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六度篇)▪P2

  ..續本文上一頁因緣跟隨我們,我們的能夠出離煩惱,能如諸佛菩薩心香普覆世界。

  花很美好,我們以真實善心利益衆生,衆生才能享受!如果以煩惱心對衆生,對他就是折磨!供花,就是以自己善行莊嚴世界莊嚴自己身心!我們今天做這些,都是因地,將來究竟結果就是究竟成佛!花是表示美麗如理如法!

  只有如理如法才能讓衆生享受,不能以雜染、煩惱衆生!

  8、在家上供和撤供怎麼做如法,還有在家上香的香灰和剩余的香根該如何處理

  在家學佛要用自己的至誠心清淨心,如法供養。撤供呢,不新鮮了,可以撤供。

  9、做施食時,有非人來壓身,怎麼辦

  要安住于慈悲心裏,解怨釋結。

  10、在修忍辱的時候心裏會更加痛苦,是方法錯了,還是認識錯了?請師父慈悲開示。

  如果我們感到痛苦,是自然的。否則,就不叫忍辱,叫做忍樂了。這說明我們的智慧還不夠,這叫生忍,活生生忍下去。到最後,有智慧,法忍,到理性上的提升。我們現在認識到侮辱對我們的傷害,還沒有認識到這就是我們曾傷害別人,盡管痛苦,就是在償還業債。

  如果我們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就會越加痛苦;認識到了,就會慢慢接受,最後歡歡喜喜。忍受有生忍、法忍、無生忍。我們爲什麼得到傷害,就是因爲我們自己在意。其實,我們執著的自我,是不存在的。到底是誰受到傷害呢?能夠傷害我的人,受傷害的我,進行傷害的法,都是因緣所生。

  當我們能認識到這一點,智慧逐漸增加,能夠上升到無生法忍時,就是另一種境界了。我們今天生忍,當然會痛苦。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冤冤相報,就能消業。否則,我們還會造惡業,越來越不能忍辱,相反,所承受的侮辱還越來越多,因爲我們缺乏善業。如果我們廣做善事,積極行持善業,本身就是化解侮辱。

  現在的痛苦,正是成就我們。沒有忍辱能力,你又怎麼成就修行的力量呢?我們修行善業時面臨的痛苦,也是對于我們善業的考驗,也是對于我們能力的增加。

  11、師父,佛法裏的忍辱爲六度之一。忍辱是無條件的嗎?如果遇到無禮,甚至威脅生命難道還要被動忍受嗎?具體應該怎麼做?請師父慈悲開示。

  佛法裏的忍辱還是看自己的境界了,就是我們的境界在哪一個層次,就有相應的忍辱的方法。如果你不具有忍辱的能力,我們鼓勵你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好好地忍。超出你的忍耐範圍了,就可以適當規避一下。我們忍不起還躲不起嗎?躲他一躲,應該說這種環境不存在的話,煩惱也就不會出現。所以說忍辱是修學自己智慧的一種能力。

  爲什麼我們要忍辱呢?要弄懂這個意思。因爲我們不忍辱,嗔恨心就無間地在爆發。嗔恨心爆發出來以後就損傷衆生也損傷我們。我們一旦認識到嗔恨心對自己沒有一點意義,只能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損害與痛苦,一旦我們了解到嗔恨心在無條件傷害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實際上從道理上、原則上來講,忍辱就是無條件的。因爲忍辱就是對治嗔恨,就能遠離嗔恨心爲我們帶來的傷害。難道你希望嗔恨心傷害自己與別人嗎?打人叁千自損八百,損傷衆生時就在損害我們自己。所以,想一想這樣的嗔恨心完全應該對治。所以對治時,我們還講條件,實際上就是在嗔恨心的認知上,還沒有達到深刻的認知。就是以爲嗔恨心某些時候對我還有好處,認識上還不充分。所以,從原則上、道理上來講,忍辱是無條件的。

  但是,原則歸原則,道理歸道理,落實到我們個人忍辱上,那是要結合自己能力而來說的。如果超出自己忍辱能力了,往往自己忍得不歡喜,忍得非常痛苦,忍出很多煩惱種子,乃至因爲這個忍,就把一股自心不可思議的能量憋在那裏,一旦遇到適當機會爆發出來,就把往昔忍辱的功德抵消掉了。從現實上講,我們主張力所能及地忍辱,這樣子,忍得歡喜,忍得自在,忍得有智慧,忍得能夠開發善根,這樣好一些。這個能夠增長我們自己修學忍辱的歡喜心,也能夠在忍辱過程當中不斷培養歡喜心、善法欲,不斷培養我們自己的善根資糧。忍辱就修得很好了。不是說你境界很好,而是說你在忍辱當中這種方法用得很好。它能夠適當地開啓自己的善根。所以這個是很應該注意的。

  我們遇到無禮的時候要不要忍呢?什麼叫辱?如果人家待你都是彬彬有禮,那就不存在對你的侮辱了。一旦成爲忍辱的對象,就是表面上看起來對你有一些無禮、有一些不尊重,甚至有一些損傷。所以說忍辱正是針對這些環境上來忍的。如果離開無禮、侮辱的對境,那你就不用忍了。人家待你如上賓,就不用忍了。忍辱,一旦成爲我們自己的忍辱,就要看出,它表面上對我們是無禮的,正是這樣才成爲我們的忍辱對境。無禮才用忍,不是被動忍受,而是歡喜忍受。否則,忍辱就修不起來了。忍辱修不起來,我們的嗔恨心就永遠沒有對治。

