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可以對治。我們再用智慧分析,爲什麼不能靜心?分析清楚了,也就能夠對治了。
腿痛了,我們還是主張自己培養忍耐力,如果太將就身體,也許就不斷動,還有多少力量在做功夫呢?就值得懷疑了。所以,盡量不要動。參禅參禅打坐打坐,參的是痛禅,打的是痛坐。
打坐也是對治我執,打坐時的我執就體現在身體的痛上,我們要對治這個痛,也就對治這方面我執的顯現了。
坐呢,不在于身體,但是身體能起到增上、幫助的作用。實在不行,換一下腿也可以,開頭你越換越勤,但是,慢慢你就可以不換了。
說到打坐,以前南嶽懷讓禅師看到一個馬和尚端坐不動,就問他,你在幹什麼?馬和尚就回答,在打坐。南嶽懷讓禅師故意在他旁邊拿了一塊磚在石頭上磨,磨的聲音打擾到馬和尚了,馬和尚忍不住問,你這是在做什麼呢?南嶽懷讓禅師回答:磨磚做鏡。和尚說,磨磚能做鏡嗎?南嶽懷讓禅師反問:磚頭不能磨成鏡子,難道坐禅就能成佛?馬和尚就是馬祖道一禅師。
馬拉車,欲使車行,到底是打馬呢,還是打車呢?當然是打馬了,擒賊先擒王嘛。
打坐是爲了心靜,爲了如理思維,只要你有足夠歡喜心思維法理,你的身體就不足以成爲障礙了。做你喜歡的事情,自心爲喜歡的事情吸引,心不在焉,身體引發的感覺,相應就遲鈍得多。
這就說明,還有一種更好的方法——全身心投入、歡喜投入如理如法的思維。這樣就越來越能夠掌握自心,當你這種能量增長起來,你就發現,身體自然而然你就超越了。這就是更積極更主動的,擒賊先擒王的方法。
16、我有時思維法義沒有打坐,而是利用平時做事時思維,這種方法可以嗎。因爲我在打坐時總生不起歡喜心。請師父慈悲開示。
做事時思維,難免打自己閑岔。而且,思維強度難免打折扣。所以,我們全身心放下,全身心投入,思維力度會更深、更廣。
17、師父,我了解一點禅修觀呼吸法,于是在靜聽念佛時(印祖方法是不管呼吸),自覺不自覺地意識就有了想到呼吸的時候,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跑神了,不專一了還是這本來就沒什麼的,如果又意識到呼吸又在念佛,這是不是雜念呢?
念佛就是專心一意念佛,凡是不相關的,就是雜念。
我們對呼吸習慣了,自然而然心就分了。只要我們把念佛心集中起來,就會把關注呼吸道心減輕了。我們要通過圓滿聞思,掌握方法再修,在最初下手,就要圓滿掌握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有行爲對後來的行爲都有影響,何況我們專心一意地修過,這樣就會有潛意識的影響力,自然對我們念佛就會有幹擾。只要念佛,我們就要專一,不要再關注呼吸。
我們都攝六根,專心念佛。佛法從恭敬當中求,就要集中心神好好念佛。
18、請問師父打坐時念什麼?多長時間才算是打坐?
打坐,關鍵是要靜下來。要修什麼法。比如我是學淨宗的,我就念阿彌陀佛。大家學什麼,就用什麼念。心無旁骛時打坐最好。
19、曾聽師父講菩提道次第時,有講到五明,專一當中是否要學一些技能,才能自利自他,是哪五明,怎麼善用,請師父慈悲開示。
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利益衆生,當然要學技巧。利益衆生要學習。內明就是佛法,明心見性,在我們身上産生覺悟智慧。有了智慧之後,我們痛苦,才知道是煩惱造業;煩惱造業,才産生痛苦。我們有明覺智慧之後,我們知道苦集滅道因果法理,才知道怎麼消除、糾正錯誤惡業。所以,內明是首先的。有沒有智慧是首選的。有了智慧,智慧是不是白白生起來呢?不是——
比如,第二個是因明。我們在佛法中,要學會了悟事理的方法,因明就是一個重要方法。從何處開啓智慧,這個是因明裏所說。我們學了因明,就知道怎麼開啓悟性,認識真理,通過因明的學習,我們就能讓自己聞思修智慧開啓。有了因明幫助之後,我們能夠讓自己智慧開發。還要有福報,我們在幫助衆生過程中,衆生他就是煩惱病身心病,于是醫方明就顯得更重要。醫方明就是幫助衆生治療身心毛病。毛病就是問題了,針對衆生問題,我們對衆生有貢獻,能夠解決他的問題,要學醫方明,怎麼樣醫治身體毛病心理毛病,我們有這個能力,就很重要。把衆生病苦解決以後,衆生還要謀生啊,工巧明呢,就是幫助衆生謀生。如果你不學,怎麼幫助衆生呢?所以菩薩之學難學能學盡一切所學,難忍能忍忍世人所不能忍,就是盡所有智如所有智,都要好好學習。所以,經上給我們所說,“求菩薩道者,當于五明中學,五明中求。”也就是內學外學都要學。衆生根基、毛病、問題,是各種各樣的,我們沒有這種敲門磚怎麼幫助衆生呢?不能幫助衆生,我們的菩薩道又怎麼成就呢?所以要好好修學五明。
學習中有一個次第,一個是智慧,有沒有智慧是先決條件,沒有智慧,我們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對。所以,要好好把佛法作爲一輩子安身立命的基礎,好好地去修學,增長自己的智慧。有智慧之後,自己做什麼事情都不一樣。我們智慧增長到了一定程度,內學外學都很能學得進去,很能善用。我們有了內學,在這種基礎之上,我們能夠對治自己煩惱,積累福德智慧資糧,在利益衆生的過程當中在修學五明的過程當中就是要善用,怎麼善用呢,在智慧的指導之下,修學六度四攝這個就好了。智慧猶如眼睛啊,沒有智慧的眼睛,就不知道五明怎麼善用。
20、當下,“無分別識”與“無分別慧”如何抉擇?請師父慈悲開示 。
識就是我們的八識境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識的狀態就是我們的分別狀態,有智慧與愚癡,有選擇與不選擇,有很多區分。慧就是一種撿擇能力。有分別的撿擇能力怎麼成就無分別慧呢?修行過程中逐步達到無分別智,達到智慧,就是自然任運的。我們一般講無分別智,這個無分別慧,還是從這裏第一次聽說。
智是本體,慧是用,一旦達到智,就是轉識成智了。從識的角度,是有分別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前六識,特別是意識,有分別。六識的分別,前五識是與第六意識同步。如果意識不跟進,前五識所見色聞聲覺觸,就不會分別了。
達到無分別智,我們的根身器界都能轉化。八識成四智,是能證到智慧的本體。慧從唯識中來講是一種撿擇作用,撿擇怎麼能達到無分別慧呢?
