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女之情,但其內義和密義,多數人卻無從了知。
比如,他在一首詩中寫到:“白色的仙鶴啊,不會去遠方,有一天,它會從理塘歸來。”當時人們並不知其中密意,只把它當成一首情歌。直至後來才發現,這是倉央嘉措對未來的授記,他的轉世就降生于理塘。
他還有一首詩,如今可謂脍炙人口:“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表面上看,呆在寺院裏的他,仿佛一直在思念遠方的情人,世間人可能也覺得奇怪:“這樣的詩,怎會出自一位藏地著名大德之手?”但事實上,他的這種特殊顯現,對世人具有殊勝意義--欲界男女難免都貪執感情,通過讀他的情詩,迷惘無助之人將被接引入佛的境界,依此因緣,緩緩種下解脫的善根。
就拿這首詩來說,字面意思是:世間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既對得起佛陀,又對得起愛人。但這也間接說明了,如果你是個在家人,可以一邊過世間生活,一邊做對佛教有意義的事情;但若是個出家人,就必須勘破情關,放下對愛人的執著,如此才能荷擔如來家業。
其實,他的情歌,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理解:外義是世間的男女感情,內義折射了當時的曆史狀況,密義則揭示了修行的心態和方法。而且,有些詩篇還隱含著對藏地政治、經濟、文化的透視,並對未來的變遷作了預言。
世間萬般皆苦,唯情執最苦--索達吉堪布精彩問答
若有人問佛陀:“應當如何對待愛情?”佛陀不會勸所有人出家,也不會讓所有人學佛。佛陀會說:對感情不要太執著了,否則一定會帶來痛苦,這些痛苦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完全是自作自受、作繭自縛。
問:有個對佛學感興趣的同學,給我講了許多成佛的道理。我當時反問他:“你想成佛,這也是一種欲望--成佛欲,爲什麼佛家對男女感情要禁止,而對成佛不禁止?難道你們那種欲望是對的,我們這種欲望就是錯的嗎?”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既然佛法無邊,應該有足夠的包容性,爲什麼就不能把七情六欲包容進去,一定要把它斬斷呢?
堪布答:佛教並不完全禁止男女感情,我也引用了許多經典說明這一點。可是,佛教會提醒你認清感情的痛苦本質,認清感情的“慘”。
如果你以貪欲想占有他人,與他人産生各種情緣,這就是痛苦之因。而一個人若想成佛,想獲得利益衆生的能力,表面上看是一種欲望,然而這跟世間的貪欲有區別。假如你通過發菩提心、學習佛法、積累資糧,最後獲得了佛果,就能利益自他一切衆生。
現在許多人認爲,佛教是絕情的,佛教排斥所有的感情。其實不是這樣。懂佛法的人都知道,佛教並不反對正常的感情生活。對于一般的在家人,佛教只是要求他們節製感情,並受持清淨的戒律。而且,佛教要求受持戒律,也是循序漸進的,並不提倡所有人都剃頭出家,也不要求所有人都信仰、皈依佛教。佛教的精神很自由,你信仰也可以,不信也可以。
問:您也曾年輕過,雖然在“上師”的光環下,許多人把您超人化或者脫俗化了,可是我想問:您在年輕時,心理狀態和欲望狀況是什麼樣的?
堪布答:我個人來講,年輕的時候,確實也有貪欲和執著。不過,我雖談不上有什麼修行境界,可是通過思維曆史上的許多故事,通過反複剖析煩惱和人性,對感情的本質也有了深刻認識,所以,能夠擺脫感情的困擾。
通過自身的體會,我也感覺到,年輕人特別需要認識感情的真相。若能認識到這一點,即便有一些貪欲和執著,自己也不會特別苦惱,更不會因爲失去戀人而自殺。
問:我是二外的一名學生,想請教您一個問題:現在漢地大城市裏的人,情執特別重,因感情而痛苦萬分的年輕人比比皆是。如果給他們講空性的道理,雖然可以對治情執,但他們很難接受。那我們該用什麼方法幫助這些人呢?
堪布答:情執的問題,確實在漢地相當嚴重。我以前去過一些歐美國家,據間接了解,那裏因感情自殺的現象不太多。在我們藏地,或許是信仰的原因吧,更是幾乎沒聽說過。
關于情執的對治法,其實不僅僅是空性,佛教的無常觀,或聚際必散、因緣聚合等道理,也可以說服他們。
但若是無緣者的話,恐怕我們也無計可施……
問:既然說情是痛苦的,當爲情而痛苦到睡不著的時候,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睡著呢?
堪布答:其實,不要說年輕時會爲情而睡不著,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也經常會有睡不著的情況。許多有錢、有地位的人,每天必須要吃安眠藥。
如果睡不著,你可以坐在床上,觀想釋迦牟尼佛的身像,或者放下一切執著,打坐十到二十分鍾,讓心處于甯靜調柔的狀態中,這樣就比較容易入睡了。
有時候,我因身體不好也無法睡著,或者白天做了某件重要的事,臨睡前腦海裏一直浮現它,甚至爲此焦慮、激動。那個時候,我就會放下一切執著,要麼觀想佛像,要麼坐禅,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然後再躺下去,這樣很快就能進入夢鄉。
當然,每個人的根基不相同,這種方法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不過,根據有關佛經的說法,對大多數人還是比較管用的。
《問佛陀情爲何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