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用心,就能從根本上改變。
36、如何對丈夫、妻子或父母、兒女不生有染著的貪愛心,而生慈悲心呢,在理事上如何結合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貪愛心與慈悲心實際上就是這麼一種的區別,要明白貪愛心與慈悲心的區別,首先就是要懂這個道理,再在事情上結合,就很容易。所以,理上明白更重要,能不能把理弄懂,深入于我們身口意叁業很重要。
我們首先說染著的貪愛心的體相用是怎麼樣的?然後來說慈悲心的體相用是怎麼樣的。
染著的貪愛心往往對夫妻、父母、兒女存在的事情不能認知真實相狀,而由于無明認爲我有我相,人有人相,衆生有衆生相。而我們無明就是認爲有真實自我,在自己五蘊上認爲有真實自我,在夫妻父母兒女身心上也認爲有真實對象。當違背萬事萬物沒有自性的認知,以爲萬事萬物不變,這就是一種染著心。
比方,父母夫妻雖然顯現相狀,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人每天都在變化。我們呢,會忽略人的變化性,而以爲對方沒有改變,有一種常一主宰性,這就是一種無明,而這種無明很容易背離現實,這就是一種染著。染著以後,對符合自己心意的,就發生貪愛心,很喜歡。但是因爲這種喜歡是發生在染著上的,什麼叫染著?就是不如理不如實的認知。我們往往是活在認知過程當中,其實,與對方有距離。比如,丈夫是誰,有什麼性格,有什麼優缺點,我們的認知與現實過程的本來面目可能不是一致的。一旦我們脫離對方本身真實面貌,而活在自己認知面貌中,貪愛心就基于自我對他的印象而發生。你認識的對方,與真實的對方有距離。于是,你認識當中的對方,與真實的對方有距離。由這種不如理發生貪愛心,實際上由于我們的認知而發生的貪愛心。一旦我們的貪愛心與對方恒一常在對境發生沖突,我們的貪愛心就容易發生打擊。
我平時愛開玩笑,說女同志生活在感情當中,談戀愛時,因爲對方而感動。結婚之後,發現自己的丈夫與自己所認知的有距離,于是常常問,結婚前你對我很溫柔,你現在怎麼對我不溫柔了?這就是自己認知與對方真實面貌差異的挑戰。要讓對方符合我們的認知呢,還是讓我們的認知符合現實當中的對方?這個很重要,否則,容易發生煩惱。由錯誤認知,而發生染著;由染著而起到貪愛是一種煩惱;當煩惱發生,會擾亂我們內心。比如,我們認知上錯誤了,會發生煩惱。一個是認爲這個人很好,十全十美;二一個是認爲這個人與自己不著調,我不喜歡。我們喜歡與不喜歡,也許都不是建立在真實的對方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自己對對方的認知上。這一切與對方真實面貌不一定一致。染著就是不如理不如實的認知。這種背離現實的認知,就是染著的體現。
由這種染著而産生的貪愛或嗔恨,都是我們自己所製造出來的情緒。而這種情緒一旦出現,一旦貪愛,就會讓我們身心煩亂。戀愛當中的男女是盲目的。我們一旦盲目,就會擾亂身心,這樣,將來就會受苦。愛得有多深,也許將來受苦就有多深,擔心就有多深。
愛是這樣,嗔恨也是這樣。你一嗔恨對方,身心也不能清淨。愛和嗔恨,也許給我們帶來的都是受苦。愛也許會好一些。好像愛得很知足很實在。對方如果能緣著我們愛的形象發展,愛的戲會越唱越真越幸福。而對方不能滿足時,愛則可能轉恨,相當痛苦,損傷自他與周圍人。
染著到錯誤認知到煩惱到造作惡業損傷自他,致使受苦。這就是染著的貪愛心的體相用。
而慈悲心呢,與染著的貪愛心不同,一定是源于清淨心。不清淨就談不上慈悲心。我們學佛,要求把染著心淨化爲、上升爲有智慧的清淨心、慈悲心。
慈能予樂,就是見到人我沒有分別,人我是一體,人我是空性的,于是從人我一體上來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我們沒有我、人、衆生相,雖然沒有我相、人相,不妨顯現爲自他的相狀。這就是顯現即空、現空雙運的智慧,就是它僅僅是一種現象,而這種現象本身是隨時隨地在變化的,而這種變化的本體沒有恒一主宰的自主性。所以說,我人衆生都是一種空性的東西。能夠從空性上去認知,現空雙運的時候,清淨的智慧就出來了。由這種清淨智慧,我們對對方發生慈心。就是我想得到利益嗎?我想,那麼對方也想。所以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由這種沒有人我的區分心,而發起人我一體的一種真實給予對方快樂的心,這就是慈心。而且這種快樂不僅僅是世間上的快樂、暫時的快樂,而是非常究竟、圓滿,乃至將來盡未來際利益衆生的心,這個叫慈悲心。而慈悲心,不僅僅是對一個人,而是對盡虛空遍法界無量衆生都是這樣。爲啥呢?因爲慈悲心對我們自己成爲一種素質。什麼叫素質呢?就是自己的一種智慧、能力。不管遇上誰,我都願意把真實利益衆生的心顯發出來。所以說它沒有對象上的選擇,而是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都選擇慈心。那就是真實給予衆生真實利益與圓滿利益。這個叫慈心。