達到無分別智之後,分別與撿擇都能轉化,自然而然能夠與法性相應,起心動念都能任運載道,與道相合。
很多人說打坐時不撿擇,那是一種偏差。打坐時如果什麼都不思維,要想達到無分別智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慧的撿擇作用不起用,是不是就能達到無分別呢?不會的。我們修行無分別智還是需要分別的資糧。
21、修道的人不見世間過是不是做人就沒有原則,請師父慈悲開示。
“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是做人沒有原則”,不是這樣的。不見世間過是我們修行人的原則。爲什麼呢?你看到人家過錯之後,能夠增長修行人的虛妄分別,那麼,由這種虛妄分別對于人家過錯有什麼良好改變嗎?對自己修行有什麼好處嗎?
打個比方說,我們看到世間貪汙腐敗多,因而憂心忡忡,這樣對你就是一種負面增長,不是智慧增長。你修行是爲了看世間過錯嗎?我相信不是這樣的。
人生存在世間就是提升、淨化自己,不再被染汙。你可以事事認知,但是不受世間過錯的汙染,我想這是最起碼的。如果把我們身口意叁業陷入世間過錯當中,染汙掉了,身口意叁業就會背上非常沈重的包袱。如果我們見到世間過錯而又消化不了,往往還會製約我們爲人處世。比如你見到好朋友有過錯,慢慢你們之間就不是好朋友了。而你見到朋友好處,內心非常歡喜好樂,兩個人距離越走越近,心無芥蒂,非常歡喜。但是,你老是見別人過錯,你看他的眼光不再那麼溫柔,心裏不再那麼清淨,顯現一種暴酷,這樣,兩個人就會越走越遠了。這就是負面積累。
我們怎麼樣看待別人,也是自己心態的選擇。如果真是過錯,就是人人都能看出是過錯。但是,有時有人看是過錯,其他人看則是優點。這是因爲我們自己內心有執著成見,不是世間有過錯,而是我們內心錯誤心態的外在顯現。
我們看世間錯時,往往需要反省內心。我們需要檢查,自己到底是喜歡欣賞呢,還是喜歡挑剔?心態決定命運,心態決定環境。你選擇什麼心態就召感什麼環境與命運。世間上的過錯往往是我們心態的顯現。這就是我們修行人的選擇,一個是我們選擇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周圍的人,我們是挑剔呢還是欣賞?欣賞呢,說明我們內心很有智慧。挑剔呢說明我們內心很局限。就算世間真實有過錯,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幫助別人,這種見過足以消磨自己和消磨世間,引起爭鬥。
修行人本分是明心見性,淨化自己、淨化世界。自心淨化了,我們再來看世間是否有過錯,那時,就不一樣了。我們心態圓滿了,看世間就同步圓滿了。心淨則土淨。我們從自心淨化著手。
22、怎麼樣才能改掉說別人過失的毛病。請師父慈悲開示。
如果我們發心要幫助別人呢,如果見了人家過失,第一要看說出來是不是能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們說人家過失時,反省,人家說自己過失時,自己會是什麼感受。如果你說過失對他有作用,那麼,可以說一說。如果,說進去人家喜歡聽,一個方面就是兩個人之間感情好了,二一個是你的發心是爲幫助別人。如果我們沒有這兩個條件,說人家過失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利益。
衆生過失都是因爲無明煩惱、錯誤認知引起的,人家有的過失,其實,我們自己也許都有。有時間說人家過失,不如反省自己。我們說人家過失,和人家感情反而疏遠。當我們觀察人家功德時,我們和衆生走得越來越近。看看說人家過失究竟有什麼過患,當看清楚說人家過失能養成自己不良習慣,往往是以人家過失染汙自心,而且,容易拉開與衆生距離。所以,多思維說衆生過失的過患,看你還想不想說人家過失。
說人家過失往往對自己形成障礙。如果說人家過失對自己、對別人都沒有利益,那麼,看看對自他有什麼損傷,而引起高度警惕,這樣,才能改掉說別人過失的毛病。看清楚,不斷告誡自己,除了思維之外,如果不好,怎麼改變,你要想很多方法。除了我們所說的,你自己也可以想出很多方法。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六度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