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问佛陀情为何物▪P2

  ..续本文上一页也许,只有等你到了花甲之年,才可能明白所谓的爱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一直死死追求的爱情童话,究竟在现实中存不存在?

    爱情真的值得“生死相许”吗

    世间很多人都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成爱情的最高境界。那么在佛陀眼里,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呢?

  芸芸众生都耽著情爱,正如一首流传已久的词中所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这句话出自元朝词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当年,16岁的元好问赶赴并州应试,途中遇到一捕雁人,他说自己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杀死后,但见另一只在其周围悲鸣不已,久久不离,最后竟从空中直冲而下,撞地殉情。

  元好问听后心绪难平,便从他手中买下这两只雁的遗体,将其合葬于汾河岸边,命其冢为“雁丘”。

  看了这个故事,不少年轻人可能要问:无始以来,人们非常憧憬的爱情,果真有那么美好吗?真的值得“生死相许”,令人沉迷至此吗?佛陀与世人眼中的爱情,又有哪些不一样呢?

  其实,在世人的定义中,“情”就是一种互相缠缚、同生共死。

  而佛陀,对男女间的爱情、婚姻也没有全盘否定。如在《善生经》中,就教导夫妻之间理应相敬如宾,丈夫应以五事爱敬妻子,妻子应以十三事敬顺丈夫,如此才能夫妻异体同心,家和万事兴。

  但与此同时,佛陀又会提醒大家:爱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当自己特别执著一个人时,虽然会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到头来,终究是苦大于乐。

  或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觉得爱情无比甜蜜,怎么可能是一种痛苦呢?当然,假如你没品尝过爱情的滋味,有这种想法也很正常;但若是过来人,对于个中的辛酸,相信定有特别深刻的体会。

    爱情为何残酷,因为“爱别离”“求不得”

  

  无始以来,许多人总以为爱是永恒的,所以,一旦它有了点滴变化,就会感到巨大的挫败……

  爱情的痛苦虽然千差万别,但仔细观察,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爱别离苦”,即所爱的人离开了自己,由此便痛不欲生;还有一种是“求不得苦”,因为得不到所爱的人,没了这个“皈依境”,就认为自己活得无依无怙,了无生趣。

  不过,假如你明白了无常之理,纵然无法跟最爱的人在一起,也不会那么难以面对。

  藏地曾有位上师叫吉丹松贡,一天他的邻居过世了,悲痛的寡妇来见他想寻求慰藉。

  她刚踏进上师家中,就碰到了上师年迈的母亲。她扯着头发,语无伦次地向老妈妈倾诉着自己的巨大痛苦。当时,老妇人抱着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告诉她有关无常的教言。慢慢地,她的悲痛之情得以舒缓,忘了要见上师这件事,然后起身回家了。

  几个月后,上师在传大手印时给弟子们叙述了此事,并特别开示说:“无常的教言非常殊胜,连刚失去丈夫的寡妇都能很快明白,知道不要把每一件事都执记在心头,由此很快脱离了苦痛。”

  还有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女人死了丈夫,她每每想起与丈夫生前的恩爱,就痛不欲生,于是天天做很多精美的饭菜拿到坟前,一边痛哭一边说:“亲爱的丈夫,你吃一点吧。”

  有个牧童看到这种情况,很想帮助她,就找了一头死牛搬到坟地,然后割了许多嫩草放在旁边,也是一边哭一边说:“亲爱的牛,你吃一点吧。”

  女人看到后,不屑地对牧童说:“牛已经死了,又不可能活过来,你在这痛哭有什么用呢?真是个傻孩子!”

  牧童回堪布答:“我才不傻呢!我的牛刚死,它的样子还没变,身上还是热的,多叫它几声也许还能活过来。你的丈夫死那么久了,都已经火化了,你还哭着让他吃东西,那才傻呢!”

  听牧童这么一说,女人想想也对。从此,她的生活恢复了正常。

  可见,人的心若专恋于某个对境,一旦失去了,就很难从痛苦中拔出来。但如果明白一切皆无常,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那很多事情也就想得开了。

    佛陀说:对爱情别太执著了

    无始以来,人们都沉迷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幻境中,看看我们周围,因情而苦的人前仆后继。其实,你若能懂得一点佛教道理,比如万法皆为无常,缘合则聚、缘灭则散,以及一切都是空性,就会明白“情”也不过如此。

  现在有些年轻人挺可怜的,虽然学识不错,但由于从来没有学过佛法,无法洞察爱情的真相,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可能失魂落魄,甚至有时因无法接受失恋而踏上一条“不归路”。

  其实,世人歌颂的伟大爱情,只是一种分别妄执,假如过于执著,痛苦必会接连不断地降临。诚如《正法念处经》中所说:“若人贪著欲,众苦常现前。”

  前不久,某大学就发生了一幕惨剧:一对恋人在考研之前,女生对男生说:“如果我们都考上了,关系就保持下去;如果你考上而我没考上,爱情也可以继续;但若我考上而你没考上,那就分手。”

  也许是造化弄人,最终女生考上了研究生,而男生落榜。于是女生提出拜拜。男生特别伤心,因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就冲到女生寝室,先将恋人掐死,然后自己也跳楼了……

