婦人抱著她,一個字一個字地告訴她有關無常的教言。慢慢地,她的悲痛之情得以舒緩,忘了要見上師這件事,然後起身回家了。

  幾個月後,上師在傳大手印時給弟子們敘述了此事,並特別開示說:“無常的教言非常殊勝,連剛失去丈夫的寡婦都能很快明白,知道不要把每一件事都執記在心頭,由此很快脫離了苦痛。”

  還有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個女人死了丈夫,她每每想起與丈夫生前的恩愛,就痛不欲生,于是天天做很多精美的飯菜拿到墳前,一邊痛哭一邊說:“親愛的丈夫,你吃一點吧。”

  有個牧童看到這種情況,很想幫助她,就找了一頭死牛搬到墳地,然後割了許多嫩草放在旁邊,也是一邊哭一邊說:“親愛的牛,你吃一點吧。”

  女人看到後,不屑地對牧童說:“牛已經死了,又不可能活過來,你在這痛哭有什麼用呢?真是個傻孩子!”

  牧童回堪布答:“我才不傻呢!我的牛剛死,它的樣子還沒變,身上還是熱的,多叫它幾聲也許還能活過來。你的丈夫死那麼久了,都已經火化了,你還哭著讓他吃東西,那才傻呢!”

  聽牧童這麼一說,女人想想也對。從此,她的生活恢複了正常。

  可見,人的心若專戀于某個對境,一旦失去了,就很難從痛苦中拔出來。但如果明白一切皆無常,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那很多事情也就想得開了。

    佛陀說:對愛情別太執著了

    無始以來,人們都沈迷于“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幻境中,看看我們周圍,因情而苦的人前仆後繼。其實,你若能懂得一點佛教道理,比如萬法皆爲無常,緣合則聚、緣滅則散,以及一切都是空性,就會明白“情”也不過如此。

  現在有些年輕人挺可憐的,雖然學識不錯,但由于從來沒有學過佛法,無法洞察愛情的真相,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可能失魂落魄,甚至有時因無法接受失戀而踏上一條“不歸路”。

  其實,世人歌頌的偉大愛情,只是一種分別妄執,假如過于執著,痛苦必會接連不斷地降臨。誠如《正法念處經》中所說:“若人貪著欲,衆苦常現前。”

  前不久,某大學就發生了一幕慘劇:一對戀人在考研之前,女生對男生說:“如果我們都考上了,關系就保持下去;如果你考上而我沒考上,愛情也可以繼續;但若我考上而你沒考上,那就分手。”

  也許是造化弄人,最終女生考上了研究生,而男生落榜。于是女生提出拜拜。男生特別傷心,因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就沖到女生寢室,先將戀人掐死,然後自己也跳樓了……

  與這種自私自利的愛相比,佛陀所提倡的愛,不附帶任何條件,所以,絕不會因付出得不到回報而痛苦。

  當然,若有人問佛陀:“應該如何對待愛情?”佛陀並不會勸所有人出家,也不會讓所有人學佛。佛陀只會說:對愛情不要太執著了,否則一定會活得很苦,而且,這些苦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完全是自作自受。

  所以,且不談佛教的甚深境界,僅就現實生活來講,年輕人若能懂得一些佛理,內心也會變得比較豁達,這對未來會有不可思議的幫助。

    愛一個人,就要給他自由

    愛一個人,就要給他自由。如果以“愛”的名義,把他盯得死死的,根本不給他自由的空間,只會讓他的心離你越來越遠。不僅是戀人之間如此,父母與子女之間也如此。任何一種愛,若建立在控製別人的基礎上,自己一味地付出,卻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那你越愛他,他越累。

  有些人的嫉妒心特別熾盛,認爲自己所愛的人只爲自己獨有。別人無意中看一眼,或者稍微與其接觸、談話,自己就會妒火中燒,生起極大的嗔恨心,甚至不惜一切想毀了對方。

  我的家鄉有個人,他曾對妻子說:“其他什麼事你都可以做,唯獨有件事我不許,你要注意啊!”現在他已七八十歲了,但年輕時的這句話,一直被大家傳誦著,“流傳百世”。可見,有些人對愛人有著強烈的占有欲。

