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他快乐的八个秘诀——上海交通大学演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愧心,甚至会无恶不作。对此,培根在《论贪婪》中说得非常清楚:“贪婪者为了煮熟自己的一颗鸡蛋,不惜烧掉邻居的一座房子。”

  看看如今的社会,到处是豆腐渣工程、毒奶粉、地沟油,以至于人们连走路、吃饭、喝水都没有了安全感。造成这种悲剧,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因果,一方面就是因为贪婪等烦恼炽盛。

  在烦恼的驱使下,还会爆发个人、家庭、民族乃至国家间的大大小小战争。昨天在上海街头,我看到两个小贩为蝇头小利而打仗,虽然他们打得不厉害,只是用苹果互相砸,但也算一场小战了。

  要摧毁烦恼,最好的办法是培养利他心。如果我们经常想着别人的苦乐,经常关心别人,自相续中的烦恼很快会灭尽,当烦恼灭尽后,痛苦也就不复存在了。

  (四)

  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

  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

  当见到恶劣众生因造罪业而遭受剧苦时,愿我犹如遇到宝藏一样,以难得之心珍爱他们。

  现在的社会太缺少爱了,人们都不愿意管别人的事。刚才我讲到两个小贩打仗,当时围观的人不少,可是没有一个去劝架。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事,然而从性质上讲,和前一阵子的“小悦悦事件”是一样的。

  当发现金矿时,勘探队员会非常高兴。大乘行者的心态则不同,遇到发财的机会时,他们不会欣喜若狂,而看到饥饿者、残疾人、乞丐等可怜众生时,他们会觉得非常难得,会想方设法帮助这些众生。

  大乘的爱心是最伟大的爱。世间的爱心是这样的,今天哪里发生灾难了,才想到去奉献爱心,比如汶川大地震期间,许多人向灾民伸出援助之手,然而灾难一过,就不管他们了。站在大乘的角度,这种偶尔的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随时随地帮助可怜的众生。

  在座各位扪心自问:“我有没有大乘的善心?”恐怕不一定有。看见可怜众生时,你不但不帮助,也许会想:“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活该受罪……”如果是这种心态,跟大乘的发心就相去甚远了。

  当然,要一下子转变串习已久的观念,达到大乘的思想境界,也有一定的困难。不过我希望,今后大家要往这方面努力,要尽量以善心对待一切人和事,不要总是抱着负面心态。如果你经常心怀嗔恨,经常面若冰霜,经常对他人发脾气,不要说来世的果报,即生中也不会收获幸福。

  在培养善心时,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去年,我在佛教徒中提倡“日行一善”。大家也不妨试着做一做,每天至少做一件有益于自他的善事:看见腿脚不方便的人,过去搀扶一下;别人骂自己时,尽量忍一忍;对别人产生烦恼时,马上调整自心……长此以往,自己的心一定会逐渐贤善起来。

  (五)

  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

  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对于以嫉妒心非理诽谤自己的人,愿我心甘情愿地取受亏损和失败,将利益和胜利奉献给他。

  这个偈颂加持非常大。《大圆满前行》中有一则公案:以前,恰卡瓦格西到甲向瓦格西家,无意中看到了这个偈颂。他感觉非常稀有,便问:“这是什么法?”甲向瓦格西说:“这是朗日塘巴尊者造的《修心八颂》。”听到此话,恰卡瓦格西迫不及待地想求得此法。不幸的是,当时朗日塘巴尊者已经圆寂了。后来恰卡瓦想尽办法,在夏日瓦格西前求得了《修心八颂》。依此法修持六年后,彻底断除了对自我的爱执。

  世间有这样的观念:“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作为世间人,持这些理念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站在大乘的角度,就不能有这种心态了,对于非理损害自己的人,我们更应该以慈悲忍辱心去对待。

  大乘佛法处处强调吃亏、忍辱。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乍一听这个偈颂,有些人可能想:“如果干什么都是“亏损失败自取受”,那还怎么活下去啊?”这种顾虑是多余的。修行是讲次第的,对凡夫人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来行持,暂时并不需要所有的事情都吃亏。

  人和人之间的冲突,归根结底源于对自我的爱执。在佛法中,有各种根除我执的窍诀。比如别人骂你时,你可以观想:这些声音就像空谷回声一样,对自己无利无害,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善于运用这些窍诀,许多烦恼就无从生起了。

  其实,这个偈颂不仅是修心的窍诀,也是为人处事的良方。当遇到他人的谩骂或者诽谤时,是针锋相对地回击,还是以这个方法化解?肯定后者的效果更好。

  大家可以试想:本来你没有做对不起人家的事,可是人家硬说你做了,是对方说一句自己顶一句,还是自己先忍着,等对方气消了再解释呢?聪明人一想就知道,当然是后一种方法明智。

  由此我想到,在大乘佛法中有许多为人处世的秘诀,不过,这些秘诀掌握在少数智者手中,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佛法重在行持,对于“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这样的理念,大家要努力去实践。刚开始做起来,也许感觉有一定困难,但只要长期坚持,逐渐就会得心应手。

  除了自己行持,大家还要将这种理念传播给他人。有的老师在做善法时,要求每个学生捐一元钱,这种做法非常好。事情看似不大,却能培养学生的爱心。这种爱心扩展开来,延伸到周围的人,延伸到整个社会,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六)

  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往昔我曾经利益某人并对其寄以厚望,纵然此人以非理手段陷害自己,愿我也将其视为善知识。