悲心就是同體大悲心,就是衆生與我都是自心造作,如是執著産生如是人我相。要看到衆生都是自他區別在于我們的虛妄分別心造成的。虛妄分別心上有自他區別,而清淨心沒有分別,自他一體,與法性、心性、真心一體。站在真心本體上,沒有自他界限,于是,我願不願意離苦?願意。所以,衆生也都願意離苦得樂,所以,我們能夠站在衆生心的角度,幫助一切衆生遠離痛苦,解決衆生所有痛苦,這個叫同體大悲心。
慈悲心往往是在如是認知自他一體的真實相狀上的智慧基礎上,才發生慈悲心,是基于清淨智慧的認知。以智慧的認知來産生慈悲的相狀就是予樂拔苦,給予衆生快樂,自己就得到歡喜;衆生受痛苦,也感同身受,這就是同體大悲心。
作用,就是讓自己的心回歸于智慧,回歸于自覺,有了智慧之後,我們當下就能自立,是非常安穩、非常享受的。有慈悲心之後,給衆生也能夠帶來無盡好處。乃至于我們暫時的人天果報乃至究竟圓滿的菩提涅槃果報,都從慈悲心中産生。諸佛從菩提心産生,菩提心源于慈悲心,而慈悲心不離救度一切衆生,給予衆生一切快樂。所以,慈悲心在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
我們看了貪愛心的體相用,再來看慈悲心的體相用,實際上兩種是不一樣的。領會了慈悲心與貪愛心體相用的差別,不斷思維慈悲心的體相用,深入腦海,在身心世界裏生起真實慈悲心,在世上,遇上丈夫父母,乃至任何一個衆生,都能把事情結合慈悲心來用,這樣就很好。
37、愛人整天沈迷電腦遊戲,對小孩不關心,還經常喝斥,該如何解決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也許,愛人有自己的天地。爲什麼他會沈溺于電腦遊戲呢?可以和愛人溝通一下。如果有了電腦遊戲,家庭、孩子可以不關心嗎?這個是個責任心的問題。要用自己的愛心與愛人進行溝通,光是吵嘴、打架沒有用。要發展自己的愛心,多溝通和交流,喚起愛人的責任心。
遇到這種情況,也是自己的業。要多忏悔業障,多修學,多發展自己愛心,從這幾個方面,我們可以試試看。
38、孩子上學取得好成績念哪部經啊?請師父慈悲開示。
念心經,念般若經,我想說的這部心經,除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父母親還要用心,認識孩子的心,增加給父母的關愛心,而不要增加額外的壓力。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能力。父母親乃至老師,不去增加他的負擔,不去戕殺他的靈性。在父母給予愛心的過程當中,孩子能夠徹底放松。讓他在愛中成長。在愛中成長,認識孩子的心,認識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與孩子的心如何貼近、結合?
有的孩子天分很好,有的則不然。天分不是很好的,我們怎麼用教育學的方法,怎麼幫助、教導孩子,怎麼幫助孩子認識學習的因果,引起學習的興趣?不僅僅是愛心,要建立這種如實的幫助。
要關心孩子想什麼、關心什麼?只是一味按照我們的思維方式去思維。好像小孩沒有長大,他能懂什麼呢?其實,每個孩子都帶著無量劫的禀性和習性。我們要尊重孩子的習性,尊重孩子的天性。看看他學習的方式是什麼?也許他的這種方式是很好的。那麼他在過去,一定是有很厚重的積累。如果孩子的禀性不是太好,那往往就表現在他學習的興趣、方法、受別人影響,也許都會製約他。那麼我們作爲大人,要如實了解孩子這一切,正確引導,積極介入。
最主要是培養學習的興趣。環境是一種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父母對孩子本身就是一種環境。如果能愛、善巧地愛,孩子在學習過程當中,沒有陰影,全身心投入學習,那會很好。假如我們做父母的,給孩子環境不是很好,往往給孩子很多負面影響。比如,喜歡賭博,喜歡世俗五欲,喜歡吵架打架,這些都是給孩子的損害,影響孩子的學習。
就是沒有製造這些負面的環境,我們在幫助孩子學習過程當中,還不夠。我們還要行菩薩六度的同事、利行。怎麼才利于他學習,增加他的學習興趣,往往我們有具足的精力,就要陪著孩子學習。在家裏如果有至親至愛的人陪同學習,你想想,那是什麼感受?
