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球更大。萬事萬物都相關。我們並不孤獨,並不無助,諸佛菩薩隨時在加持我們。我們彼此可以進入對方內心。佛法僧叁寶、叁藏十二部經典、衆生都與我們在一起。孤獨,是我們認爲自己孤獨,無助與缺乏安全感是因爲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安全感。多修善法,多修功德,就會增加安全感,因爲缺乏安全感來源于往昔時我們損傷衆生。那麼我們忏悔惡業。我們缺乏安全感,要認識到缺乏的來源,是因爲我們缺乏善業嗎?從因果過程當中可以對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做善事,多交朋友,多加強與善知識、善友的聯系。
6、當一單獨處室之時,耐不住寂寞,莫名的不安,甚至會有邪思意念趁空襲來,如何對治這平常生活中的空間時段。是不是衆生都這樣需要靠執著才能生存?
如何對治這種空間時段?要把這些時間用來用功修行,當你有正念的時候,邪思就不會襲來了。要有所緣,念茲在茲不離正法不離叁寶,這樣身心就能安穩。
7 請問大師,人爲什麼會孤獨寂寞?怎樣斷除孤獨寂寞感呢?
孤獨和寂寞是自己的一種看法,是自己的一種心態、分別。你怎麼會感覺到孤獨呢?在大庭廣衆之下,你也會感覺孤獨。
孤獨感從何而起呢?還是我們自己的一種感受。我們自己怎麼界定孤獨,我建議在我們孤獨、寂寞的時候反省一下自己。在反省過程當中,也許就能認識孤獨寂寞的本來面目。我們想不孤獨寂寞的時候就能不孤獨寂寞!
當我念一本經書時,我發現,每一句話都能讓我共鳴,我的心並不孤獨!我和佛菩薩就在一起,和這些法義道理就在一起!
在寺廟裏,晚上非常安靜。有的人就會感到很害怕,害怕什麼呢?害怕鬼。
在看書的時候,根本不會想到鬼,感到害怕。孤獨,往往是自己覺得孤獨。不投其所好,就會感覺孤獨。怎麼樣斷除呢?只要能認識自心欣賞自心,體驗當下。
比如,一朵花開得那麼美,爲誰綻放?好像爲我開放。空氣,因我今天的覺知,而感到它的流動。
一本書,讓你和古人交心,成爲朋友。打坐,自己觀自心,看自己是善心還是惡心,還可以管理它,自心是非常熱鬧的。能夠看自己妄念生住異滅。孤獨,往往是自己不能認同自己,不能安住當下,向往尋求!
自己沒有找到自己安心方法、生命意義的時候,就會感到孤獨。也無所謂斷除,孤獨本來是我們自己增益出來的。你的心陷入無明,孤獨就出來了。無所謂斷除,只要你心態一改變,孤獨就消失了。
8、人與人相處是親密無間好呢,還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好呢?如果是保持距離,多少才是合適的?請師父慈悲開示。
從理論上來說,人與人相處是可以保持親密無間的,是可以達到水乳交融的。這個裏面具體來看,需要看往昔時有沒有善緣,因爲,往往彼此都是帶刺的,這個是從哪裏來呢?往往從過去的惡緣來。往往走的越近的人,傷害越深。
有能力改變很好,如果沒有能力改變,暫時來看,保持一定距離比較好。習慣、行爲、愛好,能夠保持和諧很好。有的好朋友,一句重話都沒有,那麼,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彼此善緣結得好。
說到保持多少距離,大家都要審時度勢,具體分析。如果彼此相處過程當中煩惱太多,負面影響太多,那麼,我們就要退離一些,如果退離更多,善緣增長更多,惡緣幾乎不增長了,那麼,這就很好。這需要我們在具體接觸過程當中,好好觀察。
我們領會了原則之後,具體的問題要自己好好觀察,好好現實運用。佛法最看重現實體驗,沒有現實體驗,沒有人能代替你。中學時學物理、化學,最好玩的就是實驗,沒有實驗,道理往往不能具體把握,通過實驗,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我們就知道是水了。
一個在理論上接受高端教育,一個在現實生活當中檢驗。我們要從個體體驗中體會到佛法智慧的啓用。
9、佛法教導人們活在當下,可是,如果病人正在受到煎熬,如何教導他活在當下呢?
一是認識到人活在世間上有無量病症,這和我們無量劫來造作的業、和今天的生活習慣可以說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可以從因果上來反省我們生病的原因,因而安然接受。既然遇上病了,就有我們遇上病的因緣條件。有的病人盲目排斥,反倒加重病症。我們安然接受,最起碼心態積極。我們在醫院,看到醫生勸導病人,心態要積極,不積極不面對,也逃不掉。既然逃不掉,我們用什麼態度來面對疾病呢?積極面對。從因果角度來展示疾病,就有更爲深奧的道理。我們學佛的人可以從因果方面考慮病因,也許對于我們治病很有作用。一是搞好心態,配合醫生治療,活在當下。二一種,用一種般若的心態,面對疾病。身體病了,身體、病都不是我的,如實觀照疾病,觀照疾病引起的痛苦,不要把自己和疾病及其痛苦,夾雜在一起。
10、如何讓病人確立信心?