  对世间人来说,如果曾经帮助过某人,对方反过来害自己,自己还要把他当作善知识,这根本是做不到的。在座各位学过《东郭先生和狼》,在这种教育的熏染下,大家都觉得坏人必须被干掉。其实,这种理念并不究竟。如果想培养真正的爱心,对于忘恩负义者,我们更应该以善心来对待。

  在如今的社会,忘恩负义之辈特别多。有些老板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个人,当这个人有了能力时,不但不回报老板,反而把客户和资源带跑了。以世间眼光看,这种人非常可恨,可是按照大乘佛法的理念,我们不但不应该恨这种人,还要把他们当作善知识。这,就是大乘的崇高境界。

  在佛教的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都以实际行动,完美地展现了这种境界。印光大师无论遇到任何逆缘,都以一个“忍”字来应对。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即便遇到再恶劣的众生,也不会怨恨对方。

  作为高尚之士,要尽量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淡忘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不过在现实中,许多人恰恰相反:昨天别人帮了你,今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几年前别人说了你一句,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这样非常不好。今后,大家要转变这种习气,心里不要装着太多怨恨,如果怨气太多了,不说其他,对健康也是不利的。

  (七)

  愿我直接或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

  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愿我直接或者间接将利益和安乐奉献给一切老母有情,自己默默承受他们的苦难。

  此处宣说的,就是世间的换位思维。当然,换位思维范围有限,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换位,而佛法的换位思维范围无限,是将安乐奉献给一切众生,自己承受一切众生的痛苦。

  颂词中讲到,直接或者间接利益老母有情。所谓直接利益众生,比如富人拿钱做慈善,医生治疗病人的疾病,老师解除学生的愚痴。所谓间接利益众生,是通过各种方便,让众生逐渐离开痛苦。不管直接还是间接利益众生,我们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

  从究竟上讲,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事。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个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汽车抛锚而被困在野外。正当他焦急万分时,有个骑马的男子路过。见到这种情况,男子二话不说,用马将汽车拖到附近的小镇上。事后,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掏出钱,准备酬谢对方。男子拒绝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每次都将这句话转述给被帮助者。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洪水困在一个孤岛上,一个少年冒着危险救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居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说过无数次的话:“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这个时候,克雷斯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原来,自己串起的这根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人,最后又还给了自己!

  关于利他即利自,在大乘佛法中有透彻的宣说。藏传佛教一部叫《入菩萨行论》的论典,其中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这个教言讲得非常清楚:利益他人只会给自己带来快乐,自私自利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今天,大家也许是头一回听说大乘的利他理念,感觉可能比较陌生,但只要慢慢观察、慢慢思考,逐渐就会接受,也会知道这种理念的可贵。

  (八)

  愿此一切我所行,不为八法念垢染,

  以知诸法如幻智,无执离缚而解脱。

  愿我的一切所行不被世间八法的分别念所染污,了知万法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世俗中如梦幻泡影,从而无有任何执著,远离一切束缚,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所谓世间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一般的人都愿意得到利、誉、称、乐,不愿意得到衰、毁、讥、苦。每个人观察一下自己,肯定都对这八种法有强烈的执著,如此就是痛苦的因。如果我们学习了《金刚经》,悟到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能远离世间八法的束缚。

  三、结 语

  在座各位过去对大乘佛法不太了解,通过今天这堂课,一方面是给大家播下善根,一方面是帮助大家打开思路,让你认识到大乘佛法的根本是利他。

  利他不仅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理念,也是全人类必不可缺的理念。如今是21世纪,我想,即使到了30世纪,人类照样需要它,这种思想依然不会被淘汰。

  在朗日塘巴尊者造的八个偈颂中,从各个侧面圆满地宣说了大乘的利他理念,只要我们按照这些秘诀行持,一定可以有效地提升幸福感。有些人虽然没有学过大乘佛法,可是因为他们实践了这些理念,所以生活中充满了幸福。特蕾莎修女就是如此,她18岁当了修女,之后便开始利益他人,虽然物质生活极其简单,可是她的生命中没有任何痛苦,唯有喜乐。像特蕾莎修女一样,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爱心人士,他们将生命完全投入于利他,结果无一例外,得到的都是痛苦的减少和幸福的增加。

  有些人没发现这个要点,总是抱怨:“为什么我这么不幸?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上级对我不公平?为什么下级对我不恭敬?……”这样的抱怨非常不明智。对这种人,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不想快乐就另当别论,想快乐,就停止怨天尤人,从现在开始培养利他心吧!

  虽然我修行很差,不过,通过翻阅大乘经论,自己深深感到: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利他心,谁有了这种理念,谁就会过得充实快乐。我认识一些善心人士,因为始终想着帮助众生,所以他们的生活中几乎没有痛苦,晚上睡觉也特别香。试想,如果他们一直想着自己,可能就没那么快乐了,也许梦中还忙着跟别人争斗、拼杀……

  学习自他快乐的八个秘诀后,如果大家经常思维这些道理,慢慢就会感悟到其中的奥妙,这种感悟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今天,我们给每个人都发了《修心八颂》,希望大家像对待如意宝一样珍视这些秘诀,不要觉得:“这张纸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一张佛教的宣传品而已,这样的宣传品到处都有,甚至乘车、行路时,也经常有人派发这种宣传品。”如果这样想,那就太可惜了。

  总之,希望大家生起利他心,有了这种善心,什么事情都好办。当然,凡夫的利他心跟菩萨的利他心有一定距离,我对各位要求不高,暂时达不到菩萨的境界没关系,只要能在减少自私自利、增上利他心方面有所进步,哪怕前进一步,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自他快乐的八个秘诀——上海交通大学演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问佛陀情为何物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