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七講話 第七集 第叁期 第四天 銷歸自性不生雜染

  佛七講話 第七集 八十年第叁期

  第四天 銷歸自性不生雜染

  誦經要銷歸自性,念佛也是一樣,要銷歸自性。

  什麼是自性呢?自性又稱爲自性清淨心。由此一心,起兩種用,就是不變、隨 緣。

  銷歸自性是銷歸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中沒有欲惡不善等雜染法。欲是五欲 ,惡是五蓋,不善是十不善。

  五欲就是五根貪五塵,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觸。所以有人 說五欲是五根;也有人說五欲是五塵。其實五根是根據能欲方面說;五塵根據所欲 方面說。華嚴宗又立財色名食睡是五欲,當然也是根據所欲方面說。五欲不出欲界 ,欲界是五趣雜居,有天、人、地獄、餓鬼、畜生。

  五蓋是五種法: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這五種法障住我們 的真如法性,所以稱爲蓋。其實五蓋在第六識。所以我們知道,五欲當中都有五蓋 。既然是五欲有五蓋,爲什麼別立五欲呢?追究起來,五欲屬于業;五蓋屬于惑。

  十不善法就是殺、盜、淫、妄語、惡口、绮語、兩舌、貪、瞋、癡。

  五欲五蓋十不善令衆生不出叁界。念佛生到西方就橫超叁界。橫超叁界與豎出 叁界不同。豎出叁界是你必須初果證二果,二果證叁果,叁果證四果才出去;橫超 呢,以凡夫身就出去了。這仗佛力不是衆生自力。

  西方極樂世界衆生,沒有欲惡不善法。念佛,至誠懇切念一句阿彌陀佛,自然 眼不貪色,耳不貪聲、鼻不貪香、舌不貪味、身不貪觸,這個時候說你念佛銷歸自 性;至誠懇切念佛,自然沒有貪欲、瞋恚、掉悔、睡眠、疑,這就沒有五蓋了,這 個說你銷歸自性;至誠懇切念佛,自然沒有殺、盜、淫,沒有妄語、惡口、绮語、 兩舌,沒有貪、瞋、癡,就遠離十不善了,所以說你銷歸自性。

  銷歸自性也有人說是老實念佛。老實念佛就是自性清淨心當中沒有欲惡不善法 。沒有欲惡不善,是清淨法;有欲惡不善,就是雜染。

  欲惡不善法當中,十不善又稱爲十種淨戒。十種淨戒從凡夫一直到佛。佛不過 是十種淨戒圓滿。

  怎麼稱這不造十不善是十種淨戒呢?無論什麼戒,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菩薩戒都是從這十善業發揮出來的。大家仔細看戒文就知道了。

  所以,平時念佛心中要沒有十不善。如果沒有這情形的話,保你上品上生。念 佛心中,不可以有殺。如果有殺,和叁塗相應,不和西方相應,和娑婆相應,不和 西方相應。不可有盜。不可有淫。

  講話要講誠實語,不可妄語、惡口、绮語、兩舌。講話的時候,說法,就沒口 四過了。要說,說有功德的話,這樣自然和西方相應。

  念佛自性清淨心當中不可有貪、瞋、癡,這樣就和西方相應了。記得我昨天和 大家講過,雖然口不說惡語,心中記恨人也造業。大家千萬不要犯,這個果報很可 怕,你犯了思業。

  如果妄語、惡口、绮語、兩舌,自然要受果報了;如果你心中記恨別人、動心 機,就容易失掉人身。心中存著記恨人的心叫陰毒。經上說陰毒之人,命終之後墮 于毒蛇之身;凶暴之人,命終之後墮于虎狼之身。所以不可以有貪、瞋、癡。如果 沒有這些雜染法,就是自性清淨心。

  如果你修得自性清淨心,稱爲大丈夫。大丈夫就是自己是丈夫,又能度別人爲 丈夫。簡單地說,大丈夫可以自度,又可度人。

  所以希望大家念佛,時時刻刻檢點。心中不可有五欲,不可有五蓋,不可有十 不善。這樣念佛,定得成就。

  昨天耽誤大家很多時間,今天不講太多了。

  現在開始念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