  《百業經》中有一個殘忍的故事:

  從前,有個國王叫醜陋者,嫉妒心極強,性情十分殘暴。他爲王妃製定了極其嚴格的禁令,尤其是禁止別人仰望王妃的姿色。所以,他每次帶王妃出遊時,街道兩旁不能打開門窗,若有人打開後無意一瞥王妃,他會立即剜掉此人的眼睛。

  一日,他與王妃們去森林遊玩。當時有位獨覺在那裏禅修,幾個王妃見他身相莊嚴,生起無比歡喜心,于是紛紛取下面紗,在其面前恭敬頂禮。國王聞知此事後,當下嗔心大起,命人立即剜去獨覺的雙目。

  因前世惡業感召,獨覺被害時沒能顯現神變。之後,他飛入虛空示現種種神變。見此情景,國王非常害怕,頓時跪在地上忏悔,乞求清淨罪業。

  然而,因果是不虛的。由于在嫉妒心的推動下,國王曾剜掉過成千上萬人的眼睛,一旦業力成熟,他仍無法避免果報--多生累劫成爲沒有眼睛的衆生,直至佛陀在世時,他還是一個盲人。

  佛經中說過:“增上貪欲者,不知理非理。”有些人在嫉妒心或貪心生起時,做事情根本不講理,好像發瘋了一樣,過段時間冷靜下來,才知道自己特別過分。

  其實,嫉妒只是分別心在作怪。假如你真的貪著愛人,那他去世之後的遺體,別人再怎麼看、怎麼焚燒,這時候爲什麼你無動于衷,不像以前那樣妒火中燒了呢?仔細想一想,你到底愛的是什麼?

    青春可以回憶,不能迷戀

    當你擁有令人羨慕的青春時,請不要忘了,這一切遲早會變成雞皮鶴發……

  不少年輕人總覺得自己青春無敵,整天花大量心思忙于打扮、美容,希望以此討得戀人歡心,而從不願想自己有一天滿面皺紋、白發蒼蒼的樣子。這無異于自欺欺人。

  實際上,我們如果了解身體的本質,便不會迷戀自己的身體,更不會貪執別人的。

  《法句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

  往昔佛陀在世時,有位王後長得嬌豔動人。國王要帶她到寺院禮拜佛陀,但她非常珍愛自己的容顔,不喜歡聽佛陀“不執著美色”的論調,所以經常找借口不去寺院。

  一天,國王爲了讓她到寺院去,下令詩人爲寺院寫贊歌,主要歌頌寺院的甯靜、安詳和偉大。王後對此很感興趣,便和國王一起去了。

  當王後來到寺院,佛陀觀察到了她的根基,于是變化出一位絕色美女,站在她身後並替她扇風。王後一看,頓時覺得自己遜色多了,但她還是忍不住,一直望著那美女。沒多久,美女的容貌竟在漸漸改變:先是變得衰老;然後死去;慢慢化爲白骨……

  至此,王後覺悟到美色並非永恒,執著這些毫無價值。

  佛陀覺察她的根基已成熟,便對她說:“對美貌極爲貪戀的人,是相當愚癡的。因爲所執著的東西,只不過如此而已。”接受了佛陀的開示,王後當下證得聖果。

  所以,不管是什麼人,哪怕長得再驚爲天人,也阻止不了無常的侵蝕。若認爲自己的愛情建立在一張臉上,而從來不懂得從心上著手,那實在愚蠢之至。這樣的愛情,也絕對擋不住歲月的考驗!

    不負如來不負卿

    表面上看,呆在寺院裏的他,仿佛一直在思念遠方的情人,世間人可能也覺得奇怪:“這樣的詩,怎會出自一位藏地著名大德之手?”

  經常有人問我:“您讀過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情歌嗎?對此有什麼看法?”

  其實,我還未出家時就在甘孜師範學校讀過,出家後也看過。我認爲,倉央嘉措深谙詩學精髓,其用詞之美,一般人無法望其項背。

  他的詩有外、內、密叁層涵義。從外義而言,闡述了男…

《問佛陀情爲何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廣西大學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