要做到真誠、智慧、善巧、方便,如果能夠學佛,真誠地把自己的智慧、爲人處世做得十分到家,就可以幫助病人樹立信心。一個從佛法來幫助,二一個從醫療來幫助,叁一個從信心來幫助病人。
11、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增強自己的修行呢?有時需同流合汙也由不得自己,生活的曆練讓人很難承受,請問法師如何善巧呀?請師父慈悲開示。
我倒不這樣看。之所以說同流合汙由不得自己,是因爲我們故意降低標准,想和大家一樣;說明我們周圍人事,很大地影響我們。現在我們的社會往往這樣,你要念阿彌陀佛,你要修善,人家會認爲你不正常。但是,真正學佛人,自己的腦袋,是長在自己身上,不是長在別人嘴上!要有個體承擔!同流合汙,其實是不自尊不自重!從根本上是放棄自己自尊、自主、自救!同流合汙,就是把我們生命交給環境、交給別人、交給業力。是放棄自救性、自覺性。學佛,首先就應該學會自信、自尊、自重、自救,如果沒有學會,自己的覺悟性就開發不出來。很多人都願意放棄自主性,而願意同流合汙,這就是想別人說他好,實際上就是活在別人的價值評判中。一輩子都讓別人做主!
學佛人一定要有自覺性,一定要有自己的承擔。人有社會性,但是如果光注重社會存在這一面,難免在社會中迷失自己。我們的生命苦樂不是由別人決定的。我覺得,我們注重社會性的同時,不要放棄自己的個體性。
一個人快樂不快樂,不僅僅取決于社會性,還取決于個體性。在不影響因果原則的前提下,我們要注重隨順社會性。我們發現今天沒有個體性的人更多,這種人要想得到真正幸福,我看很艱難。
同流合汙,要找到自己爲什麼要這樣,不要給自己說由不得自己。我們這個世界,人多半還是生活在自己的空間裏,你的狀態,人家往往不太注意。有時候我們花很大功夫化妝,希望引起很高回頭率,結果到街上沒有什麼人注意我們,所以說到這時候,我們就發現,我們盲目隨大衆,真是冤枉了自己。同流合汙,有時候是我們誇大了社會對我們的要求,而放棄了對自己的要求。特別是在我們21世紀,太沒有個性的人,在社會上只能讓人家呼來喚去。我們要認知自我,認知因果原則,立定腳跟做人。這樣個體性、社會性就能兼具,這樣非常有個體性的人大家也是很尊重的。
進一步聽經聞法,掌握修行訣竅、方法,修行能力就能加強,也就能明白如何在工作中增強自己的修行。
12、如果自己的工作太忙,平時沒有太多時間學佛,但心裏又想學,很著急,要學業務,要學佛,時間怎麼合理安排呢
請師父慈悲開示。
其實,學佛並不妨礙我們自己工作,也不妨礙我們自己學習業務。相反,我們能夠很好地學佛,對于提高我們業務能力,會有很好的幫助作用。我們學佛,質量性問題更重要。學佛其實就是追求智慧、追求真理、追求自我的淨化與圓滿。佛法不離世間法,我們學佛與現實生活可以融合在一起,發展我們更清淨、更專注、更善巧、更能學習的心,把這樣的心與我們日常學習、業務,善巧結合在一起。如果你能找到這種結合點,世法佛法結合在一起,就更好。如果你不能找到,最好找有這方面經驗的師父,來開示你。
比如有開車經驗的師父,他開車,可以以更清淨、更專注的心來運作。當然,這個方面要求我們智慧要很高,能夠把世法與佛法圓融起來。如果我們自己沒有這種智慧,就要請求外在的善知識。但是我們有沒有這種福緣呢?所以,第叁個,我們要真實看清楚,學習業務,學習佛法,要分得清楚主次、輕重。如果我們把內心明心見性、安身立命看作要有閑暇才能學習,我覺得無有本末,難有成就,對我們現在以及將來,都會有製約作用。如果每天培養自己向佛學法的心,哪怕就是十念念佛,十念數呼吸,每天都極爲投入,這樣的時間安排都能做到恰如其分。
這個問題,要把您一天二十四小時拿來分析。我不了解您的情況,只能這樣建議。
13、在工作和生活中,付出很多,但周圍的人不滿足,認爲你是學佛的,就應該吃虧受氣 ,請師父慈悲開示。
如果人家這樣高看你,說明你的能力與智慧、包容還有化解能力都能夠得到增長,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周圍的人不滿意,正是督促我們發心修學。如果我們不能吃太多的虧,不能受太多的氣,那麼,就不要標榜我們是學佛人,人家就不要求你了。因爲,一種身份,相應也有一種責任。
我們佛教徒的身份,自然也是一種責任。人家認爲我們佛教徒應該這樣,是一種鞭策和督促。如果沒有人要求你,你所受的鍛煉,也許非常有限。吃虧是福,受氣增長智慧與能力。其實吃虧與受氣,一定有因果。假如我們善業、修行足夠,就能夠減少吃虧與受氣。我們通過受氣、吃虧來消除業障、嗔恨心,增加福報,增加忍辱心,將來,慢慢就沒人拿氣給你受了。這個方面來說,應該是個好事。
14、怎麼才能把心量打開,在辦公室裏一起有兩個人,我很多時候因爲語言很煩惱…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生活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