  与这种自私自利的爱相比,佛陀所提倡的爱,不附带任何条件,所以,绝不会因付出得不到回报而痛苦。

  当然,若有人问佛陀:“应该如何对待爱情?”佛陀并不会劝所有人出家,也不会让所有人学佛。佛陀只会说:对爱情不要太执著了,否则一定会活得很苦,而且,这些苦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完全是自作自受。

  所以,且不谈佛教的甚深境界,仅就现实生活来讲,年轻人若能懂得一些佛理,内心也会变得比较豁达,这对未来会有不可思议的帮助。

    爱一个人,就要给他自由

    爱一个人,就要给他自由。如果以“爱”的名义,把他盯得死死的,根本不给他自由的空间,只会让他的心离你越来越远。不仅是恋人之间如此,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如此。任何一种爱,若建立在控制别人的基础上,自己一味地付出,却完全不顾对方的感受,那你越爱他,他越累。

  有些人的嫉妒心特别炽盛,认为自己所爱的人只为自己独有。别人无意中看一眼,或者稍微与其接触、谈话,自己就会妒火中烧,生起极大的嗔恨心,甚至不惜一切想毁了对方。

  我的家乡有个人,他曾对妻子说:“其他什么事你都可以做,唯独有件事我不许,你要注意啊!”现在他已七八十岁了,但年轻时的这句话,一直被大家传诵着,“流传百世”。可见,有些人对爱人有着强烈的占有欲。

  《百业经》中有一个残忍的故事:

  从前,有个国王叫丑陋者,嫉妒心极强,性情十分残暴。他为王妃制定了极其严格的禁令,尤其是禁止别人仰望王妃的姿色。所以,他每次带王妃出游时,街道两旁不能打开门窗,若有人打开后无意一瞥王妃,他会立即剜掉此人的眼睛。

  一日,他与王妃们去森林游玩。当时有位独觉在那里禅修,几个王妃见他身相庄严,生起无比欢喜心,于是纷纷取下面纱,在其面前恭敬顶礼。国王闻知此事后,当下嗔心大起,命人立即剜去独觉的双目。

  因前世恶业感召,独觉被害时没能显现神变。之后,他飞入虚空示现种种神变。见此情景,国王非常害怕,顿时跪在地上忏悔,乞求清净罪业。

  然而,因果是不虚的。由于在嫉妒心的推动下,国王曾剜掉过成千上万人的眼睛,一旦业力成熟,他仍无法避免果报--多生累劫成为没有眼睛的众生,直至佛陀在世时,他还是一个盲人。

  佛经中说过:“增上贪欲者,不知理非理。”有些人在嫉妒心或贪心生起时,做事情根本不讲理,好像发疯了一样,过段时间冷静下来,才知道自己特别过分。

  其实,嫉妒只是分别心在作怪。假如你真的贪著爱人,那他去世之后的遗体,别人再怎么看、怎么焚烧,这时候为什么你无动于衷,不像以前那样妒火中烧了呢?仔细想一想,你到底爱的是什么?

    青春可以回忆,不能迷恋

    当你拥有令人羡慕的青春时,请不要忘了,这一切迟早会变成鸡皮鹤发……

  不少年轻人总觉得自己青春无敌,整天花大量心思忙于打扮、美容,希望以此讨得恋人欢心,而从不愿想自己有一天满面皱纹、白发苍苍的样子。这无异于自欺欺人。

  实际上,我们如果了解身体的本质,便不会迷恋自己的身体,更不会贪执别人的。

  《法句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

  往昔佛陀在世时,有位王后长得娇艳动人。国王要带她到寺院礼拜佛陀,但她非常珍爱自己的容颜,不喜欢听佛陀“不执著美色”的论调,所以经常找借口不去寺院。

  一天,国王为了让她到寺院去,下令诗人为寺院写赞歌,主要歌颂寺院的宁静、安详和伟大。王后对此很感兴趣,便和国王一起去了。

  当王后来到寺院,佛陀观察到了她的根基,于是变化出一位绝色美女,站在她身后并替她扇风。王后一看,顿时觉得自己逊色多了,但她还是忍不住,一直望着那美女。没多久,美女的容貌竟在渐渐改变:先是变得衰老;然后死去;慢慢化为白骨……

  至此,王后觉悟到美色并非永恒,执著这些毫无价值。

  佛陀觉察她的根基已成熟,便对她说:“对美貌极为贪恋的人,是相当愚痴的。因为所执著的东西,只不过如此而已。”接受了佛陀的开示,王后当下证得圣果。

  所以,不管是什么人,哪怕长得再惊为天人,也阻止不了无常的侵蚀。若认为自己的爱情建立在一张脸上,而从来不懂得从心上着手,那实在愚蠢之至。这样的爱情,也绝对挡不住岁月的考验!

    不负如来不负卿

    表面上看,呆在寺院里的他,仿佛一直在思念远方的情人,世间人可能也觉得奇怪:“这样的诗,怎会出自一位藏地著名大德之手?”

  经常有人问我:“您读过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歌吗?对此有什么看法?”

  其实,我还未出家时就在甘孜师范学校读过,出家后也看过。我认为,仓央嘉措深谙诗学精髓,其用词之美,一般人无法望其项背。

  他的诗有外、内、密三层涵义。从外义而言,阐述了男…

《问佛陀情为何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广西大学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