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六度篇)▪P3

  ..续本文上一页也可以对治。我们再用智慧分析,为什么不能静心?分析清楚了,也就能够对治了。

  腿痛了,我们还是主张自己培养忍耐力,如果太将就身体,也许就不断动,还有多少力量在做功夫呢?就值得怀疑了。所以,尽量不要动。参禅参禅打坐打坐,参的是痛禅,打的是痛坐。

  打坐也是对治我执,打坐时的我执就体现在身体的痛上,我们要对治这个痛,也就对治这方面我执的显现了。

  坐呢,不在于身体,但是身体能起到增上、帮助的作用。实在不行,换一下腿也可以,开头你越换越勤,但是,慢慢你就可以不换了。

  说到打坐,以前南岳怀让禅师看到一个马和尚端坐不动,就问他,你在干什么?马和尚就回答,在打坐。南岳怀让禅师故意在他旁边拿了一块砖在石头上磨,磨的声音打扰到马和尚了,马和尚忍不住问,你这是在做什么呢?南岳怀让禅师回答:磨砖做镜。和尚说,磨砖能做镜吗?南岳怀让禅师反问:砖头不能磨成镜子,难道坐禅就能成佛?马和尚就是马祖道一禅师。

  马拉车,欲使车行,到底是打马呢,还是打车呢?当然是打马了,擒贼先擒王嘛。

  打坐是为了心静,为了如理思维,只要你有足够欢喜心思维法理,你的身体就不足以成为障碍了。做你喜欢的事情,自心为喜欢的事情吸引,心不在焉,身体引发的感觉,相应就迟钝得多。

  这就说明,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全身心投入、欢喜投入如理如法的思维。这样就越来越能够掌握自心,当你这种能量增长起来,你就发现,身体自然而然你就超越了。这就是更积极更主动的,擒贼先擒王的方法。

  16、我有时思维法义没有打坐,而是利用平时做事时思维,这种方法可以吗。因为我在打坐时总生不起欢喜心。请师父慈悲开示。

  做事时思维,难免打自己闲岔。而且,思维强度难免打折扣。所以,我们全身心放下,全身心投入,思维力度会更深、更广。

  17、师父,我了解一点禅修观呼吸法,于是在静听念佛时(印祖方法是不管呼吸),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就有了想到呼吸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跑神了,不专一了还是这本来就没什么的,如果又意识到呼吸又在念佛,这是不是杂念呢?

  念佛就是专心一意念佛,凡是不相关的,就是杂念。

  我们对呼吸习惯了,自然而然心就分了。只要我们把念佛心集中起来,就会把关注呼吸道心减轻了。我们要通过圆满闻思,掌握方法再修,在最初下手,就要圆满掌握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有行为对后来的行为都有影响,何况我们专心一意地修过,这样就会有潜意识的影响力,自然对我们念佛就会有干扰。只要念佛,我们就要专一,不要再关注呼吸。

  我们都摄六根,专心念佛。佛法从恭敬当中求,就要集中心神好好念佛。

  18、请问师父打坐时念什么?多长时间才算是打坐?

  打坐,关键是要静下来。要修什么法。比如我是学净宗的,我就念阿弥陀佛。大家学什么,就用什么念。心无旁骛时打坐最好。

  19、曾听师父讲菩提道次第时,有讲到五明,专一当中是否要学一些技能,才能自利自他,是哪五明,怎么善用,请师父慈悲开示。

  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利益众生,当然要学技巧。利益众生要学习。内明就是佛法,明心见性,在我们身上产生觉悟智慧。有了智慧之后,我们痛苦,才知道是烦恼造业;烦恼造业,才产生痛苦。我们有明觉智慧之后,我们知道苦集灭道因果法理,才知道怎么消除、纠正错误恶业。所以,内明是首先的。有没有智慧是首选的。有了智慧,智慧是不是白白生起来呢?不是——

  比如,第二个是因明。我们在佛法中,要学会了悟事理的方法,因明就是一个重要方法。从何处开启智慧,这个是因明里所说。我们学了因明,就知道怎么开启悟性,认识真理,通过因明的学习,我们就能让自己闻思修智慧开启。有了因明帮助之后,我们能够让自己智慧开发。还要有福报,我们在帮助众生过程中,众生他就是烦恼病身心病,于是医方明就显得更重要。医方明就是帮助众生治疗身心毛病。毛病就是问题了,针对众生问题,我们对众生有贡献,能够解决他的问题,要学医方明,怎么样医治身体毛病心理毛病,我们有这个能力,就很重要。把众生病苦解决以后,众生还要谋生啊,工巧明呢,就是帮助众生谋生。如果你不学,怎么帮助众生呢?所以菩萨之学难学能学尽一切所学,难忍能忍忍世人所不能忍,就是尽所有智如所有智,都要好好学习。所以,经上给我们所说,“求菩萨道者,当于五明中学,五明中求。”也就是内学外学都要学。众生根基、毛病、问题,是各种各样的,我们没有这种敲门砖怎么帮助众生呢?不能帮助众生,我们的菩萨道又怎么成就呢?所以要好好修学五明。