  “甚至威脅生命難道還要被動忍受嗎?”這個問題還要做另外一番回答。就是我們忍辱在遇到無理、過分,或者說損傷我們的時候,在我們能力範圍之內,盡量提倡要忍辱。那麼威脅生命呢,那麼你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忍力,我們還是說,方方面面的,可以適當地規避、善巧一下。所以說,你可以忍,但是忍的方式要更善巧,不要讓它威脅我們生命。除非是大願菩薩。我們一般凡夫,能夠得到人身相當難得,在因地當中要積累相當大的福德資糧,才能夠得到這樣的生命。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忍辱能力,把寶貴人身白白丟掉,這是很可惜的。我們原則上要忍,但是忍的方式要善巧,我們不起嗔恨心,善巧規避威脅我們生命的外緣,以寶貴人身好好修學佛法,好好積累善根福德資糧。我們忍辱過程當中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境界不同。具體怎麼做,建議我們聽聽忍辱波羅蜜,《入菩薩行論》有講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有講到忍辱波羅蜜,在大經大論上,基本上都要講到忍辱波羅蜜。《華嚴經》講十地菩薩的境界,它講第叁地的菩薩就要修忍辱。還有《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裏也要講。大乘佛法裏,甚至聲聞緣覺乘佛法裏,都要講。要把具體的經論搜集起來多看,多學習,練習我們自己的忍辱能力。

  12、師父,我恨業深重,怎樣可以使我的恨業消除,請師父慈悲開示。

  對治嗔恨心,就是要修集慈心。嗔恨心,一個傷害自己,一個傷害別人,人與人如果以嗔恨心相處,彼此會越發疏遠,會增上我們的嗔恨業力。我們要看清楚嗔恨心的作用,是否能利益我們?我們平時就認爲,你強我比你更強,其實,這樣不能解決問題,只能造作更多是非。

  嗔恨心重的人可以修學慈悲觀。

  13、常聽人說“苦修行,苦修行”難道只有苦才能修行嗎?請法師慈悲開示。

  不是說一學佛,一切業都解決了。最初化解苦,都有一個過程。但是,當你修行到一定程度,也許人家看作很苦,但是,你不這樣認爲。因爲受苦就是化解苦,最終能達到究竟圓滿。但是,這種境界要逐步增長。

  有的人認爲學佛就應該是很快樂的事情,所以,稍微有一點苦,都不能忍受,這樣就不能把往昔時惡業化除。我們怕苦就不能消除惡業,我們不敢承擔,最終還是躲不掉。

  樂修行,是我們善根、福德資源具足才可以。有些人很快樂,也可以修行。就看你積聚的業如何。其實,苦樂是一種對待。苦有苦苦,本來就苦,但是我們還更加一層感受之苦。比如,熱,我們又喊熱,太在意,就放大了熱的痛苦。比如,人家傷害你,你念念不忘,就是增益了苦。

  快樂是沒有收成的沙漠。如果我們不能在樂中修行,快樂過後尤其苦。猶如紅樓夢裏,歡聚之後,更能感受寂寞之苦。

  喜歡快樂的人,就不能接受苦法。其實,我們所認爲的快樂,何嘗不是一種苦。我們認爲的快樂實際是一種行苦,念念變遷,不能葆有。我們認爲的苦樂中庸感受,都是行苦,是無常。我們認識苦之後,超越它,轉變對于苦樂的心態,很重要。我們不在意苦,直面人生,我們的承受能力就可以增加,此時,苦就不成其爲苦了。這時,苦也能爲我們帶來快樂。

  不是只有苦才能修行,樂也能修行。苦樂修行都可。不要耽著于樂而怕苦,我們的心態要能超越。

  14、打坐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算不算禅修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也算,念佛禅嘛。從禅的字表意思來看,就是一心不亂的修行。我們打坐念佛也是一心不亂,也算禅修。最初,禅修就是靜慮、思維修,乃至像祖師禅,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要求我們起疑情。念佛,是要求我們起信心。禅修就是專心一致地修持。

  15、打坐的時候爲什麼有時總是靜不下心來,有什麼方法可以對治?腿很痛了是不是可以換一下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打坐以靜心爲方便,但是一下子靜不下來,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浪濤洶湧的大江大海,一下子要讓它靜下來,不太可能,有個過程。而我們往昔時惡業,有多少呢?不知道。但是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我們紛亂的心,可以說是多生累劫成就的。我們今天打坐,也許方法得法了,只是力量欠缺。也許,方法都沒有得法。只要你方法得法,早晚能夠靜下來。

  我們打坐,至少沒有出去作惡,雖然一時半會兒內心沒能靜下來,但是身語業不去造惡了。最初修行,能把身語業改正,最粗顯的業能夠杜絕,就是最初的成功。這對于我們內心,一定有影響。比如當你造作殺生業時,內心一定影響很大。今天你盡管妄念紛飛,但是沒有行動,影響勢力相對打折扣了,這也是我們打坐的作用。久而久之能夠堅持做功夫,我們發現,靜心力量能夠越來越強。所以,不要急功近利。二一個方面,只要我們盡到自己努力,天長地久下功夫,總能把掉舉散漫的心對治下來。

  對治方法:第一、要祈禱叁寶加被;第二、養成我們專注的習慣勢力,修定的方法可以對治散漫、昏沈心;第叁、用智慧,慧一個方面是選擇,發揮選擇能動力,智呢能夠通過聞思修增長智慧能力。當智慧能力增強,紛繁的心…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六度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