少年老成的孩子,有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陪伴,分不開。除了誦心經,還要把心本身的規律把握好,善巧幫助孩子培養學習的興趣。只要他有興趣,掌握學習方法了,一般都有好的成績。
39、修道的人應該發出離心,那對于孩子們的婚姻問題,應該持什麼態度才是如理如法的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出離心就是出離我們的執著,以不執著的情態來出離。以染汙心來應對孩子們的婚姻問題,那就不一樣,更多時候,因爲自己的染著,就會障礙自己的智慧。
出離心不是說什麼都不管。比如婚姻問題,認識到它也是一個緣起緣滅的問題,一個是尊重孩子的婚姻現實,二一個是讓孩子自立,叁一個是在尊重孩子前提下,起一個幫助作用。根本態度是用緣起性空的態度來觀待。
要知道婚姻本身也是緣起性空的,我們自己不執著,所以說,順應孩子就行了。出離心不是說什麼也不管,那是一種頑空。出離心是說,我們看清楚婚姻狀態,不妨以慈愛心來隨順孩子,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處理好與孩子的關系。如果自己染著了,沒有出離心,對于孩子的婚姻問題瞎操心,不僅耽誤自己修行,也不能尊重孩子,往往以我們自己的認知強加于別人身上。
一個是我們自己不執著,二一個是以清淨心來看待,叁一個是立足清淨心的角度以慈愛心來隨順孩子。
40、未婚青年,在沒有家人支持下,如何學習佛法?
當然有環境更好,沒有環境,自己好好學習,學習佛教的叁藏十二部經典。實際上,學習佛法的受益,是在聽經聞法,學習經典中達成的。先從學習過程中了解怎麼學佛,然後,是佛法的禮儀、思想、言語、行爲的實踐。
41、一個家庭裏有一個兄弟很有錢,在其它兄弟有困難的時候,這個有錢的兄弟不願意幫助他們,對于其它的兄弟應該怎麼對待這件事?請師父慈悲開示。
不管是兄弟還是父母親也好,我們自己有沒有錢,取決于自己的福報,取決于我們往昔時修得好不好。修得好就有,修得不好就沒有。要求之于自己,而不是求之于人。不能說父母就應該無條件滿足我,不滿足我就應該怨恨你。因爲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個體的。父母能夠給予我們增上緣,給予我們色身,給予我們生命已經是很大恩德,應該感恩。對于物質上,應該隨遇而安。
對于兄弟姐妹也是這樣的,一個根本態度就是要立足于自我的因果觀念,二一個在因果觀念上要立足于自己尊重自己,自尊自救,不要有盲目的依賴心,憑什麼人家就該救度你?他救度你,說明你們往昔時因緣結得好,否則,就是因緣結得不好,也許往昔時人家需要幫助時,你就沒有幫助。期望值越高,往往有一種冒險,期望值越高,失望越高。其實,能不能滿願,是看往昔時我們自己有沒有善業的保障,否則,希望太高,對自己就是一種折磨,會讓自己傷心、失望。
42、我學佛也有五年多了,有很大的感應,家裏人也從什麼都不信開始學佛了。但是我從4月份把自己想修行的想法和父母說了,父母有點不同意,該怎麼辦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父母不同意,說明父母和我們的認知有差異,我們要讓父母同意,一方面我們要發大菩提心、大願心,帶動父母修行,同時把自己修行功德回向于父母。其二,要把自己的修行針對父母好好用起功夫來。父母爲什麼不同意,關鍵點在哪裏?一個是認識上沒有達到,一個是感情上不能放下,針對這些,我們更要孝順父母,把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都要修起來。
愛語不是說好聽話,而是真實引導父母,能夠如實認識因果,次第圓滿修行,把父母安置在真實圓滿修行上來。利行就是利益父母修行的,隨時要提供幫助。同事,我們一家人在共修當中來增進共識、增進交流、提升認識、淨化執著。我們感化父母和衆生,都要這樣好好修。
夫妻、父母、兒女都希望能夠一輩子相守在一起,但是相守也僅僅是幾十年在一起。如果能夠好好學佛,就能盡未來際在一起,把執著升華爲清淨智慧,真實圓滿。希望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達到這種境界。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生活篇)》全文閱讀結束。