  学习中有一个次第,一个是智慧,有没有智慧是先决条件,没有智慧,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对。所以,要好好把佛法作为一辈子安身立命的基础,好好地去修学,增长自己的智慧。有智慧之后,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一样。我们智慧增长到了一定程度,内学外学都很能学得进去,很能善用。我们有了内学,在这种基础之上,我们能够对治自己烦恼,积累福德智慧资粮,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在修学五明的过程当中就是要善用,怎么善用呢,在智慧的指导之下,修学六度四摄这个就好了。智慧犹如眼睛啊,没有智慧的眼睛,就不知道五明怎么善用。

  20、当下,“无分别识”与“无分别慧”如何抉择?请师父慈悲开示 。

  识就是我们的八识境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的状态就是我们的分别状态,有智慧与愚痴,有选择与不选择,有很多区分。慧就是一种捡择能力。有分别的捡择能力怎么成就无分别慧呢?修行过程中逐步达到无分别智,达到智慧,就是自然任运的。我们一般讲无分别智,这个无分别慧,还是从这里第一次听说。

  智是本体,慧是用,一旦达到智,就是转识成智了。从识的角度,是有分别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前六识,特别是意识,有分别。六识的分别,前五识是与第六意识同步。如果意识不跟进,前五识所见色闻声觉触,就不会分别了。

  达到无分别智,我们的根身器界都能转化。八识成四智,是能证到智慧的本体。慧从唯识中来讲是一种捡择作用,捡择怎么能达到无分别慧呢?

  达到无分别智之后,分别与捡择都能转化,自然而然能够与法性相应,起心动念都能任运载道,与道相合。

  很多人说打坐时不捡择,那是一种偏差。打坐时如果什么都不思维,要想达到无分别智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慧的捡择作用不起用,是不是就能达到无分别呢?不会的。我们修行无分别智还是需要分别的资粮。

  21、修道的人不见世间过是不是做人就没有原则,请师父慈悲开示。

  “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是做人没有原则”,不是这样的。不见世间过是我们修行人的原则。为什么呢?你看到人家过错之后,能够增长修行人的虚妄分别,那么,由这种虚妄分别对于人家过错有什么良好改变吗?对自己修行有什么好处吗?

  打个比方说,我们看到世间贪污腐败多,因而忧心忡忡,这样对你就是一种负面增长,不是智慧增长。你修行是为了看世间过错吗?我相信不是这样的。

  人生存在世间就是提升、净化自己,不再被染污。你可以事事认知,但是不受世间过错的污染,我想这是最起码的。如果把我们身口意三业陷入世间过错当中,染污掉了,身口意三业就会背上非常沉重的包袱。如果我们见到世间过错而又消化不了,往往还会制约我们为人处世。比如你见到好朋友有过错,慢慢你们之间就不是好朋友了。而你见到朋友好处,内心非常欢喜好乐,两个人距离越走越近,心无芥蒂,非常欢喜。但是,你老是见别人过错,你看他的眼光不再那么温柔,心里不再那么清净,显现一种暴酷,这样,两个人就会越走越远了。这就是负面积累。

  我们怎么样看待别人,也是自己心态的选择。如果真是过错,就是人人都能看出是过错。但是,有时有人看是过错,其他人看则是优点。这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有执着成见,不是世间有过错,而是我们内心错误心态的外在显现。

  我们看世间错时,往往需要反省内心。我们需要检查,自己到底是喜欢欣赏呢,还是喜欢挑剔?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决定环境。你选择什么心态就召感什么环境与命运。世间上的过错往往是我们心态的显现。这就是我们修行人的选择,一个是我们选择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周围的人,我们是挑剔呢还是欣赏?欣赏呢,说明我们内心很有智慧。挑剔呢说明我们内心很局限。就算世间真实有过错,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帮助别人,这种见过足以消磨自己和消磨世间,引起争斗。

  修行人本分是明心见性,净化自己、净化世界。自心净化了,我们再来看世间是否有过错,那时,就不一样了。我们心态圆满了,看世间就同步圆满了。心净则土净。我们从自心净化着手。

  22、怎么样才能改掉说别人过失的毛病。请师父慈悲开示。

  如果我们发心要帮助别人呢,如果见了人家过失,第一要看说出来是不是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说人家过失时,反省,人家说自己过失时,自己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说过失对他有作用,那么,可以说一说。如果,说进去人家喜欢听,一个方面就是两个人之间感情好了,二一个是你的发心是为帮助别人。如果我们没有这两个条件,说人家过失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利益。

  众生过失都是因为无明烦恼、错误认知引起的,人家有的过失,其实,我们自己也许都有。有时间说人家过失,不如反省自己。我们说人家过失,和人家感情反而疏远。当我们观察人家功德时,我们和众生走得越来越近。看看说人家过失究竟有什么过患,当看清楚说人家过失能养成自己不良习惯,往往是以人家过失染污自心,而且,容易拉开与众生距离。所以,多思维说众生过失的过患,看你还想不想说人家过失。

  说人家过失往往对自己形成障碍。如果说人家过失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利益,那么,看看对自他有什么损伤,而引起高度警惕,这样,才能改掉说别人过失的毛病。看清楚,不断告诫自己,除了思维之外,如果不好,怎么改变,你要想很多方法。除了我们所说的,你自己也可以想出很多方法。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六度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